这位专家很开朗活泼的样子,说话也幽默风趣,喜欢说那句带着心理咨询师特征的话——“我说清楚了吗?”以此来代替我们普通人说的那句——“你听明白了吗?” 当我们拿起手机拍摄她的PPT的时候,她会说一句“不用拍,听听就行,就好像你拍了回去会看一样!”我们都会心一笑,想起了以前外出学习时拍的那些照片,果真是基本没再看过。 参加过各种培训的人都会有同感,有些讲座会让听众坐不住,盼着快结束;然而,这个专家的报告如此引人入胜,以至于会让人在快结束时有些失落,还想再继续听下去,可是时间到了。 好了,不再多点评专家了,我说一下在听她的报告中感受最深的一点,为此,我又看了看当时拍的那些照片,找到那几张PPT。看来专家说的“回来不看这些照片”的话也不全对。 我们从头说起: 专家举例说:如果我们从花园外面看到一个不修边幅的中年男人在地上爬行,并且还是蛇形爬,你会觉得这个男人怎么了? 我脱口而出:“精神病发作吧?” 其实,这是一位不大注重外表的科学家,他正在做一项实验:他让刚孵出的小鸭子第一眼看到的不是鸭妈妈,而是他这个大男人。 于是,小鸭子们就把他当做了鸭妈妈,每天跟在他的屁股后面走。我们从花园外面看到的那一幕,正是他领着小鸭子们在散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关于家庭教育的什么道理呢? 两个字——“背景”。 什么意思呢?是说在家庭教育中,了解孩子出现问题的背景太重要了。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不修边幅的男人的背景,就会想当然地以为他是精神病。然而,当我们了解了他作为科学家的相关背景后,对他却油然而生一种敬意,最起码,不会把他当做不正常的人了。 从上幼儿园开始,孩子便开始越来越脱离家长的视线,孩子的世界里发生了什么,很多事情我们一无所知,或者只是一知半解。但是,我们面对孩子的问题,却似乎无所不知,迅速就会做出正确或错误的判断,并且开始履行我们所谓的家长的说教或管教的权力。 但是,正像上面专家所举的案例一样,不了解孩子言行举止的背景,我们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没有正确的判断,我们所做的一切就可能背离我们的初衷,就可能因为产生误解让孩子蒙受委屈。 这样的情况多了,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一种偏离了良性轨道的变化。 我是高中老师,举个例子,作为寄宿制学校的高中生,孩子两周回家一次。如果孩子回家后不想学习,甚至作业也不想做,抱着手机不放,家长肯定会感到气愤,家里的火药味会瞬间浓烈起来。 如果家长能够了解孩子在这两周中发生了什么,或者通过家校群知道了孩子刚刚考完试,并且孩子感觉发挥不好,最近孩子因为迎接考试学习上也是很拼,然后,就想回家后先放松一下,释放一下压力。 当家长了解了这些背景后,还会埋怨孩子不学习吗?还会那么气愤吗? 我最怕听到家长此时会说:“人家别的孩子不也这样吗?不是都参加了考试吗?不是都为了迎接考试拼命学习吗?” 不要去进行这种对比,一是别人家的孩子不见得此时也在学习(据我所知回家不学习的现象很普遍,包括学习好的孩子在内);二是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家长不要用对比或攀比来代替你的思考,这是一种比较危险的家庭教育中的思维方式。 再就是,请相信我说的是真的。 看到孩子做的让你烦心的事,看到孩子的一些不良表现,先不要轻易做判断。尤其是涉及到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比如孩子成绩下降了,孩子与人打架了,孩子有些不合常理的举动等等,先沉住气,耐心去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然后再考虑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背景不同于我们说的原因,原因依然会让我们的判断流于肤浅,如果孩子成绩退步了,我们分析原因往往归结到孩子没有好好学习。 但是,如果你要想了解孩子成绩退步的背景,那就不一样了。孩子可能在学校或班级中出现了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可能在逃避学习上的困难,可能身体出现了问题,可能学习习惯还没培养好等等。所以,背景会比原因更全面更深刻一些,背景了解得越多,我们的判断会更趋向于正确。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一般来说都比较复杂,如果家长进行简单归因,就很容易让孩子的问题雪上加霜,或者让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一个问题会变成多个问题。所以,我们应该牢记家庭教育中的这个方法——尝试多了解孩子出现问题的背景,然后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引导孩子。 各位家长,我说清楚了吗? 对了,还有一点没说清楚,就是这位专家的名字,她就是著名青少年心理专家——逄(pang)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