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悠然 朗读┃雨舟 编辑┃丄学号 主持┃梁山伯 一 纸折出恐龙 最近上海自然博物馆,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折纸恐龙展。13岁少年郑智仁现场教授小朋友折恐龙,一张小小的纸经过他的手,变成各式各样的恐龙。 郑智仁从幼儿园开始就喜欢各种恐龙,妈妈有一次发现用纸折出来的恐龙,她问儿子要不要试试。 经过动手尝试,郑智仁一下就喜欢上折纸恐龙,妈妈为他买回来各种教学书。现在他把市面上折纸恐龙的书都学遍了,可以折出各种恐龙,速度也很快。 妈妈表示,家里并没有特别的培养,孩子自己对折纸有很大一股热情,照着书上的步骤不断地尝试,折了无数遍才有今天的成果。 妈妈的一个小小发现,帮助孩子找到了兴趣,也找到了学习的热情。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这把火就是孩子的热情,转化成学习的内驱力,不断拓展求知的边界,汲取新知识才能成长。 父母在养育孩子中,点燃他们的热情,激发内驱力,才能学得事半功倍。 二 自带内驱力的孩子学习事半功倍 近日,有段视频走红:一个女孩自学舞蹈的故事。 9岁的云儿从小热爱舞蹈,每天4点半跟妈妈到猪肉档口帮忙。她忙完活儿就开始压腿做热身运动。 妈妈从网上下载舞蹈视频,空闲下来就帮她压腿,喊节拍。视频上怎么做,妈妈就照着辅助云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练习。 经过长期练习,她把基础动作都学会了,妈妈想给她找个专业的舞蹈老师指导。 她们去培训机构咨询,几个老师看完云儿的动作都表示教不了她,培训班只教一些基础动作,云儿的水平已经远超基础。 最后一个驾校教练帮她们介绍了,北京舞蹈学院的关老师和张老师,云儿这才开启专业练习之路,最终登上央视的表演舞台。 父母的鼓励和陪伴,让云儿对舞蹈的热情不减,即使练舞再辛苦也不放弃。 另一位靠着热情追梦的少年更是异常艰辛。 南昌航空大学的刘鑫从小患有脑瘫,说话、写字、走路都会颤抖,给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他看到一位高位截瘫的学生,上下楼梯需要四五个人抬轮椅,感同身受他的不便,决定研发一款可以自动爬楼的轮椅。 设计轮椅需要画各种图纸,以及多次调试设备,为了克服身体颤抖,他每天进行四十分钟的力量训练。 靠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研发的热爱,刘鑫最终设计出自动爬楼轮椅并获得国家专利。 摩西奶奶说:你最愿意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 跳舞是云儿最愿意做的事,研发是刘鑫最愿意做的事,正是那份热情,“拉”着他们向自己的梦想靠近。 三 缺乏内驱力的孩子,越学越迷茫 热播剧《小舍得》中欢欢数学考了45分,导致落选班干部。孩子自尊心受到打击,哭着求爸妈给她报培训班。 但培训机构里的“填鸭式”教学,欢欢根本吸收不了。爸爸只好自己去听课,然后再回家教她,就这样折腾,欢欢的成绩还是纹丝不动。 妈妈开始着急,退掉培训机构,找之前被学校辞退的老师开小灶。寒暑假全年无休地给孩子补课,欢欢成绩才稍稍有点起色。 这时孩子开始迷茫了,她怀疑自己是不是笨小孩,爸妈是不是只喜欢成绩好的孩子。甚至情绪崩溃,觉得自己死了,爸妈也不会难过,因为他们还有弟弟。 没有内驱力的孩子,被父母推着学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他们会失去方向,有的出现厌学情绪,有的破罐子破摔。 知乎上有个提问:我们是怎样一步步地走向平庸的? 高赞回答是:缺乏内驱力。 答题者说:只有那些从小被父母尊重、平等对待的小孩,才有机会发现自己真正的爱好、特长,并被允许沉浸其中。 深以为然。 父母不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孩子找不到学习的意义,无法抵达知识的更高殿堂,最终只能沦为平庸。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动力,长久的动力会凝聚成内驱力,没有动力也就没有内驱力。 四 帮孩子找到内驱力父母可以这样做 股神巴菲特说:父母唯一应该为孩子做的,就是找到他的热情所在,鼓励他全力以赴去追求,并发挥得淋漓尽致。 父母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孩子的热情,唤醒他们的内驱力,不妨试试这样做。 01 尊重孩子的兴趣 一个叫殷然的男孩,从小喜欢观察虫子,在家养了200多种不同昆虫,还称自己的主业是养虫子,他觉得虫子很有意思。 父母认为喜欢虫子不是什么坏事,后来他们也加入,陪孩子一起研究。 爸爸负责摄影,抓拍有趣的虫子,妈妈充当殷然的助手,周末全家就上山抓虫子。殷然对各种昆虫名字如数家珍,俨然是一个小生物学家。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如果你走进自己喜欢的、有能力的,而且有很大发展的领域,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尊重孩子的兴趣,让孩子的人生拥有更多可能。 02 不要给孩子过多压力 《少年说》有个女孩很喜欢古筝,妈妈给她买了,还报了班。开始练起来,之后妈妈要她考级,一级一级地考,她有点受不了。 弹古筝本来是她的兴趣,但考级难度越来越高,慢慢熄灭她心中的热情,哭着对妈妈喊:“我不想学古筝了。” 妈妈觉得已经考到10级,现在放弃有点可惜,所以一直不同意。母女俩就这样在台上僵持着,主持人建议她们冷静考虑一下。 《准备》一书中说,我们要发掘孩子的真实兴趣,而非操控或强制孩子的“爱好”。 当兴趣与考试挂钩,孩子就会排斥。父母为孩子创造条件,更好地发展兴趣,不应控制孩子的兴趣,让孩子顺应天性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03 鼓励孩子动手尝试 前不久,江苏无锡的小学生潘俊松发明了一款新型书包,并收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寄来的新型专利证书。 原来,市面上的书包都没有合适的隔层,老师要求他们用文件袋,装不同科目的书并贴上标签。他觉得这样不方便,于是想自己设计书包。 父母鼓励他大胆尝试,并买来设计材料。最后,潘俊松顺利设计出了隔层书包。 父母的鼓励,是孩子前进的底气,让孩子充分发挥好奇心,勇敢尝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他们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随时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父母发现孩子的需求,为孩子提供助力,让它成为孩子的内驱力,推动孩子学得更好,走得更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