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表现好就奖钱,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还有效吗?

 昭德心理官方 2022-02-06

“宝贝,你快点写作业,妈妈请你吃肯德基。”

“只要你乖乖的,我奖励你一个玩具。”

“帮我拖下地,给你2块钱。”

“如果你这次考到100分,我就给你买你心心念念的那个游戏机。”

图片来源:《樊登读书》

这样的对话,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呢?

这种教育,俗称胡萝卜教育。棍棒教育被喝止后,胡萝卜教育大行其道。

面对眼前跳脱的娃,挫败感时时有,总想揪住他打一顿骂一顿。

但一想起专家说的“棍棒教育没用,只会破坏亲子关系”,只得默默放下举起的大手。

毕竟,为人父母,最在意的还是孩子好不好。

可你是否已经发现,胡萝卜教育的效果好像也不尽如人意。

你期待的“积极上进、乖巧听话”并没有出现。相反,你越奖励,神兽们似乎越“嚣张”,都快软硬不吃了。

稍微好点的,孩子也算听话上进,但是往往推一下动一下,主观能动性很差。只要不在你眼皮底下,就管不住自己。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怎么让孩子主动学好呢?

内驱力VS外驱力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将人的学习动机分为3类:

认知内驱力: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好奇心。

儿童越是不断探索、了解周围的世界,越能够从中获得满足。这种满足感反过来又强化他的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希望通过获得好成绩来提高自己在家庭或学校中的地位。

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最主要的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成就感。正常来说,他们很在乎自己的学习能力,会更愿意跟成绩好的人做朋友。

附属内驱力: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获取知识、变得更优秀,而在于获得奖励或赞许等。胡萝卜教育,调动的往往是孩子的附属内驱力。

理论上说来,这3种内驱力各不相同,泾渭分明。

现实中,它们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楚。很多时候,这三者是共同起作用的。只不过,不同孩子,主导内驱力不一样。

由认知内驱力驱动的孩子,往往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潜力。而他们身后往往有一个特别民主的家长。

纪录片《小小少年》中的殷然喜欢研究虫子。家里养了200多种虫子。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主业是养虫子,副业是读书”。

因为喜欢,他会自主找来所有资料看,一有空就往山里跑,完全不需要大人督促。所以,不过11岁,就成了小小昆虫专家。

由自我提高内驱力驱动的孩子,若不能被看见或赢得预想的结果,很容易受挫。而且,他们往往是天生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很高。

由附属内驱力驱动的孩子,最被动,而且往往一旦外界刺激停止,就跑不动了。

在某种程度上,他就像是一匹追着草跑的骡子。

目前来看,第二种孩子和第三种孩子数量差不多,最少的是第一种。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孩子是由外部动机驱动的。

他们长大后,若是遇到了挫折或没有人督促,往往就很容易感到挫败,甚至失去希望感,变得浑浑噩噩。

胡萝卜教育的弊端

都说孩子需要鼓励,为什么奖励却达不到预想效果呢?

孩子的确需要鼓励和支持,但强化物(奖品)和目标(考100分、谈钢琴1小时等)并没直接关联。

是否有用,有多大用,主要取决于孩子怎么看待它们的关系。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只有当人的3种需要都得到满足时,才会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

1、胜任力需要,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胜任和完成一件事情。

2、自主需要,就是觉得自己能够自由选择和控制一些事情。

3、关联需要,就是能够感受到被爱、尊重和接纳。

其实不只是孩子,大人也是如此。要让他心甘情愿去做某事,尤其是还比较难的事,不是光靠外部刺激就行的。

王者荣耀之所以让人上瘾,就是因为人在打游戏的过程中,能同时满足这3种需求。

而且,研究还发现,外在的奖惩往往会削弱内在动机。

比如说,有些孩子本来是不排斥写作业的,尤其是刚刚上学的时候,作业对他而言可能有点挑战,但并不讨厌。

但是,若父母一开始就如临大敌,脑海中满是“孩子不爱写作业,我要想想办法”的念头,就会不由自主地设置一大堆规则。

“老老实实写作业,我就给你买玩具。”“不老老实实写作业,周末就不能出去玩了。”

结果呢,你会发现,即便是很简单的作业,很少的作业,他也不愿意做了。

因为,他下意识里将作业与控制联系在一起了。另一边,对于你不允许的事情,他却又沉醉其中不可自拔。

很显然,他不是不愿意学习,只是不想按你期待的那样学习罢了。可以说,很多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是家长或老师弄没的。

奖励可以有,但不可迷信

有个朋友的孩子,因为受不了学校的教学方式,几乎当机。

他没有办法按老师说的那样去写作文,也不愿意死记硬背,他更喜欢搞搞创作。

幸好,他的父母比较开明,从不强迫他写作业,而是鼓励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最终结果也很不错。

但大多数父母做不到这样,所以才有那么多一辅导作业就鸡飞狗跳的段子。

也有些先锋父母,选择了自己教或将孩子送国外。不过,绝大多数人还是得学会戴着传统教育的镣铐跳舞。

我们不能要求学校教育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习惯,但父母可以。

首先,帮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

孩子拒绝学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将学习等同于枯燥或很难的事。事实上,有些课真的是很没意思,也不好理解。

然而,学习并不一定是枯燥的,它本身是其乐无穷的,是机械的教学方式让美味的知识变成让人讨厌的苦药。

要让孩子重新爱上学习,就得让他重新感受知识的乐趣。

比如,想要让孩子爱上阅读,就得弄明白,他为什么觉得阅读没意思呢?怎样让阅读变得有意思呢?

可以带着他去图书馆、绘本馆走走看看,为他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阅读环境。

在那里,他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阅读的美好。

同时,还要考虑到他的兴趣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点,只要找到了,就能事半功倍。

图片来源:《小小少年》

若是对汽车感兴趣,就看看汽车绘本、漫画,再看其他书。若是喜欢芭比公主,就读公主故事。若是希望孩子对科学感兴趣,先带她做实验,多多观察生活。

只要养成了从书中获取知识的习惯,慢慢的,他就会很自然地翻开其他书。

教育大师陶行知认为,最好的学习应该在生活中。

可惜,目前很多教学是架空的,孩子不能感同身受自然提不起兴趣了。

因此,发现孩子不爱学习的时候,与其一味责怪他怎么那么不爱学习,不如想一想是否有办法让学习内容变得更有趣一些。

其次,将奖励教育和价值教育结合起来。

在孩子没有找到学习的乐趣之前,可以用一些小奖励给予孩子及时的正向反馈,但也要讲究精准激励。

图片来源:Ted

比如,希望孩子写作业快点,也许你会说“如果你能在30分钟内把作业写完,就带你出去玩。”

假如他不会做或者对出去玩一点不感冒,这句话就一点用没有。

更好的做法是,问他打算多久写完,并承诺如果按时完成了可以得到一个奖励,内容由他定。

这样说把选择和决策权交给他,如果能够达成,他自己也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更重要的是,这样说往往更不容易激发冲突。

总的来说,若我们希望孩子能够自主学习,并且乐在其中,就不能太专制。

其实每个孩子生来就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追求上进的心。

他之所以对学习产生回避,甚至是憎恶心理,往往是因为这个事让他很有挫败感。

而这种挫败感可能是来自于学习本身,也可能来自于家长或老师。

一个真正负责任的父母,主要的任务就是关注并及时化解孩子在学习时产生的挫败感。同时,创造可能性让孩子更多体验到价值感。

儿童心理学专家阿德勒认为,当孩子体验到足够的价值感后,就能够克服自卑,迈向成功了。

参考书目:

1、芙兰索瓦兹·多尔多,《儿童的利益》

2、查尔斯·E·谢夫,《把握0~9岁儿童心理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