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些亲情会以最美好的形式留在我们心中,而我们却常常忘记了走进他们的世界。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几个礼拜前老婆的大姑去世。大姑姑生前对她很好,此事对她的触动很大。我跟老婆聊到此事时,她说到:“我感到非常遗憾和后悔,现在才意识到自己的幼稚和肤浅,之前的我总是那样虚张声势,从来没想过和她们交流并了解她们的生活,而如今对于大姑姑来说我已经永远失去了这个机会。”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直至故人离去时却未能走进过他们的世界,是人生中一件多么令人遗憾且永远无法弥补的事情。  小时候的我们,被亲情关爱和保护,并且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属于自己的简单快乐。再长大些的我们,与亲情渐渐有了一些疏离,见面时也不再如以前一样自然,有时还会产生一丝尴尬。无论是什么原因,我们变的开始拒绝与亲人们沟通,讨厌逢年过节的聚会等场合,也不乐意邻里之间的串门,更不会在闲时打上一个电话,似乎我们已经足够强大且无需帮助。但我们始终忽略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否曾给亲人们带来过些什么?再大些后,经历过生儿育女和社会磨砺的我们或许不再自视清高或不食人间烟火,才渐渐变的不再面目可憎,同时也渐渐理解了亲情。你是否曾想过一个问题:亲情,拿什么证明它曾经来过?我想,既不是血缘,也不是角色或者称谓,更不是形式上的相聚,而是“我曾走进过你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你有我,有我们共通的幸福与烦恼。正是因为曾走进过你的世界里,才让我们之间有了内心可以产生共鸣的温存,也有了永远抹不掉的痕迹。 有些人喜欢用定期的聚会、串门等形式来诠释亲情,有些人喜欢用逢年过节发一条短信息来诠释亲情,这种形式当然没有问题,但却一定远远不足以诠释亲情。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更加容易变的浮躁和肤浅,而亲情似乎也变成了一片情感的重灾区。在这里,缺少了原有的浓厚温情,取而代之的是攀比和妒忌。这种错误的诠释亲情的方式,只会让亲情变的更加疏远,除此之外毫无它用。当然,这只是一少部分现象,而且我相信一定会越来越好。或许你认为自己和他们并不生活在一个世界,或许你认为这只是个称谓而已,或许你无暇顾及这些情感。又或许,你自认为高人一等或低人一等。但你永远无法否认的是,人之所以可以感知到幸福一定是因为情感,人之所以感受到活着一定是因为内心的柔软。后来的我渐渐明白,那些曾经在逢年过节时看到的亲人们的标准式笑脸,或是透漏出些许尴尬的神情,又或是欲言又止的话语里,其实藏匿着拒绝。这种拒绝是真实存在的,来源于你我的行为和态度,或是戒备或是隔阂或是其它因素,它在亲情之间构筑了一道无形的墙,以至于亲情无法在其间通融。真正的亲情无需用任何形式诠释。亲情就是亲情,我们是否走进彼此的世界就已经足够。而你的亲情,正在如何诠释呢? 年前跟老王去了一趟他们老家,宝鸡陇县的沙盆沟村。几天里,我跟着老王几乎走遍了家乡周边的亲戚。从大姑夫家出来时,老王说小时候家里人多劳力少,大姑夫每次到家里都一直在帮忙干活,帮衬了我们太多,如今我常年不在也都是他们一家经常关照我妈。而如今大姑父由于年龄大生病导致腿脚不利索,也很少干活和外出了。从大姨家出来后,老王说大姨和大姨夫对他们家特别好,在得知父亲病重的消息后第一个来到家里帮忙,直到父亲下葬后又陪了母亲几日后才回家。大姨家的大儿子孝顺懂事,但前些年生病离世了,小儿子常常赌博不听管教,多亏还有二女儿对他们老两口孝顺有加,成了老两口继续活下去的动力和寄托。小姑父家出来时,老王给我了拿了几罐小姑父自酿的蜂蜜,说小姑父一家人热情忠厚,主要靠着养蜂维持基本的家用,每次我回去时都邀请我们全家一起吃饭。当然,也有些亲戚家老王是不去的,比如小舅家。前些年姥爷跟小舅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小舅一家人常常没有好脸色。有一年冬天,小舅一家把自己的土炕烧得生旺,却没有给姥爷的土炕里添一把柴火,做饭时也从不端上一碗。老王实在气不过,跑过去跟小舅打了一架,于是两家到现在也没有来往。老王说,如果说有点后悔的话,那就是因为他是我妈的弟弟,多少会因此影响了我妈的感情。 走进彼此的世界,其实并不难,一句真诚的问候,一个闲时的电话,说些鸡毛蒜皮的家常话就已足够.人生不长,有些事情我们确实无法选择,但一定可以做到让情感填满内心,善良、真诚并无悔的走过人生这一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