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做焦虑的父母

 昵称64307503 2021-12-18
过于焦虑的父母不会教出身心健康的孩子,这一点可以说是毫无悬念。
身为父母的我们,如果感到在孩子教育方面过于焦虑时,首先应该解决自身问题,然后再投入孩子教育。否则,一切对待孩子的做法都几乎可以肯定是畸形的。
解决了自身焦虑的问题后,才能够在教育问题上拥有平和的心态,而平和心态是教育最重要基础如“洞察力”、“理解力”的根本保障,平和心态才可以让家长拥有“儿童视角”,是一切关于教育正确判断和做法的必要条件。

怎么理解“平和教育”?平和教育不是一切随缘,也不是任其发展。应试教育成为社会阶层变迁的几乎唯一通道,以及近些年来逐渐趋于内卷的现象来说,家长毫无焦虑感几乎不可能。我也赞成家长保持一定的“焦虑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是有利的,只要分清手段和目的,以及教育的初衷即可。保持一定的焦虑感可以让教育方式不至于脱节,也可以保持上进,但也要适可而止才行。这里面有两点。一是拎的清主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有个幸福的人生,如果失去了这个基础,那么一切努力都归于白搭,其中小教育成功大教育失败的例子数不胜数。二是应试教育与最终目的不完全相悖,但要注意方式方法,直来直去和简单粗暴的办法肯定不行,得花心思拐着弯去实现。很多人在教育的方法上出了问题,但始终没有意识到,导致问题严重时全盘否定自己,或者进而把应试教育看成对立面。就算是应试教育,也一定是以兴趣、爱好为主导,通过陪伴以及儿童视角去解读孩子行为,在合适的阶段做合适的事,这才是最高效且功利性最强的教育办法。
平和教育是一种方式方法上积极、努力,但内心淡定有序的教育模式。
小学阶段的孩子可塑性最强,如果家长通过极度训练一定可以让孩子成绩短期大幅提升。但最大的问题也恰恰在于此,过早的训练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源动力,进而身心受挫。教育部近来也一直在整治幼小衔接教育,目的是阻止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教育部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并公布了一项研究结果:“过早的训练会导致三年级现象,即孩子在三年级左右时对学习失去好奇心,厌学和逆反情绪激增。”最终得不偿失。
当小孩子学会欺骗,家长不必过于焦虑并陷入“道德漩涡”,那只是因为你已经堵住了孩子的所有出路而已,恰恰说明了孩子聪明的适应性,该反思的是父母。焦虑会让家长失去“儿童视角”,彼此误解的教育怎能有效?
当家长过于在意孩子书写是否工整,或许就会让孩子失去对文字本身意义探索的兴趣。
孩子每个成长阶段的敏感性都不同,家长应当了解孩子成长的敏感期,从而在不同时期做出合适的引导,不至于得不偿失。

焦虑的父母越来越多,但常常都缺少反思的勇气,好像反思一下就会使孩子失去教育的机会,恐惧的要命。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教育已经出了问题,那么又怎能得出继续下去能使孩子改变的结论呢?
教育孩子身心健康最重要,应试教育根本上说不矛盾。如果出了问题,一定来自家长的方式方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