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

 昵称64307503 2021-12-18

       大朱聊天时喜欢用这句话来注解所见到的各种行为,也包括他自己。成年人步入社会、家庭后,所遇到和承担的事情也变得更加复杂,能否正确的适应各种压力、挫折并处理好人事关系,常常来自童年时原生家庭所带来的源源不断的心力。大朱这句话提醒了我,就像他自己也常常得益于此一样,我发现周围的人无一例外,凡是心性健康的人都得益于童年时原生家庭的温暖,凡是心性偏执的人也概莫逃得出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这个影响几乎将伴随我们一生,也时刻影响着我们人生中的方方面面。“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怎么强调家庭温暖对孩子所带来的力量都不为过,这个因素应该更为家长们所理解和重视,凡是教育上出现重大问题的根源都来自于此。

这个说法值得每位家长深思,其内涵也更贴近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应当是让孩子尽量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从而在成年后具备适应社会和自我调整的基本能力,这也是一个人能否获得良好的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础,否则大概率会陷入极端和幼稚的行为方式,被自我内耗裹挟直至消耗殆尽。这都不是简单的应试教育所能覆盖的。我见过一些性格上极度偏执的人,他们很难平和的面对各种复杂关系,常常情绪化以致深陷焦虑泥潭,同时也在家庭、工作关系中出现各种问题不断,有时即便意识到也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最终将自身陷入不可逆的困境。无论这个人的社会成就有多大,知识多么丰富,有钱没钱,都尽数包含其中。我们发现,社会地位、知识、钱财等因素都无法最终解决这些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其本身更为永久的贯穿于我们的人生之中,左右我们内心幸福与否。

孩子被父母抚养大,却也成为百样人。说说“抚养”这个词吧。抚养,分为抚和养。抚在前,就像刚出生的孩子,父母习惯性的把他们抱在怀里抚摸,孩子也在父母的襁褓中安然入睡,这其中包含着充裕的爱意,让孩子在这个阶段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一个孩子在童年获得了足够的关爱,就会获得健康的内心,在步入社会和家庭面对更为复杂的生活方式时,具备良好的自我调整能力,可以说是治愈一生。没有人能够确保自己的生活不经历风雨,实际上也根本不可能,而让孩子获得健康的身心,从而具备抵抗风雨的自我调整能力,便是教育的所有意义。其次是养,如同养小狗小猫一样,按时按点提供足够的吃喝以及营养,生病时予以照顾,使其身体完好。二者和起来,就是所谓的抚养成人,也是我们每个家长在做的事情。孩子是否被我们正确的抚养长大,是一个需要时时保持反思的问题。

姑且先把“抚”的意思叫做心理抚养。作为家长,我们常常需要在心理抚养和学习成绩之间做一个取舍和平衡,任何过分注重其一而忽视其二的做法都是欠妥的。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当前最重要社会分层手段,可以大概率决定一个人以后可以较多的占用社会平均资源还是较少,因为社会体系本身是复杂的,无法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平均。这也是大多父母在孩子身上所最为注重和焦虑的东西,希望能够给他们一个相对富裕的生活和更宽裕的选择,但无论如何在我看来这都更接近于“养”的层面。养的层面当然不可缺少,但如果忽视了“抚”的教育,注定是完败的。


前一阵又看了药家鑫的案件采访,临刑前他对媒体说:“从小到大我生活几乎除了学习以外就是练琴,小的时候每周练琴,为了练琴妈妈会打我或者拿皮带抽我。有一段时间爸爸看我的成绩不好没有努力学,把我关在地下室里面,除了吃饭能上楼以外,其它时间都在地下室呆着,我觉得看不到希望,天天压力特别大,经常想自杀。”缺少“抚”的教育方式上的失败,常常来的突然而且彻底,就如同一座大厦轰然倒塌似的。其实也并非偶然,只注重“养”孩子的家长很难观察到孩子的心理需求,他们似乎觉得孩子理所应当可以承受一切心理上的控制。这种缺少“抚”的控制型教育方式基本可以肯定会走向两种结果,一种是孩子形成逆来顺受的习惯,压抑所有的自我感受,另一种是形成极度叛逆的性格,处处与父母甚至社会为敌。这两种结果其实是一种结果的两个面,随时可以切换,究根则是心理抚养缺乏导致的内心缺陷。

幸福的童年,更多应当是心理层面的幸福,家庭条件不一定多么富裕,甚至家庭人物也不一定健全,但一定要是温暖和充满正向力量的。当然,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宝贵的,童年的不幸常常无法选择和左右。在我看来,这些童年时所欠下的“债”也不是不可以补偿,只不过成年后需要付出更为巨大的代价而已,但如果本人敢于直面和承受这些代价,也足以弥补和化解。

对于我们普通家庭,该如何做更好呢?提两条建议。

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前者会影响后者,良好的家庭关系会滋养家庭中所有人的内心,也包括孩子。

养成参加运动的习惯。喜欢运动的孩子似乎身心都更为活跃,也更喜欢与人沟通,内心也更为阳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孩子一生。

当然,影响孩子童年幸福的因素还有很多。除此之外,欢迎大家补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