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浅浅讲道德经。就是浅浅地,讲一下道德经。 一开始来回顾一下课程特色。 这门课讲的是道德经。为了方便古文不好的同学,会逐字逐句地翻译,也会引用一些前人的注解,讲解意思。再加上一些很少的一点我自己的解读和思考。参考书是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里面的《帛书老子校注》。 这里照例要感谢一下可爱迷人的赞助人雨尽荼蘼先生。和英姿飒爽的头号弟子禁代曲奇小姐,对本课程的大力支持。谢谢你们。 现在来讲德经的第四章,也就是通行本的第四十一章。 简体: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繁體: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你们也看到啦,这是很短的一章。是属于一个总结和承接的章节。前一句总结,后一句承接。 我们先来讲第一句。“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第一句是上一章的总结和扩展。还记得上一章的内容吗?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上一章讲,一件东西的特性达到极致之后,反而会显露出和自身特质相反的情况来。比如广大的德行看起来反而德行不足、真正光芒的道路会显得幽暗、太过白的白色反而会像是黑色、达到极致的方没有棱角,达到极致的声响反而是没有声音的,等等等等。 然后这一句,“反也者,道之动也。” 的 “反”,就是指其中对立的两个特性。比如黑和白,有声和无声,方和圆。 王弼注:“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此其反也。” 意思是高以低为基础,没有低就没有高;贵以贱为基础,没有贱就没有贵;有以无为基础,没有无就没有有,因此这些相反的事物,也就就是 “反”。它们彼此对立,但又相互依存。 同时 “反” 也通 “返”,有 “反复” 的意思。 意思是说,特性相互对立,彼此相反,因此它们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事物只有一个属性,那它很自然的可以一动不动。比如只有 “阴”,没有 “阳”,那整个世界都会是一片固定的阴,没有什么变化。但是既然有了相反的两个特性,阴阳相生,互相纠缠,就会产生变化。每一个事物走到了极致,就会返回。往相反的方向运动。阴会转阳,阳也会转阴,就会一直处在一个运动的状态。这就是 “道之动”。意思是事物会朝着自己相反的方面发展、转化、运动。 同时,正因为这样的缘故,得出了 “弱也者,道之用也” 的推论。从道德经整部经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老子推崇柔弱之道。 比如第七十八章:“天下莫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天下最弱的是水,但任何坚强的东西都战胜不了它。 第七十六章:“人生之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在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后就会变的僵硬。草木生时是柔脆的,死后就要干枯了。所以坚强与死是同类的,柔弱与生是同类的。所以用兵逞强必遭灭亡,树木粗壮必遭砍伐。凡强大反居下方,凡柔弱反而居上方。 老子认为柔弱是比刚强更胜一筹的东西。而衔接上文,相反的东西会互相转化、变迁。因此处于柔弱,是占据着更有利的地位,能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因此说 “弱也者,道之用也”。 再来讲下一句: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一句承接下一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 “有” 与 “无” 的概念再后文会有更多更详细的讨论,这里只做简单概述。 老子认为 “道” 是世界一切的本源。它既“无名” 也 “无形”,是一个永恒的,无的存在。然后从这一切的本源 “无” 之中,生出了 “有”。这个 “有” 是什么,不好说,但总之就是区别于 “无” 的一个东西。它不像是 “无” 一般,永恒不变,千古不易。而是会变动的东西,有二元对立性,会互相纠葛,相生相成。因此从这个 “有” 中,又生出了天下万物。 这一章是中间的章节,稍微有点散。前一句总结上章,后一句开启下章。前一句讲因为特性相互对立,事物会朝着自己相反的方面发展、转化、运动。因此处于柔弱是更好的选择。下一句讲天下万物来自于 “有”,而“有” 是由道,也就是 “无” 生发出来的。 好了,这就是这一章的所有讲解了。感谢收听,那我们下一次再见~ 拜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