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晚报》2021年12月13日 B07版
何笛 一 明末才子沈自征的一生可以说是个传奇。 沈自征(1591—1661),字君庸,生于有“吴兴骚雅领袖江南”之称的吴江松陵沈氏文学世家,是响当当的名门望族。他父亲这一辈,兄弟(含堂兄弟)五人中进士,有“沈氏五虎”之誉。父亲沈珫,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历官至山东东昌府知府,政声清廉,深受百姓爱戴,离职时当地百姓一再挽留,不得不改穿成普通百姓的服装,悄悄地离开,死后列入东昌的名宦祠。 到沈自征这一辈,沈自征和他的七个兄弟(含堂兄弟)具有文名,号称“沈氏八龙”。 生于世家大族的沈自征,自认为童年生活孤苦伶仃。父亲长期在外做官,生母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在沈自征七岁时过世,父亲又续娶,尽管有兄弟十一人,但一母所生的,只有姐弟二人,即沈自征和长他一岁的姐姐沈宜修(即午梦堂的女主人,明末江南女诗人的领袖人物),用沈自征自己的话说:“余虽繁兄弟,犹独子也。”这导致了他性格中的叛逆。幼时的沈自征,常常在姐姐面前无缘无故地发脾气,又不愿意老老实实读书,被锁在书房里,不给饭吃,是沈宜修给他宽慰,对他好言相劝,因而,沈自征与姐姐沈宜修之间的感情最好。 尽管不愿意走科举出仕的常规道路,始终不参加科举考试,也不接受别人的推荐,但聪慧过人的沈自征十分喜欢读书,每每出门访友,则借书阅读,在博览群书中获得了非常丰富的学识,也有了非同一般的胆识。 从小性格叛逆的沈自征,在年轻时就做出许多被看作非常出格的事。 父亲分给他五十亩地,作为他的家产,让他自己管理,生性看淡金钱的沈自征,却丝毫不懂得珍惜,说世上哪有一个男子因为五十亩地就把自己局限在那里的,于是把田产卖掉,换成金钱很快挥霍一空。 二 二十一岁时,沈自征与青梅竹马的表妹、才女张倩倩结婚。这对亲上加亲的金童玉女,本来是一桩好姻缘,可是自认为有雄才抱负的沈自征,却没有善加珍视,加上不治家产,不懂经营,弄得家中生计都无着落。受不了生活的贫困,又不愿多加付出的沈自征,居然不顾妻子的劝阻,离家出走,即所谓的“为贫鬼揶揄,送穷无策,仗剑北上”。 沈自征这一去就是十来年,留下妻子独守空房,好在有姐姐沈宜修的三女叶小鸾相陪。 叶小鸾是公认的古代十大才女之一。生下来六个月时,因母亲无乳,当时张倩倩刚生的孩子不幸夭折,叶小鸾被送到舅家,由舅舅舅母代为抚养,而沈自征夫妇则把她当亲生女儿一般精心养育。不仅在生活上照料有加,在叶小鸾三四岁时,就对她进行文学上的启蒙,教她学习唐诗宋词,叶小鸾那时就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学天赋,让沈自征夫妻爱怜有加,特别是冬夜寒冷,常一起吟诵诗词,叶小鸾声音婉转动听,如雏莺弄声。 沈自征北上那年,九岁的叶小鸾牵着沈自征的衣角,问舅舅何时回来,沈自征答不出,不觉心中黯然。 隔年,叶小鸾回到自己家中生活,不久之后,妻张倩倩病故,沈自征就更没有回家的心思了,只有叶小鸾的信札及随信一同寄来的诗作,能宽慰那颗寂寞的心。叶小鸾的诗作,被朋友们看到,纷纷抄录回去,用以教导家中的女孩子们。 接到叶小鸾婚期定下来的消息,沈自征时在新安,虽然一时来不及回去,夜里高兴得睡不着觉,便以红叶为题,写诗自娱。好不容易睡着了,却做了一个梦,梦中见到叶小鸾来到面前,说舅舅咏红叶的诗,以其中“若同灵草芳魂返,留伴金泥簇蝶裙”之句为佳,沈自征问小鸾可有近稿,叶小鸾出《望江南》词数首,只记得“金鉴晓寒追短梦,玉箫声远立空廊”一句,醒来细想,觉得不祥。不几天,就接到了叶小鸾夭折的信,沈自征认为,难道是叶小鸾的一缕芳魂来和自己告别吗?这也是一奇。 三 沈自征的北上,实际上到了京城北京,在一些军政要人手下充当幕僚。在一些明代笔记中,对他当时的生活状况有这样的描述:有钱的时候,锦衣玉食,极度铺张挥霍;没钱的时候,形迹如同乞丐。可见他的幕府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其间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知道,正如他说的“世味咀蜡,誓不复归,订无生大业”。 能被聘入幕府,缘于沈自征在军事方面的才能。 还在少年的时候,沈自征就对军事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喜谈兵,为大言”,这绝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与实践结合起来的,那一时期,他遍历西北边塞,对山川陆原诸要害,了如指掌,因而在居京师期间,为诸大臣筹划兵事,皆中机宜,名声大振。 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则是他孤身进入袁崇焕军营,劝其入朝拜见崇祯帝。 崇祯初年,尚有励精图治中兴国家之志,在驱逐魏忠贤的阉党后,朝廷政治出现短暂的清明之象,人们看到了国家振兴的希望,而收复被清军占领的辽东,成了朝廷的重心。大权在握、拥有重兵的大将袁崇焕夸下五年内收复辽东的海口,得到崇祯的信任和重用。 然而,崇祯二年(1629)十月,清军绕过袁崇焕布防的锦州、宁远、山海关一线,假道蒙古,并以蒙古人为向导,从龙井关、大安口突破关隘,占领河北遵化。袁崇焕闻讯,率领九千轻骑抄捷径,比清军抢先三日到达蓟州,令人不解的是,当清军到达蓟州,袁崇焕却没有立即主动与其交战。清军稍做停留,一路向西,到达北京东的通州,袁崇焕仍然没有与清军交战,使清军很快兵临北京城下。 此时,朝野内外,谣言四起,核心是说袁崇焕拥兵自重,叛国投敌,崇祯也不无疑虑。在此情况下,主管军事的大司马需要派人侦察,了解袁崇焕的真实意图,沈自征便毛遂自荐,有了这一次的传奇之旅。 既非朝廷官员,又不是军事将领,沈自征缘何得大司马信任,得以前往?当时的大司马申用懋是曾任内阁首辅的申时行之子,申时行与沈自征的伯父沈璟有同乡兼师生之谊,两家有着持续的交情与往来,沈自征在京师时,与申用懋多有交往,并为其出谋划策,得其资助。另外,沈自征曾任职永平副使张椿的幕府,他为张椿谋划周详,又不居功,深得张椿赏识,而张椿与袁崇焕关系密切。这两条,就是沈自征得大司马重用前往的原因。 出发前,大司马派三百亲信卫队随同,沈自征谢绝,说:“袁崇焕如果没有反心,我去,他必然不敢加害。如果真的要害我,三百人哪里够呢,反而使他起疑心。如果袁崇焕把我杀了,那他的谋反之心就清清楚楚了,大司马就可以作好准备了,我愿意以死来报答大司马的知遇之恩。”于是,带了大司马的令箭,连夜出城,到了袁崇焕的军营前,高声呼叫,大司马有密令要给袁督师,守营士兵看到只有沈自征一个人,就把他带去袁崇焕的营帐。 见了袁崇焕,沈自征进行了劝说:“当今天子刚刚继位就屡屡提拔大帅,是知道大帅一定不会辜负朝廷,但大帅如今扎营城外,却不去觐见天子,天下的人如何能够知道大帅对朝廷的忠诚?况且大帅当年杀了毛文龙,多少人至今心里不平,你对朝廷的忠心稍有不当表现,就会遭到天下的群起而攻。”袁崇焕听后,表示感谢沈自征的提醒,愿意立即入朝觐见皇帝。沈自征说:“现在还不行,朝廷内外对你尚有怀疑,等我回去,报告我们相见的情况,你要等候皇帝的宣诏,再入朝觐见,那时礼节就完备了。”袁崇焕信服。 沈自征回城报告大司马,然后崇祯帝召见了袁崇焕,赐貂裘玉带,继续委以重任。 野史中把此事说成沈自征诱杀袁崇焕,是不正确的,袁崇焕被捕杀,是在几年以后,崇祯中了清人的离间计,而那时,沈自征早已经离开京城。 四 沈自征的青史留名,更主要的是在戏曲上的成就,他留下了杂剧《渔阳三弄》。 沈氏文学世家,到沈自征父亲一辈,转向了戏曲,这归功于其伯父,曲坛盟主、戏曲吴江派领袖沈璟。家族中受其影响,从事戏曲创作和研究的多达几十人,而且还有女性参与,有人因此把沈家与吴江派互称的。 沈自征的戏曲创作,同样是受家族的影响。 《渔阳三弄》由《霸亭秋》《鞭歌妓》《簪花髻》三个独立的杂剧组成,都是单折杂剧集,在戏曲形式的创新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慷慨激昂,时人评为明代北曲第一。 《霸亭秋》剧中,书生杜默自幼攻习儒业,学成满腹文章前往京师应举,奈何名落孙山。科场失意,落魄而归的杜默,在乌江亭偶见项王(羽)庙,进庙拜谒,感叹“以大王之英雄,不得为天子”“以杜默之才学,不得为状元”,抱着项羽的泥塑神像放声大哭,“拜你个楚将遗骁,拜你个力拔山摇,拜你个叱咤风飙。斯人若在,甘为执鞭,恨不向中原鞭镫随着,叹英雄不向咸阳老。”项羽的泥神亦为之长嘘流泪,尔后又仰天大笑。 《霸亭秋》淋漓悲壮,赢得一片赞誉,评论认为戏剧要观众笑容易,要观众哭很难,剧中有杜秀才的哭,有项羽的哭,已是非常难得,实际上这是沈自征的哭,令观众和读者唏嘘。 《鞭歌妓》剧中的张建封,从小喜欢读书,说剑谈兵,胸有雄才大略,又有雄辩口才,然只是一个贫寒书生,穷困潦倒,偶遇礼部尚书裴宽新官上任,裴宽见他“状貌奇伟”,邀请他上船共饮,交谈之后,惊为天下奇士,于是将万数金帛和数十侍妾相赠。张欣然领受,并说富贵于我如浮云,非礼之物,一概不取,既已受了赠送之礼,“则今番小生是主,老尚书是客,请转座波”。两个侍妾对张颇有轻视之意,张怒起鞭笞。对张的行为,裴宽大为惊奇并赞赏,预言“此人日后功名不在老夫之下”。 晚明的许多杂剧以人物为中心展开情节,这些角色几乎都是循着由困厄、知遇、获得肯定、尊重及至荣达、成功的套路,《鞭歌妓》一反常规,时人对此高度评价,剧本通过裴的赠送,张的鞭笞,寄托牢骚不平之气,“剧中妙在深得此意,不然,与小人得志,一旦夸张者何异?” 上述两剧取材于历史故事,《簪花髻》则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翰林学士杨升庵因为朝廷大礼,在朝堂上痛哭极谏,被罢官流放云南,心情苦闷异常,终日与酒为友,酒醉之后,乘兴泼墨,却将诗词写于妓女白练裙上。暮春三月,他与妓女翠柳身穿女装,脸涂脂粉,头插红花,踏青游春,引得路人纷纷侧目,面对众人的奚落与不解,他竟称:“列位也,不则我是妇人,那三教圣人,他都是妇人也。”对儒释道三教尽情嘲讽,世人笑我,我笑世人,众人皆醉,唯我独醒。时人评为“人谓于寂寥中能豪爽,不知于歌笑中见哭泣,点点是英雄之泪,曲至此,妙入神矣”。 沈自征的《渔阳三弄》,借戏曲的形式,来寻求内心的解脱和平衡,无一不是沈自征人生道路和阅世经历的浓缩与再现,更是封建社会众多知识分子的心声,《霸亭秋》之哭、《鞭歌妓》之骂、《簪花髻》之笑,有三种别样风味。因了《渔阳三弄》,沈自征被称为“渔阳先生”,在晚明戏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五 沈自征离开北京时,带了达官贵人赠送的大量金钱,可以说是衣锦还乡,回到家乡后,续娶了才女李玉照,然后隐居于吴山,即现在东山、越溪一带。 以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认识与分析,认为必然会出现天下大乱,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于是他用在北京获得的金钱,雇人建造了大量战船,秘密藏于长白荡及太湖的芦苇中。 到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军入关,吴日生兴起抗清义兵于太湖,沈自征的胞弟沈自炳等利用沈自征建造的战船,响应吴日生,一同起兵抗清,又开始了另一段传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