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问平生无不足!家在许昌的他,缘何入选《宋史·循吏传》?

 颍川派 2021-12-18

历代正史中,对于州县官员最高的赞誉,是“循吏”二字。

司马迁创立《循吏传》,并为循吏下了个定义:“做个信奉法令,遵循规律的官员,不邀功,不自傲,百姓不称赞,也没有大的过失。”

这个标准相当低。但入选《循吏传》的官员,必须治迹优良、天下公认。作为理政一方的官员代表,无疑是最高的历史荣耀。

宋代三百余年间,国史收录的循吏,只有十二人。其中就有鄢陵人崔立。

承平年代,州县官员谨守法度,恪尽职守优秀官员不知凡几。在这场“循吏”选拔赛中,崔立是如何胜出的呢?

南充风光

 01

循理直言,以民为本

崔立,字本之,原籍鄢陵县仪凤乡凤凰里,后定居许昌。

魏晋至唐代,崔姓一直是高门大姓,后来失去了政治影响力。崔立的父亲,没有任何官职。

肩负家族中兴的重任,考中举人的崔立开始职业生涯。

官场生涯的第一站,崔立出任果州(今四川南充)团练推员,负责刑狱工作。当时。有几名差役到外地运送官物,因道路艰险就凑钱雇船走了水路。这事儿可能超越了办事规矩,就像今天出差本该坐硬座却买了卧铺票。

主审官员按敛财处理,主张把带头的三个人杀掉。

崔立坚决不配合:“他们凑钱办公事儿,怎能因此掉脑袋!打几棍子就行了。”

双方争持不下,此案上奏到京城,终审采纳了崔立的意见。

崔立的坚持,挽救了三个人的性命。

通过这个案子,他意外地受到了皇帝赏识。

一年后,他晋升大理寺丞,任临清知县,开始主政。

敢于坚持的崔立,甚至敢和皇帝闹别扭。

崔立当过一次“肥差”,治理滑州河道决口,他负责从各地征调物资。

经过测算,他发现已经征收的足够使用,遂上书要求停止征用,以减轻百姓负担,并且保证不影响工程进展。

同僚们不同意。他于是直接上书朝廷,坚持自己的意见。

由于迷信心理或为了迎合时政,历代时有报告祥瑞的喜剧性演出。皇帝去泰山封禅后,各地官员争相报告祥瑞。崔立则上书泼冷水:“如今徐州有水灾,金陵有火灾,无为有风灾,江淮有旱灾,都在提醒我们不要骄惰。小小的一些祥瑞,能够成为治理天下的依据吗?

这样的锐评,在古代叫做批逆麟,搞不好会龙颜大怒丢脑袋。

崔立幸而无事——当时的宋朝还在励精图治的上升进程中,皇帝容得下逆耳忠言。

 02

主动作为,利在千秋

短暂地担任许州通判后,崔立任江阴知军。在这个职位上,他获得了殊荣——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他因兴修水利有功皇帝两次下诏书,对他进行嘉奖。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这年五月崔立率领部民修废塘浚石沟,使高处的田地得到了灌溉,受到了朝廷嘉奖。

这年十月,崔立又带人修通一条久已废弃的沟渠,使数十顷田地得到灌溉,并且开通一条长达六十里的运河,方便了船只往来。皇帝再次降诏,予以奖掖。

沟渠既已废弃许久,当然可以继续废弃下去,灌溉高地、开挖运河也并不是上级安排的任务。崔立能够主动作为,有所作为,既顺应了百姓呼声,又能让国家长远受益,自然值得称赞。

在棣州(今山东惠民)知州任上,崔立发现城中井水卤化,不能饮用,就派人在不同的地方探挖水井百余口,从中找到几处清澈甘甜的水源,解除了百姓长久的困扰。

在兖州(今山东金乡)知州任上,崔立遇到蝗灾旱灾,百姓饥馑。怕走赈灾程序延误时机,他冒着受处分的风险,先行开仓放粮,又向大户人家征粮救急。由于举措适时,大批饥民生命得以挽救,并且惠及别的州郡。

崔立曾任耀州(今陕西耀县)知州,当地百姓争强好讼,囚犯满监,号称“难治”在他的治理下,人情大变,风俗一新。

离任时,百姓聚在河边向崔立呼喊:“吾之父母,今焉往至!”又有许多人平躺在河滩上,使他的马不能前进。

他只好折返,次日从别的道路才离开耀州。

 03

清廉自守,低调做事

崔立是个严肃的人。门婿韩琦曾这样描写他:平常在家也像在官府中一样正襟危坐,家里人轻易不敢在他面前走动。

他平生不自夸耀,为人低调。

对于权高位重的友人,从不轻易上门致意,用他的话说:如果人们能够公而待物,自然会知道我。如果非要我去恳求才能知道,我又怎会做这样的事呢!

内官阎文应,曾经跟随崔立做小官,有举动不合适的地方,崔立常会极言规正。后来,阎文应权倾朝野,感念崔立的恩情,百般请求,未能一见。

崔立曾任广州通判。岭南一带,船运发达,当地官员不免为利益所惑。他离任时,除了余的薪水,船上没有多余的东西。一位官员感叹道:“古人所说的廉吏,恐怕也只能这样了。

许昌护城河

 04

通达性命,无一不足

七十岁那年,崔立上书称:“臣老矣,于国家之事,力不能勉。幸乞臣骸骨,以归田里。”

他以工部侍郎的身份退休,回到许昌家中。从此不问政事,以治理园圃为乐。

在花园中,他修建了一座葆光亭,终日怡然,隐于其间,自号“葆光子”。

“葆光”一词,意谓遮蔽智慧的光芒,出自《庄子·齐物论》:“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每逢良辰美节,亲友相聚,觞咏乐。崔立陶然其间,自称处于羲皇之世——人世间最好的时代。

退隐许昌五年之后,崔立因病辞世。

临终,他对儿孙们说:人生能够寿及七十,已属不易,况且我已经超过了。如今我官至丞郎,你们也都进入仕途。几个女儿,婚配的都是才德之士。我自顾一生,没有一样不满足的。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规律。你们能够学习我的忠孝之心就好,没有什么可悲伤的。

家人环聚,痛哭不已,崔立始终神色如常。

人们说:这才是通达性命的人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