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苏75 陪伴苏轼余生二十载的一面铜镜

 无犀之谈 2021-12-18
黄苏75 陪伴苏轼余生二十载的一面铜镜

元丰四年(1081)正月二十一日,在前往岐亭途中,苏轼宿于团风镇上,夜里梦见一位僧人面上有伤,血流满面,似乎想要对他诉说什么。
翌日,苏轼到达岐亭时,路过一座寺庙,庙内供奉有一座阿罗汉像,只见罗汉座中,左龙右虎,形态很有古韵,只是这座阿罗汉的脸上有了破损。
阿罗汉的梵语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尽烦恼之贼,解脱生死,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
苏轼盯着这尊受损的阿罗汉像出了半天神,想起昨夜梦中见到的伤僧,亦真亦幻,孰真孰假,惘然无着。待到从岐亭返黄时,他将这尊塑像带回黄州安国寺,并修复如新。当年四月八日是苏母程夫人的祭日,为了祭奠母亲,苏轼向寺僧施饭祈福,从此将这尊阿罗汉像落于寺内。

这趟岐亭之行结束后,苏轼沿举水乘舟,在返黄路过古黄州城时收藏了一面古镜。
苏轼在《书所获镜铭》中只写着“过古黄州。获一镜”
北宋初年,黄州从故地邾城,即今天的禹王城,向南迁移约五里,在长江北岸筑新城。
禹王城,又称女王城,苏轼文中所称“古黄州”,有可能就是这里。
苏轼收获的这面古镜很不一般,周长大约一尺二寸。

宋尺约等于公制31至32厘米,十寸为一尺,换算成今天的长度单位,约38厘米。和一部iPhone13mini的大小差不多。
古镜的背面刻着十几个豆子大小的精致汉字,其中既有篆书,又有隶书:
“汉有善铜出白阳  取为镜  清而明  左龙右虎俌之”(俌,通辅)
(其字如菽大,杂篆隶,甚精妙。)
苏轼猜测,所谓“白阳”,应该指的是南阳白水之阳。此镜颜色漆黑,人在镜中似乎缩小了。这面镜的形制和他之前听说的很多古镜很相似,而古镜通常都是道家聚形养气之器。
此时的苏轼,不久前刚刚结束了七七四十九天的闭关修炼,对于道家修身之术的兴趣正浓,因此对此镜珍爱有加。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无犀之谈

谪黄期间,苏轼与门生李廌(方叔)的书信中也曾提及此镜,他继续之前的考证,通过对镜上字迹的辨认,判断这是一面汉代古镜,但对文字中“清明龙虎”的含义,仍未有结论。
往后余生,这面古镜一直陪伴着苏轼,但镜中考古的几处疑点一直困扰着他。
直到绍圣三年(1096)十二月初,花甲之年的苏轼,在为陆道士收藏的一镜一砚作书时,才解开了这个谜团。
陆道士,名惟忠,字子厚,与苏轼是眉山同乡。说来真巧,二人在黄州定交的时间,大约就在苏轼收藏了古镜后不久,即元丰四年(1081)。
十五年后,当苏轼被贬谪到惠州时,陆道士跋山涉水远赴岭南探望老友,苏轼见到了陆道士的两件藏品,作《书陆道士镜砚》一篇。

苏轼在文章中记载,陆道士的古镜和自家收藏很像,但镜后的铭文他实在搞不懂,曾向大学问家苏颂请教。
苏颂(子容)是中国古代与沈括齐名的顶级科学家,最重要的科学贡献包括发明水运仪象台、撰写《新仪象法要》,还组织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图文并茂的药物学著作《本草图经》。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人品与为官方面,苏颂比沈括要强上太多,苏轼对他有着极高的评价,在替皇帝撰写的制敕中,称苏颂“温文而毅,直亮不回”,言中之意,即称其性格温和文雅却不失果断刚毅,正直而从不走邪路。
苏颂对这面古镜的考证果然比苏轼更胜一筹。

通过对镜上纹路、字迹的辨认,苏颂得出结论:这种古镜的制法,沿袭了西周晚期代表性青铜器禹鼎上所绘刻的麟﹑凤﹑龟﹑龙等四类灵兽图案
(此镜以前皆作此,盖禹鼎象物之遗法也)
而镜中“白阳”在宋代已经没有这个地名,据苏颂分析,楚有白公,在南阳白水筑城,所以白阳很可能就是指白水。
这面汉代古镜一直陪伴苏轼走过余生,每执于掌,观其心,可见自己容貌,苏轼在文章中称,“镜心微凸,镜面小而直,学道者谓是聚神镜也。”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附语:
这面古镜是苏轼自黄州时期起的傍身之物,追古怀思,因此,为撰写这篇文章,我特别用心地查考了很多资料,但实在限于能力所限,文章中很可能有些地方仍存在错漏,日后如有方家发现,还请不吝赐教与纠正。
在文章写完后,偶然看到了一篇关于这面古镜、特别专业的藏家文章,本人对于古镜研究实在有限,故摘录此文中对于苏轼古镜的学术解读。
根据苏轼所载,这篇文章考证出铜镜为东汉早期的博局纹镜。湖南省博物馆收藏、长沙砚瓦池出土的东汉“汉有善铜”铭神兽博局镜,其铭文为:
汉有善铜出丹阳,取之为镜清如明
左龙右虎備【备】四旁,朱爵【雀】玄武顺阴(阳)
铭文与苏轼所录大体相同,由于尺寸较大,铭文内容要丰富一些。
如有兴趣,可前往知乎,搜索《苏东坡收藏的东汉古镜》,作者为“信古斋主人”
古学博大,仆如沧海一粟、宇宙一微尘,苦研不辍,为平生至趣。
——————————————————————————
《重新认识苏东坡》是我自2021年起之日更文章,以地点或事件为节,每月讲述苏轼人生片段,不求全,但求心与坡公片刻共鸣。
苏学已是显学,我不乞更多新颖之贡献,但求世人了解、理解苏轼这样一具历千年而不朽之伟大灵魂,已不枉余生每日之“苏写时间”。
是为日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