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录 Foreword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水乳交融。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医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哲学根基,而中医又反哺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当今社会,从小接受科学思维教育的我们,该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理论?中医学高等教育,及由此培育出的中医生,该如何发展,如何提升自我?中医和西医究竟有何不同,又将如何协同发展? 活动概况 Event Overview 11月26日晚,君和堂「遇见明医」系列第2期——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名誉馆长、复旦大学哲学院特约教授吉文辉谈中医的渊源与远愿,为我们讲述当代中医学者的思考与传承。 No.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根 医道之大尚矣!其上医国,其下医人,而身之所系,抑岂小哉?——金·张从正《儒门事亲》闻忠后序 中医是具有文化内涵的 就像古代科举制度里的「破题」,「中国中医传统文化」这个概念也有4个层面—— 其一是文化,所谓文化必须有文化特征,文化是一个比较高层次的概念,不会说西医文化,也不会说物理文化、化学文化等等。其二是传统,文化外国有,古代有现代也有,不能都叫传统文化。其三是中国,是中国的传统,不是西方的传统。其四是中医、中药、针灸。所以这个概念全称是「中国中医传统文化」,简称「中医传统文化」。 首先来看「文化」这个词。国际上对于文化的解释有400多种,常用的也有140种,在不同场合适用的定义不同。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化」的定义是比较明确的——就是《周易》上讲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把作为人的道理推广到整个社会,推广到个人身上,就叫文化。 这也是《大学》里面的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文化。「以文化人」里的「文」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或动物生活方式的地方,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道理,把它概括起来,然后推广到社会上去,这就叫「文化」。 中医具备这样的精神。中医不是单纯治病,所谓,「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所谓「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有文化内涵。这是中医和西医的不同。 中医的道与传统文化的道一脉相承 如果不明白道,中医水平是很受限的,中国古代的明医都是明白大道。《黄帝内经》中讲阴阳之道,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即看待任何人任何事物,都要从正反两方面去看,而不能只看到一面。 另外,我们现在讲阴阳之道,重点强调阴阳对立甚至对抗,这是错误的。中医里的阴阳,90%是指对应——就像人的左右手——不是对抗而是对应。就像中西医,也是协同而非对抗。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奠基石。不懂得《周易》的道理,没有《周易》思维,就不能成为明医。《周易》中有阴阳之道,还有五行之道。中医里的藏象学就是五行之道,要学好藏象学,就得透彻理解五行之道。但学医是无法学透五行之道,还需要学习面相学,学习一些算命的方术,其中的五行变化比中医更加灵活。这些不是封建迷信,是很有用的。 《黄帝内经》中有运气学说。运气学,是道家发现的,运用到了疾病中。现代科学也发现,月亮距地的远近,太阳黑子周期等都会对人的情绪与身体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是隐形的存在,看不见摸不着,又起着决定性作用。 中医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互相渗透 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知识,已经成为中医的基本前提。反过来,中医的知识体系,又渗透进中国传统文化。比如中药,就渗透进传统节日里。清明节吃什么,重阳节如何防病等,都是中医学的体现。中医的养生道理,也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所以,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中医。在中医之前,有一些治病的方法,但不能称之为学问。是传统文化给中医打下的基础,才使中医可以成为一门学问。 No.2 中医的四大特色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中医的概念,是近代才提出的。为了区别于西方医学,才产生了中医和西医的概念。西方的文化、科技、制度、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中医的兴盛,必须要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兴盛。 中医的概念与现代科学、现代医学完全不同,是不同的思维体系。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医和西医都认可人体器官,人体器官是客观存在,但中西医对器官的理解不同。就好比站在同一起点,相背而跑的两个人。中医朝着更「广」的方向,而西医朝着更「细」的方向。中医的器官是指功能,西医的器官是指作用。 从某个角度来说,西医的讲法也对。所谓器官,有「器」才能有「官」(指功能)。可如果没有「官」,「器」就是死的。中医的一整套理论是围绕「官」展开的。所以中医治病,其诊断、治疗和疗效都围绕着「官」来解决。功能正常,行为与常人一样,病就治好了。 西医重「器」,「器」是通过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来探讨人体结构。因此,中医理论是建立在活人基础上,西医理论是建立在尸体基础上。人死后,99%的功能都不存在了。建立在1%信息基础上,又试图去解决全部的医学功能,这是很不完善的。因此,从文化上来说,西医是很不完善的一门学科。 中医是一门整体的学问。中医是治有病的人,西医是治人的病,中西医间存在一个大与小,根与表的关系。中西医的概念不同,医学体系也不一样。概括来说,中医有四大特色:自然属性,人文属性,具象属性和恒定属性。 特色一:中医具有自然属性 中医是天然产生的,不是实验室中发现的规律。一方面,从科研方法来说,在实验室里,利用小白鼠或者活人,在密闭无菌的条件下进行而得出的结论,是有局限的,因为人是生活在自然条件下的。另一方面,使用动物代替人体,动物的生活属性、体质特征与人体也大相径庭。因此,用动物得出的结论也是有缺陷的。 此外,随着时间推移,西药的危害会变得更大。因为西药是人工产物,而人体是自然产物。自然可以消灭自然,但自然无法消灭人工。因此药物还会存在在身体里。中药是自然药物,人体是自然的,自然可以吸收自然。现在有些中药成分想通过提纯,通过人工合成,效果往往大打折扣,甚至产生毒害。 好的中医,一定是具备医学的知识,技术、经验、文化和道德。因此,不能说中医能治疗什么病,而是这个医生能治什么病。中医是靠人相传的,不是靠仪器设备,是靠天然人的本领。所以医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储备,积累临床经验,还要不断学习古代经典。 特色二:中医具有人文属性 人文性是中医最大的特点。我们现代的科学体系,将医学放在自然科学里。事实上,如果我们客观全面地看待医学,它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它包含人文。它治疗的是人,人不但有形体,还有精神意识。世界医学组织公认,现代人类疾病中,65%-75%的产生原因,都是不良心理状态和不良生活方式。而不良生活方式也是因为不良心理状态产生的。可我们的现代医学,70%甚至90%以上关注在身体,并没有关注心理,这样的医学是不完善的。 70%以上的疾病产生原因是心理,医学的人文性不该被忽视,中医的人文性是特别突出的。我们现在的中医也忽视了这一条,我们在「防病」上下的功夫太少,对人们心理生活方式上的关注也不够。很多病症,在改善心理、生活方式后,是能够自我痊愈的。 特色三:中医具有意象属性 中医里的概念,不是单纯的物象概念,不是单纯指向具体的物。是既具象又抽象的一个象。比如中医里讲心,是指心这个脏器,不是肺不是肾,但同时也是指心脏的功能。为什么中医里的意象,指向具体物又不局限于具体物呢?因为这里面有人的思维、人的意识。同理,为什么讲「不是中医治什么病,是医生治什么病」,因为医生有他的经验、知识、头脑、道德和技术,有这些综合的素质,所以才能治病。 不理解中医的意象,对中医就始终是雾里看花,没有入门。同样,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基本概念,绝大多数都是意象性的,这叫做「类称词」。比如金木水火土里的「木」,是对花草树木一类的统称。想要理解这个木,就需要对花草树木的整个性质、现象都要了解——草木都是向上生长的;草木的本性是奉献,地球上的动物以此为食。 因此,历代的医家都强调「意」,指思维、悟性。传统医学有巨大的伸缩性。不识字,只会推拿也可以,这叫「术」,但这样成不了明医。明医还需要懂得道,要掌握文化层次。意象思维不过关,中医就没法提升。 特色四:中医具有恒定属性 我们学习周易,周易有三易。第一易是「变易」,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存在变化中,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 而第二易是「不易」。「不易」就是指不变化的,只有不变化我们才能看到一切,知道一切。因为不变才有存在,变化是没有存在的。不变是根本,变是规律。不变是人类客观世界的本质,比如我们心肝脾肺肾的功能至死不变。凡是在不变上掌握规律的,都是专家、名家、大家。大家研究的是不变的东西。 变与不变都是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可以被人掌握,叫做「简易」,这是第三易。把变化的复杂变化,把不变的各种存在,化繁为简,这就叫「简易」。 掌握周易的三易,对我们的人生、成就事业、行医治病都有极大帮助。治病时要关注变化的、不变的、寻找规律,让这些成为本能。 No.3 当今中医高等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中医走到当下,高等教学该如何发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想不明白这个问题,中医的发展就将步履维艰。可惜的是,现今中医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中医学校关注的工作成就,往往是取得多少科研成果,以及课题的多少、级别、得奖数目等。院士的评定,要看课题数和得奖数;大学内非科研向的工作岗位,也要求硕士学历以上。这是当今的社会现象。 这样教育的优点,是提高了中医地位。将中医学提高到了大学,培养高级的中医人才,让整个社会能看得到,因此才会有很多学生报考中医学。还有过去的学校变成学院,然后变成大学,级别越来越高,规模也越来越大。另一个优点是政府关注度提高。政府关注直接提供大学经费,提供中医管理,成立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的地位提高,资金有保证,从事这个职业的人生活也有保证,才能安心工作。 而其缺点,是对中医本身的一种危害。当今中医院校存在3大问题。 其一是非中医专业课程比重过大。不像过去师带徒,就是跟着师父全程接诊,技术、医德全方位能学到。现在的课程设置中,英语、数学、化学、生物等占了很大比重,中医的比重越来越小。从教材编写来看,比起1958年第一批中医教材,内容也是不断压缩删减。 其二是重视专业教育,忽视文化教育。许多学校没有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或是认为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不相干。要加强文化学习,包括医古文、古代的哲学都要学。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提升老师们的传统文化水平,才能教授到更多学生。 其三是转变社会大众对于科学的理解。中医不是科学,但中医也不是不科学。科学原本是指一种思维方式,是指自然科学。但现在「科学的」,变成了一个具有判断价值的形容词,科学的就是正确的、真实的、不可质疑的。我们要扭转科学概念的运用,将其恰当地用在自然科学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