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诗韵井冈山,天下第一山 文|01一线 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的吉安地区,原本名不见经传,自从毛泽东在此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之后,井冈山才声名鹊起。井冈山,值得去读的是山之精神! 毛泽东在战争年代不知翻阅过多少座大山,一生难忘的还是红色星火燎原的井冈山。“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1965年5月22日至29日,他老人家重上井冈山,抚今追昔,一口气写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两首诗词,表达他的晚年豪情壮志。大诗人郭沫若游览井冈山后,很难想出华丽的辞藻来形容山的美丽,只以近乎留白的句子——“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来抒发他读山后的感受。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中国革命进入低潮。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湖南改组省委,并发动和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许多人纷纷响应,很多有志青年也加入了进来。在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后,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当机立断,毅然改变原定部署。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恢复和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和赤卫队。与此同时,经过团结、教育、改造工作。至1928年2月底,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包括宁冈全县,遂川西北部,永新、酃县、茶陵等县部分地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农军相继抵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5月,组成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别委员会;接着成立了袁文才任主席的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红军在赤卫队和人民群众配合下,接连打破了江西国民党军的多次“进剿”。至6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拥有宁冈、永新、莲花3个县,和遂川、酃县、吉安、安福等县的部分地区。之后,又打破了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两次“会剿”。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5军主力到达井冈山,同红4军会师。此后,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根据地不断扩大。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4军主力向赣南、闽西挺进后,留下一部红军坚持井冈山的斗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创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中国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光辉道路,被称之为“中国革命的摇篮”。 从三湾改编、水口建党、周边组织的建立和恢复、袁王武装的改造、纲领的提出以及会师、二破围剿到新的征途而继续斗争,与井冈山道路连在一起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武装斗争树立了榜样,成为中国革命走上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的开端,由此星星之火,燎原了全中国。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样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正确道路。井冈山时期留下的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井冈山精神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宝贵精神。 在井冈山坚持斗争历时仅两年零四个月,但毛泽东对井冈山却一直情有独钟,专门创作了《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三首词均以“井冈山”为题,又都提到了“黄洋界”:“黄洋界上炮声隆”;“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这一现象在毛泽东诗词中绝无仅有,足见井冈山在其心目中的分量之重、感悟之深、情结之浓。 正如汪建新先生所言:“'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很多人是通过毛泽东写于1928年秋的《西江月·井冈山》才开始认识井冈山的。这首词描写了井冈山根据地军民第二次反“会剿”的关键一仗——黄洋界保卫战。毛泽东一生戎马倥偬,无论是战争规模、激烈程度还是辉煌战果、兵法谋略,黄洋界保卫战算不上出类拔萃。但井冈山不仅代表一个区域,更是一个寓意深远的政治概念。对照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一文对此役的评价,一切疑问自然烟消云散:“八月三十日敌湘赣两军各一部趁我军欲归未归之际,攻击井冈山。我守军不足一营,凭险抵抗,将敌击溃,保存了这个根据地……”黄洋界保卫战不是简单的退敌成功,而是保卫了井冈山,保卫了根据地,捍卫了一种革命实践,捍卫了一条革命道路,即井冈山道路,这是毛泽东诗赞此役的根本原因。” 汪建新赏析创作这三首词谈到,“井冈山是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转折地,是培养他的军事天才的最初摇篮,也是他作为马背诗人的难忘起点,毛泽东对井冈山一直念念不舍,愈到晚年愈是魂牵梦绕。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他抚今追昔,豪情满怀,奋笔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这两首作品属于同时、同地、同境、同题的作品,内容、意境、情感、格调、结构甚至词语均有许多贴近或类似之处。如'千里来寻故地’与'故地重来’;'旧貌换新颜’与'人间变了,似天渊地覆’;'风雷动’与'风雷磅礴’;'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与'弹指三十八年’。两首作品都表达了作者对井冈山的思念之深、归心之切。井冈山是新中国辉煌成就的一个缩影,毛泽东为井冈山的巨变而欢欣鼓舞。毛泽东慨叹时间飞逝,往事如昨,而井冈山的意义与影响却永不消逝。'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对'久有凌云志’的毛泽东而言,当年的血雨腥风都闯过来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纵然年事已高,自应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是何等的壮怀激烈!相比较而言,《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更有思想深度,更富有哲理旨趣。而从毛泽东同意将其公开发表来判断,他本人显然对这首词也更为中意。” 毛泽东的井冈山词作,寄寓了毛泽东深厚绵长的井冈山情结。黄洋界的隆隆炮声已定格在历史深处,而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两首感怀之作也将焕发着永恒的艺术魅力。 读悟井冈精神,予心向往,步探身临,慨叹幽发,学思践悟,集感成《七律·井冈山抒怀》诗二首。敬请大家点评! (一) 井冈水调歌头号,领袖情怀逐梦涛。 故地山前天下扫,黄洋界上宇中豪。 神州翻覆多慷慨,沧海横流止苦熬。 千里来寻鞭古道,鲜花寄帜染丝绦。 (二) 井冈山上风云操,涂炭生灵结紫号。 不忍杜鹃悲怆唱,可怜百姓苟延熬。 典军峰下刀枪壮,领袖心头指战鏖。 开创燎原星火道,精神破剿泽东毛。 作者声明: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另外,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若作品中的文字、美术、摄影等有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取得联系,我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或作品! ![]() ![]() 作者简介:罗余作,男,汉族,1965年11月出生,江西吉安永和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网络与信息管理师,2019年中国优秀CIO获得者,高峰论坛特邀嘉宾。吉安县文学协会主席、协会《庐陵文苑》期刊和微刊执行主编。吉安县诗词学会理事兼期刊《文山艺苑》编委;吉安市庐陵诗词学会会员,《庐陵诗词》电子微刊编委;吉州区诗词楹联学会会员;2020年荣获中国乡村作家荣誉称号。 我的业余只想静守自己的内心,做岁月里的宁静人。起名“01一线”网络昵称,故名我是一线的设备技术、网络与信息化工作者。平时喜欢随笔写点人生经历和感悟文字,用以调理白天强于工科的头脑。 感念之余,我回顾了过去,检讨了自己。认定了两点体会:一是要把人生奉献给那些永恒不变的事物,因为生命的伟大用途,是要把它花费在比本身寿命更为长久的事物上面。二是要决心为年岁增添生命,因为思想得最多,感受到最高尚的东西,做出最佳行为的人,生活得最丰富。 ![]() |
|
来自: 01一线 > 《01一线原创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