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璧游记】那一年,这些灵璧人登上了井冈山

 灵璧家园 2020-11-16

 红色革命的摇篮——井冈山

文/同龄人

  我上小学的时候,学习过《八角楼的灯光》和《朱德的扁担》等课文,就知道“朱毛”会师井冈山,建立起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故事。几十年来忙于工作,虽然对于井冈山始终心驰神往,但是未曾踏上那片红色的土地,直到退休以后才如愿以偿。

   2011年10月中旬,中共灵璧县委党史研究室(灵璧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举办编纂《灵璧县志》培训班,学习之后组织我们去井冈山等地旅游。我们于早上六点乘坐旅游大巴车,经过一天的长途颠簸,晚上九时许才到达井冈山。当天晚上下着小雨,我们直接入住招待所吃饭休息。第二天早上,我们的人就冒着毛毛细雨,三三两两的忙着去市里游览,一睹井冈山的芳容。

   上午,我们首先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博物馆里系统的、全面的记录了中国工农红军创建初期的艰难探索过程。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余部700多人在三湾进行了改编,称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然后对井冈山地区原有的袁文才、王佐两支农民武装进行了改编,称为第二团。1927年10月27日,毛泽东率部到达井冈山的中心——茨坪。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来到井冈山的宁岗。4月24日在龙江书院,35岁的毛泽东与43岁的朱德两位伟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朱毛”会师后,兵力达到6000余人,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称红四军)。1928年12月底,彭德怀、腾代远带领平江起义之后组建的红五军来到井冈山,与朱毛领导的红四军会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平江起义三支起义部队和井冈山的两支农民武装,汇聚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军队伍空前壮大,最多时达到十万人。1929年底,召开了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最重要会议——古田会议。会议进一步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提出了工农红军的三大任务、三大纪律和六项注意(后来又补充两条为八项注意),从而建立起一支有别于一切旧军队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1930年2月以后,红军逐步向赣南、闽西转移,开辟以瑞金为中心、拥有23个县的中央苏区。

   博物馆展厅分为“三湾改编”、“朱毛会师”、“黄洋界保卫战”、“红军洞”、“挑粮上山”、“八角楼的灯光”等19个场景,展示了800多件文物和2000多张图片。我们边走边看图片和文物,边听讲解员抑扬顿挫、满含深情的讲解,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眼前仿佛呈现出星火燎原、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

   从博物馆出来,我们来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坐北面南,正对井冈山主峰。我们顺山而上有两组台阶,第一组有49级台阶,寓意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宣告成立;第二组有60级台阶,寓意为记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60周年(1927——1987)而建设的这座陵园。我们走进纪念堂一楼的的瞻仰大厅,大厅正面的汉白玉墙上毛泽东亲笔题写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贴金大字,一下子把我们的心情带入了庄严肃穆之境。大厅两侧陈列室里陈列着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革命先辈的挂像及其生平简介。纪念堂二楼是吊唁大厅,大厅四周的墙壁上镌刻着15744位革命烈士的英名。

  在两年零四个月的(1927年10月——1930年2月)井冈山革命斗争中,牺牲了48000多位烈士,其中有33000多位烈士是无名英雄。为了慰藉无名烈士的英灵,10年后在陵园内又矗立起一座“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纪念碑座落在海拔900米的山上,站在那里,可以一览井冈山市茨坪景区的全景。纪念碑主碑用镀钛的不锈钢材料制成,高达27米,寓意1927年毛泽东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革命第一个红色根据地。主碑的造型突出“山”的形象。它远看象一团火,寓意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观如林立的钢枪,寓意“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主碑的基座是用“将军红”大理石砌成,高9.7米,寓意1997年建成。碑座的四面有邓小平同志题写的碑名“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和三组浮雕。一组浮雕的主题是“荟萃井冈”,展示朱德与毛泽东和红四军与红五军两次会师的情景,以及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红军领导人的英雄气概;另一组浮雕的主题是“红色割据”,展示井冈山革命斗争中开展土地革命和党的建设、军队建设、政权建设的生动场面;再一组浮雕的主题是“浴血罗霄”,展示红军英勇善战,以少胜多,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多次“进剿”和“会剿”的战斗场景。纪念碑前还设计建造了一尊“母亲”雕像,寓意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对后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

   下午,我们乘车去了黄洋界景区。黄洋界在茨坪北边,距离17公里,海拔1300多米,雄峰耸立,陡不可攀,是井冈山的险要哨口之一。1928年夏天,红军在黄洋界上修建了三个工事和一个瞭望哨所。1928年8月30日,湘赣敌军组织四个团的兵力会攻黄洋界。当时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凭险抵抗,从上午打到下午四点多钟,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这时候,战士们把南昌起义后带到井冈山的唯一一门迫击炮抬来,向敌人发射了三发炮弹,其中一颗炮弹正落在敌人的指挥阵地上。敌军指挥官不敢恋战,利用傍晚云雾弥漫的机会,狼狈逃窜。"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是毛泽东在《西江月·井冈山》词中描写黄洋界保卫战的诗句,以志庆贺!

  我们从黄洋界景区正门攀登台阶而上,到了黄洋界上,险境尽收眼底。我们看到了当年的工事和那一门迫击炮,在炮台上向下瞭望,感受到哨口的险峻,真正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我们一行在“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前合影留念。然后,我们从山的另一侧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下山,走一回红军挑粮的路线。 从黄洋界景区下来,我们看天色已晚,匆忙游览红军医院和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红军领导人的旧居之后,便乘车赶往附近的泰和县住宿。然后继续前往龙虎山、三清山旅游。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英雄的业绩与壮丽的山河交映生辉,构成了井冈山得天独厚的风光特色。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美誉。毛泽东选择在这里建立革命根据地,是伟人慧眼,洞察天时、地利、人和而作出的英明创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鼎盛时期,以茨坪为中心,拥有江西省的宁冈、永新、莲花、遂四三个县和吉安、安福、茶陵(湖南省)、酃县(湖南省)的部分地区,方圆7200平方公里。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以后,革命转入低潮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掩埋好战友的尸体,擦干身上的血迹,重新聚集革命力量,领导工农武装割据的起点。所以说井冈山是红色革命的摇篮。 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总结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写下了《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彪炳史册的文章,找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我们到井冈山旅游,就是要认真学习“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让井冈山精神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作者:  马香俊;灵璧县科学技术协会退休干部;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资深作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