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d-Autumn Festival 作者:申力 主播:喜洋洋 编辑:小鹿 听昆曲的折子戏,杂说俞振飞 --我的唱片之四十 冬至时节 昆曲,很少讲流派,但在南昆的范畴内,偏偏有一个“俞派”,这个“俞派”就是俞栗庐、俞振飞父子所创造的流派,其艺术特点,在昆曲的唱念上,进一步发展到表演上,形成了昆曲小生行当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俞振飞的代表作《太白醉酒》,重在念白,李白一上场“犹苦宿酲”,直到后来酩酊大醉,就用肢体代表了语言,特点在于“踏脚背”的离披醉步,通过李白的念白、吟诗、多次变化的笑声,透过一双朦胧而蔑视权贵的眼神,再现了这位“诗狂欲上天”的谪仙风态,突出了同高力士斗智斗勇的形象,俞振先演活了豪迈俊逸的诗人,塑造了刚直不阿、耿直坚强的李白。 《长生殿-哭像》是俞振飞唱工戏代表作,整场戏从头至尾全是内心独白,没有身段动作,一出场,先念定场诗“蜀江水碧蜀山青,赢得朝朝暮暮情。但恨佳人难再得,岂知倾国与倾诚。”就把人物的年龄和地位表达清楚,紧跟两大套曲子,分层次讲清楚唐明皇想起马嵬坡贵妃被迫缢死、迎来几乎跟贵妃真人的雕像、回忆贵妃入宫之初以及“七月七夕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恩爱;三次奠酒,见到太监和宫娥哭拜,增加了唐明皇的悲哀,直到要把“哭不尽的衷情”留待“梦儿里再细讲”。 俞振飞总是设身处地,用唱腔把唐明皇内心的独白,逐步推向高潮,用精采的唱功抒发真挚强烈的感情,从而有力地感染观众的情绪,他的唱念讲究行腔,在字、音、气、节四个方面,所谓字,是指咬字,必须分清四声、阴阳、清浊、尖团,以及出声、归韵,没得半点马虎含糊,俞振声讲了个笑话:过去苏州有人演《紫钗记-折柳》,小生扮的李益念一首诗:“旌旗日暖散春寒,洒湿沙场泪不干……”,由于“泪不干”念得不清楚,被轿工友所责:啥个“萝卜干”,一只草鞋飞上了舞台。 俞振飞不管在什么样的场子里,他的唱腔能灌满堂,天赋一条好嗓子,共鸣强、音量大,所谓“音堂相会” ,就是与他发音正确分不开的。 看过俞振飞演出的观众,包括听他灌制唱片的人,事后,都能清楚地记得他的笑声多亮、多厚、多长! 听,俞振飞通过声音来塑造人物形像,《千忠戮-惨睹》尾声中,场上锣边一记,建文帝念“咦,程徒,景阳钟鸣了。”程济答道:“吓大师,此乃野寺晚钟,非景阳钟也。”建文帝“嗄--!”一声叹,锣又响,再叹一声“唉!”唱出末句“错听了野寺钟鸣误景阳”。短短的两声感叹词,刻划出建文帝在逃亡途中误听钟声时的喜悦,被程济一语提醒,幻觉陡然破灭,回到残酷的现实中来,俞振飞将建文帝的多层、多变的复杂心理,表演得活灵活现。 俞振飞谈到粟庐先生曾听过苏州评话姚士璋说《水浒-闹朝房》一书,蔡京、高俅、童贯、杨戬四个权奸一齐登场时,说得四人人物面貌各不相同,个个形象生动,再听唱片里《西楼记-折书》、《连环记-梳妆》就能领会俞振飞如何通过不同音色和念法,把于叔夜的神魂颠倒、吕布的骄横好色,鲜明而迥异的体现出来。 戏剧人物各有特点,《墙头马上-休书》一场,俞振飞尽力地去突出裴少俊的内心冲突,分层次地表现了裴少俊的性格懦弱、反抗不彻底,对爱情是真诚的,拒绝休妻,苦苦哀求,惨呼一声:“爹爹开恩”,双膝跪下,没有打动裴行俭,反要把李倩君送官查办,裴少俊见事态严重,冲口而出:“爹爹,孩儿写--”话才出口,急忙掩口,裴行俭步步紧逼,裴少俊在考虑,不如先休,后在想法挽回,口中喃喃地:“写?写?--”,写下休书,岂知裴行俭要他立马进京赶考,裴少俊两次回身,听到妻儿哭喊,忍着心中的痛,向妻子拱手:“后会有期,你要保重了”,急步下场,俞振飞的表演让裴少俊有了几分悲伤,几分惧怕,几分爱怜,没有一丝的做作。 俞振飞演《琴挑》,唱腔里,让人感到潘必正月下听琴,凝神侧耳,与陈妙常的禅房是一墙之隔的距离;《惊梦》中的柳梦梅,是那么扑朔迷离,不可捉摸的梦中人;《惨睹》中的建文帝在长途跋涉中的亡命像,把观众与听唱片的人带进了戏里。 俞振飞见闻博、多践行,在博大精深的昆曲中,确实是当今无愧的骄骄子也。 作者 主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