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俞五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8-29

江南俞五


  □俞志发
  《文汇报·笔会》于2月27日发表了任溶溶老师的文章《路遇俞振飞大师》,文中有一段写到:记得“文革”前夕北京举行过京剧现代戏会演,会演后张春桥回上海做了一个报告,我去听了。会上他把京剧界骂了一通,其中说到,京剧界到现在还用封建称呼来称呼人,把俞振飞称为“俞×爷”。我已记不起是不是“俞六爷”……
  笔者手头正好有唐葆祥老师所著并赠送的《清风雅韵播千秋——俞振飞评传》和江沛毅先生编著的《俞振飞年谱》这两本书,根据书上记载,那是1965年11月,张春桥在“京剧革命”的一次大会上点了俞振飞的名,说:“身为共产党员,竟然还称‘五爷’!”
  俞振飞祖籍江苏娄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俞家是江南世家,书香门第。他1902年7月15日出生于苏州范庄前义巷。名远威,小名伯龙。字振飞,后以字行,又作箴非、枕扉。号滌盦、江南俞五。
  俞振飞之所以号“江南俞五”,是因为在他之前已有四个姐姐。大姐和二姐,是他父亲俞粟庐(有“江南曲圣”称誉)与松江王氏所生;三姐、四姐和俞振飞是俞粟庐与续弦苏州顾氏所生。这样算下来俞振飞排名老五。俞粟庐五十五岁时老来得子,因此在昆曲方面对他悉心培植,使其尽得家传。加上天资聪颖、刻苦努力,俞振飞终成一代京昆大师。
  俞振飞在众多名号中,更看重“江南俞五”所透出的一股文人雅士的书卷气,为此他还特地刻印一方。这方“江南俞五”印章我们有时会在俞振飞的书画作品上看到。
  至于“俞五爷”,也不是他自封的,是当时上海文艺界对他的称呼。这称呼的叫开是从1932开始的,那年俞振飞31岁。梅兰芳于那年春天举家南迁,移居上海。潜心研习昆曲,由秘书许姬传转请先生拍曲。初为之拍正《游园惊梦》等廿余出,继新授《认子》。据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个重要的关键·<游园惊梦>》(第一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11月出版)载:
  大概是一九三二年的冬天……有一天,你们昆仲三位(按:指许姬传、许源来、许伯遒),同了俞五爷来看我。见了面,说了一些彼此仰慕的客套话。正巧令弟带了笛子,就请俞五爷给我吹了《游园》里【皂罗袍】和【好姐姐】的两支曲子。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的绝技,笛风、指法和随腔运气,是没有一样不好的。这【皂罗袍】里的“雨丝风片”的“风”字,我在北方唱的工谱比南方的高些。那天俞五爷是初次给我吹,随了我的腔也吹高的,一点都不碰。吹完了,你们几位不还称道他善于应变吗?后来令弟告诉我,这“风片”二字的唱腔,很难安排。一个阴平,一个去声。照北派的唱法,“风”字唱对了,“片”字不大合适。照南派的唱法,“片”字唱准了,“风”字又差了一点。我想请教俞五爷的昆曲,他说:“闺门旦、贴旦的曲子,大半你都学过的。我举荐一套《慈悲愿》的《认子》,这里面有许多好腔,就是唱到皮黄,也许会有借鉴之处。”我接受了他的提议,就请他常来教我。这套《认子》学会了,的确好听。我们这个研究昆曲的小团体里,加上了俞五爷,更显得热闹。那一阵我对俞派唱腔的爱好,是达于极点了。我的唱腔,也就有了部分的变化。这“迤”字改唱“移”音,就是在那个时期开始的。
  以后的几十年间,在上海文艺界,较相熟的人之间,时不时地把俞振飞直接称呼为“俞五爷”。直至“文革”前夕,传到了张春桥耳边,便有了任溶溶老师文中所记张春桥点名骂人的一幕。至此“俞五爷”的称呼便戛然而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