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27—真宗替换太宗

 启书有益 2021-12-18



《大宋十八朝》,纵贯三百年风云,每集三五千字,随性而作,随性更新,清新易懂,可读性强,老少皆宜。看书不再打瞌睡,换个思路读历史,一上手就放不下,欢迎关注、留言、转发、批评……

为方便书迷,本文提供音频,让眼睛休息,值得拥有: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是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三月,某日。帝都开封。

一大早,宰相吕端如同昨日一般,进宫给皇帝请安。这段时间,他来得特别勤快。为啥呢?已经59岁的宋太宗赵光义,好像快不行了。

有些事情只能说不能做,有些事情只能做不能说。皇帝病重这个事情,属于后者。大家都晓得,但都不敢主动摆上台面来研究讨论。

这位吕端同志,出身官宦之家,父亲吕琦是后晋兵部侍郎。他靠父亲的关系,当了千牛备身。后周时,担任著作佐郎、直史馆。北宋建国后,历任浚仪知县、定州通判、太常少卿、成都知府。群众评价十分良好。

宋太宗接任皇帝后,他充任开封府判官,中途因为干预司法说情打招呼,遭了个处分擦挂,后面出任蔡州知州、开封知县、大理少卿、开封府判官、参知政事等。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正式拜相,出任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升任门下侍郎、兵部尚书。

吕端小心翼翼走进皇帝寝宫,上下悄悄打量,果不其然,明德皇后、大太监王继恩都在现场。他心头一紧,怎么关键时候,关键的人没有来?

父皇病危,作为接班人的太子居然没在身边,一定是出了啥状况。这皇帝病得如此之重,随时可能要挂。新皇帝的任命文件还没有签字盖章,这种紧要时刻,咋不晓得轻重呢?

做事情要抓住关键,只晓得认认真真上班、等机会,有个屁用。

简单和明德皇后、王继恩打了招呼后,吕端近距离探望了皇帝,发现确实已经不省人事了。皇帝如果这时候突然挂了,不知道后面要生出啥幺蛾子来。

不行,事情紧急,必须通知太子。

出门之后,他偷偷拿出随身笔记本(笏板),写上俩字,交给身边秘书:“小王,赶紧亲自送东宫,给太子说,三缺一,要快!”

王秘书心领神会,一溜烟跑了。

这里必须复习一下故事背景。

当年,宋太宗赵光义以“皇弟”的身份当上“皇帝”,总觉得名不正言不顺,坊间舆论不大好听,所以一直不敢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按理说,宋太祖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以及弟弟赵廷美,都有合法继位权。

这安排给谁,好像都不大妥,或者说,也不大愿意。必须要熬时间,等机会。

果然,机会属于有心机的人。

几年之间,太祖皇帝的两个儿子,一个自杀,另一个暴死;皇弟赵廷美也挂了。三个可能的竞争选手都自动丧失了权力。那么,对于宋太宗赵光义来说,好像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的儿子。

实际上是这样么?

往往都是在做预案的时候,大家都晓得一顿天马行空,反正吹牛不上税。真正要执行预案,那才叫考手艺。

既然有长子继承的普遍规矩,那么,立长子为储君不就完事了么?多简单的一个事情。

实际上,宋太宗赵光义也打算让长子赵元佐接班。但是,这小伙子很有同情心,情感上十分脆弱。看见叔父赵廷美被迫害致死,受到了很大的精神刺激,一时无法自我约束,一度在二医院疗养。

直到某天,他居然一把火把房子烧了。

胎神!遇到他妈个不正常的疯子!太宗皇帝气得暴跳,一纸文件,将长子赵元佐废为平民,同时提拔次子赵元僖担任开封府尹。

开封府尹,这个职位,有着独特的政治意义。其地位在尚书之下、侍郎之上,五代、宋初的开封府尹,一般就是事实上的储君。宋太宗就是在这个职位上登极的。所以,赵元僖担任开封府尹,已经被外界解读为“准太子”。

但是中的但是,这“准太子”赵元僖居然没有等到转正,在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意外病死,二十七岁。

这个儿子的死,对宋太宗打击很大,基本上是一夜之间白了头发。天啊!养育一个儿子到二三十岁,得花好多心思好多钱?

不要捉急,皇帝妃嫔多,儿子也多,虽然练废了两个,还有六个。论资排辈,三儿子赵元侃是自然首选。

但是,出于慎重,宋太宗赵光义一直没有明确表态。指定继承人,关系国家命运,必须慎之又慎,小心从事。选对了人,江山延续。选错了人,那不但整个国家完蛋,整个家族都要凉凉。

如何决策?必须发挥民主集中制,征求一下权威人士意见。一个念头就想到了前宰相寇准。

为了商量这个重大事情,赵光义专门下文件,把寇准从青州召回来。这寇准因为之前对皇帝说了实话,而且很不客气的顶嘴,遭撵到了青州反思。这次回来,一听皇帝问这个事情,他想都没想就说:“你的娃儿你最了解,你的娃儿你说了算。”

获得了支持论证,赵元侃就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恒。

上面有动向,下面就有响应。册立了皇太子,预示着今后的大宋政权将实现平稳过渡,老百姓对此十分支持(不支持也不行),大家对皇太子予以积极的正面评价,说他:“稳稳的未来皇帝(真社稷之主也)。”

坊间评论传入宋太宗赵光义耳中,他不但高兴不起来,而且十分冒火。特喵的,老子还在任上,还没死,老百姓就如此拥戴太子,是几个意思?

他把寇准找来谈心,实际上是一顿抱怨:“大家这种神操作,把我往哪放?我的面子还要不要?这喵的不是咒我早死早下课么?(四海心归太子,欲置我于何地)”

寇准不但情商高,而且反应快,马上就一顿忽悠:“说那些!这正说明陛下有眼光!没有选错人,这是国家之福、人民之福。你深得民心啊!”

皇帝赵光义一听,诶,好像也是这个道理。打个呵呵,这事儿就算翻篇了。

但是,皇帝的大反应和小心思,却被一个人记着了。这人正是王继恩。

“斧声烛影”那个雪夜,王继恩孤注一掷,获得了二十年荣华富贵。作为一个“下面没有了”的太监,竟然可以权倾朝野、手握兵权,而且还被评为四川平乱的全国先进个人。

仔细一想,如果当时稍微迟疑半分钟,人生绝逼改写了。此时此刻,多半还是在后宫,继续干着伺候人的活儿,一辈子没有出头之日。

既然已经拥有了荣华富贵,那必须紧紧把握住。目前的形势下,为今后着想,前途堪忧啊!原因很简单,王继恩和皇帝册立的皇太子关系很卯,彼此看不顺眼。

“既然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也不顺眼,不如我们彼此退一步,我让你无法接班,你不要搞整我。”王继恩的逻辑很简单,然后果断付诸实施,到处跑关系,商量着把这个太子给搞下来。

替换人选,正是宋太宗赵光义的长子赵元佐。虽然赵元佐曾经在二医院治疗,而且被皇帝发火废为庶民,但这年轻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居然逐渐康复了,慢慢地有了民事行为能力,越来越趋于正常。

而且,此人有两个无法替代的显著性优势。其一,他是皇长子,继承皇位,合理合法,天经地义。其二,他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关禁闭,没有人敢成为他的朋友,这种最容易糊弄。

要想顺利实施这个风险预案,必须要获得一个人的大力支持,毫无疑问,此人就是明德皇后。一旦皇帝挂了,有权废掉太子的人,必须是皇后。明德皇后曾经有过一个儿子,但没有活出来,病死了。所以,不管谁当太子,都不是她亲生的。

王继恩作为宦官,是皇帝皇后的身边工作人员,每天不见上几面都很不正常。于是利用职务之便,天天在皇后面前烧壳子,说太子赵恒(赵元侃)这不行、那也不行。天天这样搞,单方面的论调就给皇后形成了思维定势:小伙子可能真有问题?

他不但在皇后面前烧壳子,而且还天天糊弄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等,疯狂暗示、强烈引导,要把大皇子赵元佐替换为太子。

当然,他也在皇帝赵光义方面试探性地做出了努力,但没有搞成。原因很简单,太子的工作能力确实优秀,尤其是在处置案件方面,群众满意度百分之百。

史书上说:“太子在岗期间,裁决案件严格依法办事,大快人心,开封府的监狱经常都是闲置状态,皇帝三天两头发文件表示嘉奖表扬(载决轻重,靡不称惬,故京狱屡空,太宗屡诏褒美)。”

所以,上述种种原因,王继恩的计划都没有实现。

不过,这家伙贼心不死。

终于等到决战时刻,太宗皇帝病入膏肓,绝佳的机会来了。皇帝已经无法发号施令,传递皇帝安排的话语权,已经转移到了皇后和王继恩手中。森严的等级制度有规定,尽管皇帝和太子是亲生父子,但没有皇帝的安排传唤,一般不敢主动前来汇报工作。

现在只等皇帝落气,马上就可以更换继承人。神不知鬼不觉,死无对证。

搞政变,王继恩是有经验的。几乎都已经在盘算着晚上的庆功宴是喝茅台还是五粮液了。

但是,他这次遇到了一个绊脚石,那就是吕端。

吕端安排的王秘书办事果然得力。皇太子赵恒一看,笏板上写着“大渐”(病危)二字,吃惊不小,前途命运马上就要改变了,再也不管啥制度规定,马上赶往宫中。

这边,太宗皇帝果然驾崩。王继恩开始行动。对假装悲伤的皇后说,现在要召宰相吕端过来,商议皇帝的人选。按照王继恩的设计,只要吕端一来,马上被捏在手心,谅他不敢反对。毕竟,这是皇宫大内,是自己的地盘。

说实话,王继恩瞧不起吕端。而且不光是他,当时朝廷有很多人都不太看得起吕端。江湖上有舆论说,这个人搞事情稀里糊涂的,思维逻辑不行,表达能力不行,反应总是慢半拍,好像没啥头脑。

当年,宋太宗计划把吕端提拔为宰相时,就有人明确提出反对意见:“吕端为人糊涂。”太宗皇帝笑道:“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事实证明,皇帝的判断是正确的。

电话打不通,王继恩亲自到中书省找到吕端,催他入宫:“老吕,皇上有重要事情,赶紧动起来。”

吕端说:“莫忙。我书房里面有一份皇帝以前亲笔所写的诏书,我们把这个重要文件带上。”王继恩当场就懵逼了:“皇帝的亲笔诏书,我咋不晓得?”

“你不晓得的多了去了,趁你休假的时候写的。你过来看嘛,重要得很。”

王继恩就在吕端的引导下,前往书房。哪晓得前脚进门,只听得背后“咣”的一声,大门关上了。任凭王继恩在里面捶打,吕端弄死不开门。

吕端在外面大声说:“老王,屋头有监控,注意言行,东西整坏了,照价赔偿。我那套黄花梨家具很便宜,只值三百多万!”

走的时候,顺便还补充一句:“对了,外面有工作人员,有啥要求就给他们说。他们一定不会帮你!”

吕端把王继恩软禁后,直奔宫中。到现场一看,皇太子赵恒也已经同步到了。吕端先进宫向明德皇后禀报。皇后发现王继恩没有出现,就感觉到了事情不对头。便试探性对吕端说:“皇上驾崩,按照惯例,应该确定长子为接班人。现在这个手续咋办?”

吕端回答说:“先帝立太子,正是为了今天接班。要求如此明确,我们严格执行就完了。皇后是见证人,你说是不?”皇后自知理亏,加之王继恩失踪,她不敢坚持己见,只好默不作声。

紧接着,吕端安排参知政事温仲舒宣读遗诏,皇太子在太宗皇帝灵柩前宣布即位,成为大宋帝国的第三任皇帝,史称宋真宗。

吕端果然大事不糊涂,凭借自己的机智果敢,消除了一次可能毁灭大宋根基的政变,可谓是帝国柱石,居功至伟。

按理说,新人上位,一般要执行“四个一批”:杀一批、炒一批、换一批、提一批。

但是,宋真宗上台后,并没有打击报复,而是对试图政变的王继恩等人宽大处理,领头的几个免职放逐,其他人都不追究。而且,在当了皇帝之后,他恢复了哥哥赵元佐的爵位,让他享受王爷待遇。

对一度想搞整自己的明德皇后,宋真宗不但没有打击报复,而且还尊她为皇太后,居住在西宫,后面觉得住房不爽,为她安排专项资金建造了一座万安宫。李氏生病,真宗宗都是亲手调剂药饵,朝堂上露出忧伤的神情。还下令全国,帮她寻找名医。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明德皇后死于万安宫。终年45岁。

这么一个重感情、不小气、宽容大度的皇帝,实属难得。

宋真宗即位第二年,公元998年,辽国的军事天才耶律休哥去世。

这位曾多次重创宋军的契丹名将挂了,不少人拍手称快,认为大宋少了一个强劲对手。其实不然。耶律休哥之死,对大宋并不是好消息。

打仗归打仗,但这后期人力主辽宋和平。燕云十六州的归属问题,是辽宋两国的领土纠纷,属于五代遗留历史问题。两国交战数年,各有胜负,老百姓受苦不少。

耶律休哥主持南京(幽州)军政时,政绩卓著,史称“省赋税、恤孤寡”,而且他严令部下不得侵犯大宋边境,发现大宋边关牛马走失到辽国境内,一律送还。所以,在宋太宗统治的最后几年,宋辽相对和平。

所以,如今,作为辽国军界力主与大宋和平的人物,耶律休哥去世,可能并不是好事。宋真宗不得不面临重大的外交考验。

回顾前事,请猛点下列链接: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01—出发乃是少年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02—老郭高调登场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03—刘氏集团破产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04—柴氏幸运上位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05—生活在于折腾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06—后周一路凯歌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07—策点检为天子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08—大宋开启征程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09—总有刁民害朕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10—二李玩火自焚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11—喝酒喝到辞职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12—荆湖唾手而得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13—后蜀节节败退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14—后蜀彻底消失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15—南唐风雨飘摇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16—再无春花秋月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17—北汉三遭敲打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18—斧声烛影之谜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19—揭秘金匮之盟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20—彻底搞垮北汉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21—挨上当头一棒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22—惹到烫手山芋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23—雍熙北伐失败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24—杨家将之悲壮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25—宋辽两败俱伤

(启书有益)大宋十八朝026—居然王李起义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顺便问一句,你关注我没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