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兴寺始建于后魏神鼎(后凉吕隆的年号)元年(401),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山环水绕,松柏苍翠,景色迷人,堪称三晋之名刹。 法兴寺原址座落于长子县东南20公里处的慈林山坳,故因山而得名曰:慈林寺,亦称古慈寺。唐上元元年(674),高宗李治改赐额为“广德寺”。宋治平年间(1064-1067),赵曙皇帝又将其更名为“法兴寺”,沿用至今。 步入山门,位于中轴线上的便是唐代石舍利塔。此塔在法兴寺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记载,唐咸亨四年(673),唐高祖第十三子郑惠王李元懿做潞州刺史时,曾到法兴寺观光,他看到这里山寺壮丽,风景幽雅,便大施钱财扩建,并亲自主持建造了这座石塔。还将自己珍藏的37颗舍利子和大藏经赠送给寺院,被保存在这座石塔之内。他主持建造的石塔,虽经千年风吹雨蚀,至今仍完美无缺,矗立如故。此塔通体沙石构建,平面呈“回”字正方形,叠涩式出檐,内部顶端构成四方藻井,藻井内浮雕八瓣莲花,因其平面呈“回”字正方形,故也称回字塔,“回”字又暗寓佛教六道轮回的思想。 该舍利塔破常规佛塔形制,方方正正,颇似殿堂。殿堂则应有大梁,然而此舍利塔内却无一根大梁,故又称无梁殿。 舍利塔前,左右两侧对称而立着两座形制相似、规格相近的唐代石塔。二塔与舍利塔同时代所建。塔檐由下而上逐层收分,轮廓线条优美,结构匀称,比例协调,简练明快之中更蕴几分小巧玲珑之感,是我国诸多塔林中一座不易多得的石塔遗存。 舍利塔后,圆觉殿前,有一燃灯塔,俗名长明灯、灯幢,是佛教的六种供具之一。此塔通体青石构建,海棠须弥座束腰处,雕刻有六组情态各异的伎乐人,或酣弹琵琶,或轻拨琴弦,或横吹梅笛,或翩跹而舞......人物刻画细腻,线条流畅简洁,造型优美逼真,有呼之欲出之势,充分展示出我国古代民间雕刻匠师们高深的艺术造诣。国内现存唐代石灯塔仅三座,而法兴寺这座石灯塔造型最精巧,雕刻最工细,保存最完整,被誉为古代石雕的珍品。 举目北望,气势恢弘的圆觉殿便会跃入你的眼帘。圆觉殿是寺内最大的木结构建筑,建于宋元丰三年(1066)。殿高约8米,六架椽屋,明间青石门框,硬木板门。复杂厚重的大屋顶由纵横排列的石柱、木柱支承,斗拱肥硕,飞檐腾空,雄浑庄重,气势非凡。屋顶为六架椽屋单檐歇山顶。殿内环墙而砌的佛台上端坐着被誉为全国“宋塑之冠”的十二圆觉像。 再往北是毗卢殿,为明式悬山顶木构建筑。殿背琉璃构件为明弘治五年(1492)遗制,胎质细腻,釉色鲜丽。浮雕龙纹造型饱满,动感强烈,极富张力;各色人物形象生动,洗练传神,为现存明代琉璃制品的上佳之作。前檐额枋、雀替木雕,为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遗存,工整细致,颇具装饰性。殿内主尊造像为三身佛:中尊法身毗卢遮那佛、左尊报身卢舍那佛、右尊应身释迦牟尼佛。菩萨、弟子、天王、供养菩萨等协侍像分立左右。 |
|
来自: 巴山夜雨时00 > 《新浪微博-行走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