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治法兴寺 彩塑堪称“宋塑菩萨之冠”

 邵振秋 2023-04-04 发布于江苏

   长治市长子县历史悠久,是往昔尧王的故里、丹朱的封地、精卫的故乡、西燕的古都。丹朱是尧的长子,该县的县名由此而来。位于长子县的法兴寺,是闻名遐迩的千年名刹。
   法兴寺是长治市内级别最高、建筑规模最大、研究与观赏价值最高的古寺庙建筑群,寺内的唐石舍利塔、燃灯塔、宋塑十二圆觉像,被称为“法兴三绝”。该寺始建于十六国的后凉时期,初名“慈林寺”,宋英宗年间更名为“法兴寺”。本期《山西青年报》带大家走进这座藏在深山的古寺,领略“法兴三绝”的绝妙和被称为“宋塑菩萨之冠”的雕塑神韵。

文章图片1

千年古寺镇群山
  法兴寺位于长子县城外的翠云山上,这里山峦起伏,古木苍苍。琉璃覆顶的仿古牌楼、古韵盎然的石拱桥、气势恢宏的108级石阶,是法兴寺山门外的场景。山脚下,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山腰处,佛门净地,清幽雅致,一上一下,僧俗相隔又相邻。
   相传,古代一位高僧云游至慈林山上时,看到峰峦对峙,丘壑幽静,风光秀美,实属佳境,便在山上修建了慈林禅院,但由于该寺的位置正好是慈林山煤矿的主采掘区,加之年久失修,寺基沉降,殿堂构架严重变形。为抢救这一珍贵文物,历经12个春秋,将法兴寺由慈林山搬迁到了翠云山。
   复建后的法兴寺,依山势而布局,前后错落有致,从石阶、山门、舍利塔、圆觉殿到毗卢殿等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均因形就势,层层升高。作为背景的翠云山,不论在体量上还是在进深上,都较原来的慈林山小和浅许多。因此,山寺之间的关系也由原来的群山拥一寺,变成了如今的一寺镇群山。山小了,寺的体量却在视觉上宏伟了许多,优雅别致之美变成了朴实厚重之美。

文章图片2

石舍利塔唐塔孤例
  法兴寺之所以闻名遐迩,就在于寺内的“三绝”,唐石舍利塔、唐燃灯塔和宋塑十二圆觉像。
   步入法兴寺的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舍利塔。整个塔的外形颇为奇特,看上去就是个“四不像”,似塔非塔,似殿非殿,似楼非楼,似堡非堡。该塔又称“石殿”,通体由砂石打造,塔形上小下大,有塔的错落美;四四方方,又有殿的方正美;上下两层,还有塔、楼的层次美,真可谓集塔、殿、楼、堡诸美于一身,在我国古塔中绝无仅有,为我国唐塔中的孤例,实属珍贵,是法兴寺“第一绝”。
   塔身呈平面回字正方形,每边长8.8米,重檐楼阁式,最上面是攒尖宝珠顶。塔身南北正中安装木拱形石板门框,底层檐墙与内槽墙的墙身均用石板叠砌。塔檐叠出三层,内部顶端构成四方藻井。塔顶四坡施檁椽,各面斗拱支檐,脊吻皆备,四角为攒尖宝珠顶,下层内四壁满布壁画,人物形象端庄,服饰色彩深沉。塔内顶部的藻井内浮雕八瓣莲花,塔中心之上有木制楼门,并安装悬梯,以供攀登和封闭楼门之用。

文章图片3

燃灯塔国内最华丽
  在舍利塔的后面,是一座用玻璃罩罩着的石塔。整座塔体虽小,但造型别致,塔通体由青石构建,塔身呈八角形,高约2米多,海棠须弥座置于八角基座之上,上承塔身,塔身上覆八坡八角攒尖顶,塔刹为山花蕉叶宝珠式。塔身雕四门四窗空心室,腰莲花圆柱,上置斗拱承塔檐,柱间由柱额与平板枋相连,门为长方形透空式,门内雕刻着8个伎乐天。
   这座燃灯塔亦称“长明灯”,始建于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了。长明灯是古代佛教寺院中的小品建筑,当时十分盛行,曾影响到日本、朝鲜等邻国。国内现存的唐代以前的燃灯塔仅3座,法兴寺的这座是最为华丽的。塔身上的浮雕,凿磨细腻,刀工娴熟,图案清晰,是研究我国盛唐时期浮雕艺术难得的实物遗存。
   燃灯塔奇就奇在“多、少、巧”,即内容多,形制少,构造巧。造型优美是石塔外在的美,防风功能则是其内在的巧。相传,点燃佛灯,无论东西南北风,佛灯永不熄灭,长明灯的名字则由此而来,若夜间点燃佛灯,灯光由四门射出,可光照寺院,为法兴寺“第二绝”。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宋塑唐韵“美而不媚”
  圆觉殿的宋代彩塑十二圆觉像,是法兴寺的“第三绝”,也是最令人称奇的。这些佛像“胖而不肥,文而不弱,美而不媚”,被美术史学界誉为“宋塑菩萨之冠”。
   圆觉殿是法兴寺的主体建筑。大殿正中的佛坛上是释迦牟尼坐像,高约3米,端坐于方形莲台上。两旁有文殊、普贤、护法金刚。周围环绕着12尊雍容典雅的大菩萨,置身其中,使人顿生肃穆之感。
   十二圆觉是根据佛教 《圆觉经》的记载塑造的,分别是文殊、普贤、普眼、金刚藏、弥勒、圆觉等菩萨。在殿堂两边的靠墙位置,分别竖着12尊塑像,他们或裸露上身,或披衣裸臂,面庞圆润,高髻秀眉,神态庄重俊逸,服饰色彩柔和,衣纹起伏流畅,极富韵律感。十二圆觉像气质奔放而不失清雅,体态丰满而不失秀丽,身形肥腴而不显臃肿,特别是一手托腮做思考状的圆觉像,神情溢于眉梢,流于眼角,造型优美逼真,是难得的彩塑艺术品,被专家誉为“东方彩塑一绝。”
   殿内的十二圆觉像,始塑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尽管为宋时塑像,却保持着唐代的风韵,即“宋塑唐韵”。盛唐时代所崇尚的 “丰满美”和宋代所追慕的“纤秀美”,在这些塑像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作为丹朱封地、精卫填海传说的发源地,长子县县域内共有不可移动文物891处,其中国保13处、省保3处、市保27处、县保200处。近年来,长子县打出“组合拳”,多方融资抓文物保护,多措并举促旅游发展,让长子文物绽放时代光彩,为建设大美长子、文旅兴县助力。法兴寺也随着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所了解。(本报记者 卢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