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圣母庙位于山西平顺县北社乡河东村10余米高的土丘上,东、南、北三面环山,峰峦耸秀。为一处集宋、元、明、清四代的建筑群。庙建筑布局有序,手法古朴。其地“中延一麓,南北两河环抱,三涧相拱,九峰来朝”,自然风光壮美。据殿内元中统二年(1621)碑记载,该庙创建于隋唐,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重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新建祠西北角九楹、东北角八楹,重修正殿、后土殿、李靖王殿等,形成了完整的建筑布局。明洪武、正统、嘉靖、天启、崇祯,清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光绪年间屡有修茸。寺庙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有山门、献殿、圣母殿、两侧有耳房、药王殿、阎王殿、梳妆楼、孔子殿、后土殿、十帅殿、李靖王殿、龙王殿等,烘托出庄严雄伟的庙貌。 圣母殿,为庙内主要建筑,为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建。面阔三间、进深八椽,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外檐斗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拱造,补间铺作仅前檐当心间一朵,内檐斗拱为双抄五铺作。梁架六椽栿对前乳栿通檐用三柱,柱头卷刹和缓,侧脚升起明显。圣母殿用材硕大,结构合理,较完整地保存了宋代原貌。殿内山墙、拱眼壁处绘有壁画八十余平方米。 献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平面呈长方形,前檐对戏台当心间,后檐对圣母殿当心间,类廊式布局。屋面前后分别与山门、圣母殿相接,殿身四周用沙石柱16根,斗拱单抄四铺作。 山门,清同治四年(1865)重修,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戏楼,下层为出入寺庙的通道,两侧有耳室,是当地典型的民间寺庙山门带戏楼形制。 梳妆楼,明代重修,为明二暗三层结构,平面方形,重檐歇山顶,梁架繁复,斗拱华丽,属明中、晚期上党地区的建筑风格。 其余殿宇,多为三间面宽,悬山式顶形制,属元、明、清时期遗构。 庙内现存宋、元、明、清碑刻二十余通,大多竖立于献厅之内。碑文内容大多记载创修、增建及重修庙堂的历史沿革及主要事宜,这些对研究寺庙历史、当地习俗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据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的《潞州潞城县三池里东圣母仙乡之碑》记载,在宋代重修圣母殿的同时就创建了舞楼。记载戏剧舞台的碑刻,在国内首屈一指,十分珍贵,是研究中国戏剧史与宋代杂剧发展的重要史料。 九天圣母庙具有的价值并不仅仅只是建筑与史料,千百年来,九天圣母庙已成为当地人民的一处重要活动场所。他们每年都在这里举办神社庙会,期盼来年好的收成与平安的生活。圣母庙每年三月一次的大型庙会,叫“大赛会”,其实是民间艺术的比赛会,类似今天的民间艺术节、农民运动会形式。五大乡社轮流执掌,五年一轮,形式多样,热闹非凡。这些活动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民间文化艺术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九天圣母庙的保护,得到了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关注,并进行过多次小规模维修,完整地保留了宋代建筑与其它建筑的历史风貌。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来自: 巴山夜雨时00 > 《新浪微博-行走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