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使用指南26条,速速收藏

 为什么73 2021-12-19

“桂枝”使用指南26条,速速收藏

陶御风 肖相如频道 2021-12-19 07:00

导读:今天学习陶御风先生结合古籍、历代医家经验以及自己的临床体会写就的“桂枝”临床论治备参26条,值得学习与收藏。

1. 桂枝其用之道有六: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

2. 桂枝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止咳嗽、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也。

气味虽不离乎辛热,但体属枝条,仅可发散皮毛肌膜之间,游行臂膝肢节之处。

3. 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之脱陷,降浊阴之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大抵杂证百出,非缘肺胃之逆,则因肝脾之陷。

桂枝既宜于逆,又宜于陷,左之右之,无不宜之。

4. 桂枝力善宣通,能升大气(即胸之宗气)、降逆气(如冲气、肝气上冲之类)、散邪气(如外感风寒之类)。

仲景苓桂术甘汤用之治短气,是取其能升也;桂枝加桂汤用之治奔豚,是取其能降也;麻黄、桂枝、大小青龙诸汤用之治外感,是取其能散也。

5. 《伤寒论》、《金匮要略》用桂枝,考其用意,皆属发散肝脾而行营血,通达经络而开皮毛。

至于调经开闭,疏木止痛,通关逐痹,活络舒筋,尤有专功。

6. 桂枝乃治伤寒之要药,但其中有宜用、不宜用之分。

夫桂枝乃太阳经之药,邪入太阳则头痛发热。凡遇头痛身热之症,桂枝即当速用以发汗,汗出则肌表和矣。

凡身热而无头痛之症,即非太阳之证,不可妄用桂枝矣。

即初起身热头疼,久则头不疼,而身尚热,此又已离太阳,不可妄用桂枝矣。

且桂枝发汗之药也,有汗宜止,无汗宜发,此必然之理也。然而有汗之时,乃可发汗,无汗之时,不可发汗者,又不可不辨。

伤寒用他药以发汗,以至汗出过多,而太阳头痛尚未解,故不可不仍用桂枝以和解,非恶桂枝能闭汗;伤寒无汗,正宜发汗,乃发汗而竟至无汗,此外邪尽解,不止太阳之邪亦解也,故不可轻用桂枝,以再疏其腠理,非防桂枝能出汗也。

知其宜汗、不宜汗之故,辨其可汗、不可汗之殊,用桂枝祛邪自无舛错。

7. 小青龙汤原桂枝、麻黄并用,至喘者去麻黄加杏仁而不去桂枝,诚以《神农本草经》原谓桂枝主吐吸。

吐吸即喘也,去桂枝则不能定喘矣,乃医者皆知麻黄泻肺定喘,而鲜知桂枝降气定喘,是不读《神农本草经》之过也。

8. 世于湿热证,每每畏用桂枝,以为辛热。不知桂枝乃木之枝干,其性入足厥阴肝经,故肝木之下郁者,必得此以疏通之。

故有湿郁木火之证,非桂枝不为功,临证用时,常配丹皮、栀子、黄柏等同用。

9. 桂枝本营分药,得麻黄、生姜,则令营气外发而为汗,从辛也;得芍药,则收敛营气而止汗,从酸也;得甘草,则内补营气而养血,从甘也。

10. 桂枝得芍药则和营,得麻黄则发汗,佐附子而壮阳,佐人参而补虚。

桃仁、大黄配之破血,阿胶、地黄配之通脉,胶饴、甘草藉之调中,白术、茯苓藉之逐湿,《名医别录》曰:桂枝宣导百药。

11. 行痹有因风、因湿、因寒、因痰、因虚之异,须用桂枝以为向导。又本品为治肩臂诸药之导引,能领药至痛处,以除肢节间痰凝血滞。一说桂枝宜入治上焦药中用。

12. 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散中寓敛汗之意;芍药臣桂枝,是于固表中有微汗之道。

13. 桂枝、甘草辛甘相合,乃升阳化气之良剂。

14. 润肝养血之药,一得桂枝,化阴滞而为阳和。

15. 冷汗多,恶风甚者,宜加用桂枝。

16. 桂枝与甘草同用,治阳虚心悸有良效。临床常以桂枝、甘草、黄芪、丹参为基本方,随证加减。

其关键是桂枝的用量须打破常规:一般从10克开始,逐步递增,最多加至30克,服至口干舌燥,则将已用剂量略减2~3克,续服以资巩固。

17. 桂枝配麻黄、白术、苍术,治风湿痹痛;如风湿夹热,桂枝配芍药、知母,甚者再加黄柏;配炮附子、白术,或配细辛、干姜,或配川乌、草乌,治寒湿身痛;

配芍药、人参、黄芪、甘草、羌活、防风,治正虚邪恋的表证,或正气虚而容易感冒,感冒后不易恢复,桂枝用量要大,甚至和肉桂同用。

18. 桂枝加入相应的治痹方药中,不论风寒湿热痹证,均可提高疗效。

苔白而厚,症情重,桂枝用量宜大,每剂30克;舌苔薄,病缓,用小量即可。

19. 痰瘀交阻经络,导致肢体僵直,屈伸不利,可用桂枝配白芥子同用;上症兼肢体凉麻者,效果更佳。两药用量一般为10~15克。

若是“因虚致瘀”而见上症者,可将两药配入益气化瘀方中,亦能获良效。

20. 对于长期低热,既无热象,亦无寒象者,从营卫不和论治,应用桂枝汤原方(桂枝、白芍等量)治疗,常能收到满意效果。

皮肤瘙痒症用其他方药效果欠佳者,投予桂枝汤调和营卫,也常可药到病除。

21. 受“桂枝本为解肌”的启发,对面瘫属营卫不和,腠理疏松,玄府不固,病机属风寒性质者,用桂枝、黄芪各10克,防风15克。

每日1剂,煎2次,药液合并,分3次服,收到十分可喜的效果,治疗数例,一般服10剂即可治愈。

22. 慢性盆腔炎一般用红藤、败酱草为主的清热解毒方药,但对有寒化倾向者(其证腹痛隐隐,喜暖拒按,叠经清热僻毒未效,多为瘀阻冲任,寒结胞脉),可给予桂枝、红花、吴萸为主的温经化瘀药物。

此法能有效改善慢性盆腔炎的腹痛、月经瘀块、肛门坠痛等症状。

对输卵管阻塞、附件增厚或有条索状变化者,可以桂枝配皂角刺温经通络,促进增生组织的软化吸收。

对有输卵管积水病变者,可用桂枝配生黄芪、茯苓、水蛭粉化气利水,温经散结。

对经期少腹冷痛,带多清稀者,可用桂枝配鹿角霜散寒蠲带。

23. 恶阻一证,其要莫过于阻。

实阻者宜下、宣通、宜行;虚阻者,宜补中、宜和营。无论虚实之阻,桂枝均为适宜,可在辨证组方中加用。实则量宜重,虚则治宜缓;热宜轻取,寒宜重剂。

24. 儿科的呼吸系统疾病常用桂枝,如小儿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及其合并心衰等,只要双肺听诊有痰鸣音、哮鸣音、大小水泡音,中医辨证为寒证、虚寒证者皆用。

用桂枝的方剂与不用桂枝的方剂相比,效果有明显差别。特别是治疗咳喘日久不愈的患者,麻黄平喘,不如用桂枝平喘疗效好。

25. 小儿厌食有因营卫不和所致者。

脾胃主一身之营卫,但营卫不和,又会反过来影响脾胃的气机。

小儿厌食,消既不宜,补又不合,适宜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促醒胃气,使之能食,谓之“倒治法”。

用本方(桂枝3克,炒白芍6克,生姜3片,红枣3~5枚,清炙甘草3克)治小儿厌食,仅数剂即能使患儿知饥思食,确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若在上方基础上酌加川石斛、谷芽各9克,神曲10克,佛手6克,效果更好。

26. 桂枝用量为5~30克,量小能温阳、通脉、和营,量大则有下气、行瘀、补中之效。

临床遇到表证、寒证、痛证以及气滞、痰阻、血瘀、癥瘕、疟母等,而见四末不温,畏寒喜暖,舌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涩者,皆可用之。

若症兼热象,则宜与寒凉之品配用,以免桂枝助阳化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