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谷松院长 谷松教授学识渊博,博古通今 从事《伤寒论》的教学 科研及临床工作30年 对《伤寒论》的研究独到且深刻 归纳总结出了很多自己的学术见解 本文为谷松教授对经方治疗痹症的总结 三分钟读完,大幅度提高诊疗水平 外邪客表,经气不利 卫强营弱,经气不利 01 桂枝汤证 本方证属风寒犯表,卫阳浮盛,卫外不固,营阴外泄,为太阳中风之证。 以头项强痛,发热,恶风寒,自汗,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相须为用,调和营卫。 生姜辛温,助桂枝解肌; 大枣甘平,益气补中,滋脾生津。 姜、枣相合,升腾脾胃之气而调和营卫,共为佐药。 炙甘草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 桂枝加葛根汤证 本方证属外感风寒,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于濡养,为中风表虚之证。 以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太阳病,汗出恶风”为桂枝汤所主治,加葛根可治项背强几几,说明葛根有解肌发表,升津舒经之功,治疗“项背强几几”发挥主要作用。 卫闭营郁,经气不利 02 麻黄汤证 本方证属风寒束表,卫闭营郁。 以头身疼痛、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为辨证要点,为太阳伤寒之证。 麻黄辛微苦、性温,开腠发汗以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以开闭郁之肺气,解卫气之闭郁,为君药。 桂枝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解肌发表,温通经脉,透营达卫为臣药。 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为佐药。 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 葛根汤证 本方证属风寒束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为中风表实之证。 以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脉浮紧为辨证要点。颈椎病或痹证出现颈部疼痛可参考治疗。 其证表实无汗,故于桂枝汤中减少桂枝、芍药用量而加麻黄,不但调和营卫,且能发汗祛邪。 葛根,性味甘辛,能升津液,濡润筋脉,又能解表祛邪。 惟其筋脉失养,不须峻汗,故有芍药敛阴和营,姜、枣、甘草益中焦而助胃气。 气血阴阳亏虚,筋脉失养01 营卫失调,阳虚不固 桂枝加附子汤证 本方证属阳气不足,寒邪客表,营卫失调。 以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汗出不止,恶风为辨证要点。 桂枝汤,具调和营卫、解肌祛风之效,又能通阳活络。炮附子辛热散寒除湿止痛,与桂枝汤相合相得益彰,共奏通阳除痹之功。 02 气营不足,经脉失养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 本方证属气营不足,经脉失养。 主治头痛汗出,身痛绵绵,发热恶风,脉沉迟者。 可用于因气血不足,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所引起的肢体疼痛、倦怠、懒动、肌肉无力等。 桂枝汤善能调和营卫,通调血脉, 重用芍药能增强滋阴养血、敛汗、固腠理、解痉缓急的作用, 生姜通卫阳,并能解寒痛, 人参补益气血。 诸药合用,有和营卫、通血脉、养阴液、润筋脉、补气血之效。 03 阴液不足,经脉失养 芍药甘草汤证 本方主治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失濡所致的腹部拘挛急迫及一般筋肉紧缩作痛之证。 方中芍药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甘草甘温,健脾益气,缓急止痛。 二药相伍,酸甘化阴,调和肝脾,有柔筋止痛之效。 04 阴阳两虚,经脉失养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本方证属阳虚失于温煦固涩,阴虚经脉失于濡养。 用于治疗关节疼痛、周身恶寒汗出,小腿痉挛者。 芍药酸苦,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甘草甘温,补中缓急,止痛; 二药相合酸甘化阴,滋阴养血,缓急止痛。 附子大辛大热,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与甘草相合辛甘化阳, 附子性猛,得甘草而缓,芍药性寒,得附子而和。 芍药可破阴结,祛除经络中之瘀, 甘草补中坚筋骨, 附子走而不守,通脉散寒。 05 表里阳虚,经气不利 桂枝附子汤证 本方证属风寒湿邪留着肌肤关节以风邪为甚者。 主治痹证初起身体疼痛,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方中桂枝外散风寒,内温经通阳, 重用附子温经扶阳,散寒逐湿,且助卫阳以固表,二药相配,散风寒湿邪而止痹痛; 生姜、大枣、甘草辛甘发散,调和营卫,助正托邪以外解风湿之邪。 五味合用,共奏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之功,使正气实,而风湿之邪不能留着。 06 表里阳虚,湿邪偏胜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证 本方证属外邪里饮兼有津伤。 主治风寒湿邪留着肌肤及关节以湿邪为甚者。 本方证属少阴表证未解,同时又有津伤较重,不能用麻黄发汗,亦不能用桂枝,只能用生姜微微发汗。 生姜与附子合用温阳解表,加白术利饮逐湿、补中生津且有润燥通便。 术、附为伍,不但逐湿痹,亦治小便频数。 07 阳明热盛伤津,筋脉失于濡养 白虎加人参汤证 本方证属热盛伤津,转属阳明。风湿病出现发热、热盛伤津表现,可参考治疗。 白虎汤清热的基础上,加人参以益气生津。 08 肾阳虚衰,四末不温 四逆汤证 本方证属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致。 主治少阴虚寒,四肢厥逆诸症。 以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为辨证要点。 方中生附子大辛大热,为君药,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 干姜,为臣药,入心、脾、肺经,温中散寒,助阳通脉。 炙甘草为佐使药, 一则益气补中,以治虚寒之本; 二则缓和干姜、附子峻烈之性; 三则调和药性,使药力持久。 09 肾阳虚衰,水气泛滥 真武汤证 本方为温阳利水之基础方。 适合于痹证出现肾阳虚衰,水气内停,以肢体沉重或浮肿,小便不利,舌质淡胖,苔白脉沉为辨证要点。 本方以附子为君药,用之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温运水湿。 臣以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利水渗湿,使水邪从小便去。佐以生姜之温散,既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合苓、术宣散水湿。 亦佐以白芍,其义有四: 一者柔肝缓急以止腹痛; 二者敛阴舒筋以解筋肉瞤动; 三者可防止附子燥热伤阴,以利于久服缓治; 四者利小便以行水气。 10 肾阳虚衰,寒湿凝滞 附子汤证 本方证属肾阳虚衰,寒湿凝滞肢体关节。 适合于寒湿凝滞之痹证,以身体骨节疼痛,四肢背部恶寒,脉沉为辨证要点。 方中重用附子,与人参相伍,温补元阳以驱寒, 白术、茯苓健脾除湿,芍药“除血痹,利小便”,泄络中水湿,佐以和营血而通血痹, 可加强温经利湿止痛之功。 11 血虚寒凝,筋脉不畅 当归四逆汤证 本方证属血虚受寒,寒凝经脉,血行不畅所致。 以四肢关节疼痛,身痛腰痛,手足厥寒而脉微欲绝为辨证要点。 本方以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通草、细辛组成。 方中当归甘温,养血和血;桂枝辛温,温经散寒,温通血脉,共为君药。 细辛温经散寒,助桂枝温通血脉;白芍养血和营,助当归补益营血,共为臣药。 通草通经脉,以畅血行;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养血,共为佐药。 重用大枣,既合归、芍以补营血,又防桂枝、细辛燥烈大过,伤及阴血。 甘草兼调药性而为使药。诸药合用,养血脉,通阳气,散寒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