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960字,按照“职业-人才-岗位-身份”逻辑,探究当前的学术职业具有“怎样的职业特征?怎样的人才特征?怎样的岗位特征?怎样的身份特征?” 关键词:学术职业;特征 摘 要:学术职业这一概念源自于西方,学术职业的发展与大学的兴起密切相关。在当前的知识社会,学术职业呈现出多方面特征:首先是职业广义性强,学术从狭义走向广义;其次是人才流动性强,学术人才全球流动;再次是岗位弥散性强,职业场所向社会扩散;最后是身份重叠性强,学术职业身份多样化。 学术职业从诞生至今,虽然其核心内涵并没有变化,仍然以高深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基础,但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以及国家、企业和个人等对知识需求的增加,当前的学术职业相较于中世纪的学术职业在外延上已经有了诸多不同之处。理解当前学术职业的特征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当前学术职业的认识,还有益于我们了解当前学术职业可能会面临的挑战。 一、职业广义性强:学术从狭义走向广义 学术职业这一概念源自于西方语境。学术职业的发展与大学的兴起密切相关,独立的学术职业产生于欧洲中世纪。学术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区别在于“学术”。高深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是学术活动的重要内容,因而学术职业与高深知识始终紧密相连。就如马克斯·韦伯所言,“如果他无法迫使自己相信,他灵魂的命运就取决于他在眼前这份草稿的这一段里所做的这个推断是否正确,那么他便同学术无缘了。[1]狭义的“学术职业就是以高深知识为基础,围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而展开,在大学和学科两个场域和双重组织架构中生存和发展的学术共同体。”[2]但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成为社会向前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都对专业知识有了更高的需求。高深知识不再唯大学所独有,知识向整个社会弥散。学术职业也开始从狭义走向广义,“从广义上说,学术职业是以系统化的高深知识作为工作对象,以知识的发现、整合、应用和传播为工作内容的一种职业。”[3]目前,许多高科技企业、公司都有固定的科研研发队伍,这些科研团队保障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活力。 二、人才流动性强:学术人才全球流动 伴随高等教育国际化,知识、人才、信息、技术等在国际间频繁流动。科学无国界,学术界本身具有国际性,教授往往把自己看成是学科领域的世界主义者。[4]32世界范围内的学术人才市场已经形成,学术人才的大量流动正在日益增加。“在21世纪,那些来自发展中国家、在北半球定居和从事研究的教授、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将成为发展中国家学术文化的重要因素。”[5]国际学术文化的形成,世界各大学都大量招收留学生来增加本国收益,各国大学以优惠政策吸纳海外高素质人才以及移民政策等,都促进了这种“散居海外”现象的形成。许多国家实施了学历互认政策,为国际间人才流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法律保障。流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学术人才在另一个国家取得了终身教职并永久性移民,有的学术人才以访问学者或博士后研究人员身份在国外大学进行学习或获得暂时性国外工作职位。“学术工作条件的差异,包括实验室与研究设施的充足与否、工资结构、聘用的要求与条件、学术自由等其他因素可能使学者到其他国家谋求更好的职位。”[4]14这种流动促进了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但也可能导致一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学术英才严重流失的问题。 三、岗位弥散性强:职业场所向社会扩散 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大学垄断知识生产的地位受到挑战。新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直接在许多应用情景中完成了。大学只是参与研究与知识创造的场所之一,还有非大学的机构、研究中心、政府的专业部门、企业的实验室、智囊团、咨询机构共同参与其中。[6]大学与公司、研究中心、企业的实验室、咨询机构等非大学机构的联系日益紧密,界限日益淡化,大学教师与工程师、政府官员、律师、商人等一起工作。有学者提出了“跨界就业”或“多重就业”的就业模式,随着研究成本的增加,一些大学鼓励科研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和岗位职责的情况下,可以经过单位允许到企业和其他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兼职并取得合法报酬。[7]2015年的美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调查显示,美国博士毕业生进入高等院校的比例是39%,工商业为20%。[8]也就意味着大量具备研究能力的人才可能在其他研究部门从事研究工作。 四、身份重叠性强:学术职业身份多样化 “学术道德是拥有大学教职的人士所负有的责任的总和。这些责任产生于大学使命,即拓展和深化科学与学术知识,向年轻人和成年人传授这种知识,并训练他们如何在实践中获得这种知识。”[9]以前,大学教师主要为知识与学生负责。大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也不是为了管理,而是为了各种意义上的学术。现在,在充满竞争的学术劳动力市场,知识的市场化与科研的商业化加剧。具有一定学术资本的学术从业者以市场人身份投入经济活动从事学术的有偿研究,市场活动的世俗运作正在改变学术从业者的身份。[10]学者往往在经济场域、学术场域以及行政场域之间来回切换身份。学术人员不仅在大学担任教职,往往还在政府、公司以及一些盈利性组织担任顾问、咨询专家等。以前的学术职业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共同体,共同体内的人自认为服务于学术的传统是他们存在的基本条件。今天的学术职业是一个非常不同的的实体,首先,它比过去大得多,更具异质性、更有活力、更容易激动、更善言辞、更没有礼貌、更具政治性;今天的学术职业对社会的要求更多,它想要更多的社会资源,想要更多的自由来做既非学术也非知识上的事;今天的学术职业还想要更多的社会影响,学问的传统与学术精神被实用主义巧妙地渗透了。[11]随着学术职业身份的多样化,学术职业传统的学术精神面临分解的危险。 综上可知,当前学术职业的职业内涵、职业场所和职业身份等都有了一些新的变化,需要大学和社会进行新的调适。为了顺应新变化,人们需要加强对于学术职业的认知和反思,追问一些基本性问题,比如“学术职业”的内涵和外延体现出怎样的变迁?这种变化是否有益于学术职业的发展?变化背后的逻辑和原因何在?未来的学术职业候选人应当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韦伯.学术与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11. [2]宋旭红,沈红.论学术职业发展的内在逻辑[J].高等教育研究,2008(02):77. [3]张英丽,沈红.学术职业:概念界定中的困境[J].江苏高教,2007(05):26-28. [4]菲利普·G·阿特巴赫.变革中的学术职业[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5]菲利普·G·阿特巴赫.失落的精神家园:发展中与中等收入国家大学教师职业透视[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6]迈克尔·吉本斯等.知识生产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5. [7]武学超.知识生产范式转型及对大学学术职业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01):149-153. [8]王轶玮.知识转型下学术职业变革与博士教育发展:特征、挑战与行动[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06):1-7. [9]爱德华·希尔斯.教师的道与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6. [10]吴叶林,熊春荣.全球化背景下学术职业流动与大学学术劳动力市场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0,28(06):53-56. [11]爱德华·希尔斯.学术的秩序——当代大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4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