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彦军】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本质特征与内涵探讨

 ccj2005 2016-12-10

作者简介:

刘彦军: 黄淮学院应用 技术大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

2014年6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到:“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随后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地位:“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普通本科学校具有平等地位”。并指出要“鼓励举办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将其建设成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为重点,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至此,将地方本科高校建设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以政府和教育部门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建设成为我国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新的重要抓手。然而,究竟什么是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大家莫衷一是。这也是造成对改革众说纷纭但改革却步履蹒跚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通过对我国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提出和欧洲及其他国家(地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发展,以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试图找出其本质特征,进而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对我国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内涵和概念进行界定,以图为大家呈现出我国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清晰轮廓。

一、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产生和发展

(一)欧洲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产生和发展

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欧洲。

20世纪60年代初,德国进入了经济恢复发展时期,工业化、信息化迅速发展,服务业比重上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而原有的洪堡式传统大学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故此,从1968年开始,德国对原有的师范学校、工程师学校、技术中专等进行改造,很快建立了70多所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hulen FH)。应用技术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以密切结合实践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获得的知识,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好业务知识和技术技能方面的准备。其完成任务的关键是能否及时用科学研究的新成果进行教学,以及能否根据社会生产和市场信息及时修改教学方案。1998年,德国文化部长联席会议通过决议,将应用技术大学的英文名称统一为“Universitiesof Applied Sciences”。其后,奥地利、荷兰、瑞士和芬兰陆续使用这个英文国际名称。

在英国,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英国教育与科学部于1966年正式颁布《关于多科技术学院与其他学院的计划》,在原来主要从事继续教育的技术学院和教育学院等基础上,进行调整和合并,建立了一个与传统大学并行,以多科技术学院为主体的高等教育新领域,开启了高等教育“二元制时代”。与传统大学看重知识的产生与传播不同,英国多科技术学院更加看重“服务”,与工商企业界建立密切合作关系,采用“三明治”模式为社会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1992年以后,多科技术学院陆续升格为大学,英国高等教育重回“一元”。然而,这些由多科技术学院升格的“新大学”仍然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

20世纪60年代,荷兰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制造业产品的大量出口,以及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上升,均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荷兰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定位很好地满足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得到了快速、系统地发展。1986年,荷兰政府出台了《高等职业教育法》,使应用技术大学正式进入高等教育领域。1993年又出台了《高等教育和研究法》,规定荷兰应用技术大学的目的是为特定职业提供理论教学及实践技能。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荷兰应用技术大学还积极开展应用型研究,推动创新型经济的发展。

之后,欧洲其他国家也陆续设立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以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如1991年,芬兰颁布《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法》,启动了创建多科技术学院的试验;1993年,奥地利通过《应用技术大学修业法》,先后设立了9所应用技术大学;1995年,瑞士政府颁布《应用科技大学联邦法》,明确提出建立应用科技大学。

(二)其他国家和地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的产业逐步由劳动密集型转为技术密集型工业, 为应对经济发展需求,于1971 年宣布筹设技术学院,1974年成立了第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台湾工业技术学院,开始进行本科技职教育。1997年以后,为进一步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级科技人才需求和职业教育学生接受更高科学教育的愿望,台湾教育行政部门陆续将部分技术学院改制升格为科技大学。技术学院偏重专业人才养成,科技大学偏重整合型人才的养成。“实用”是台湾技职教育的关键,产学合作多样而深入,使教育与市场需求对接紧密,培养能立即上岗的实用型人才。

20世纪70年代,日本为了满足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对于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进行了以高等教育多样化为目标的教育改革,于1976年创办了以培养具有实践性、指导性、创造性能力的技术人才为目标的丰桥技术科学大学和长冈技术科学大学。日本技术科学大学采用综合化的课程和长期化的实务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复合能力,同时积极推进产学合作及社会服务。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俄罗斯开始处在新一轮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转折时期。在此背景下,俄罗斯于2009年颁布《关于在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开展应用型学士试验》的命令,决定开展应用型学士培养实验,以培养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及新的劳动组织形式和方法的高技能人才。

二、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本质特征

从上述对欧洲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产生、发展和典型特征进行梳理可以看出,虽然各个国家和地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名称、创立时间、创立方式和发展历程等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在产生背景、办学导向、办学定位与类型等三个方面存在共同特征,这三个特征决定了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与传统高校的所有区别,可视为应用技术大学的本质特征。

(一)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是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与高等教育交互作用的产物

各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产生,均是处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投资驱动向依靠技术进步转变的时期。面对这样的变化,旧有的教育类型和体系无法满足急遽发展的新需求,建立新型高校,以满足社会更加多元的需求便顺理成章,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便顺势而生,形成了与传统高校并行的二元结构。如果经济社会发展尚处于量变时期,或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质变,但高等教育自我调整能力较强和有效,这种新型高校就没有出现的必要。

(二)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以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为办学导向

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两种需要:认识世界的需要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近现代的大学,受威廉·冯·洪堡的人文主义办学理念的影响深远,以认识世界、发展知识作为主要职能之一。然而,随着知识社会的临近和到来,如何快速有效地应用知识、改造世界将变得越来越重要。面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填补了传统高校的缺位,将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放在第一位,培养在掌握足够专业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能够胜任高技术要求的专门人才。因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以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为导向,因此,其与以生产知识、发展科学为导向的传统高校具有明显的区别。从人才培养上看,传统高校培养学术型人才,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生产生活中技术技能的培养;从科学研究上看,传统高校重视知识的生产和创新,而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重视现有科技的转化、应用和推广;从服务社会上看,传统高校通过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间接服务社会,而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从各个方面直接服务社会。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对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的要求,也因其办学导向和人才培养定位的不同而表现出巨大差异。

(三)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是与传统高校并行和等值的另一类高校

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与传统高校虽然担负不同的社会分工,具有不同的职能侧重,但在社会价值、和实际作用等方面,均与传统大学具有同等地位,并且这种平等不仅仅是在法律或公文层面上的,在社会贡献、社会认可和社会价值上也是等值的。欧洲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和公众对其的积极评价即是明证。但是,毕竟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与传统高校传授和生产不同的知识,在教学规律、研究方法、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别,因此分属不同教育类型。对二者应进行分类管理,使之双轨并行、双向沟通,以防止其因政策不明、管理混乱造成“漂移”而失去各自的特色。

三、我国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内涵与概念

(一)对“我国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内涵的理解

要全面把握“我国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内涵,科学界定“我国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概念,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我国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是一个应然概念,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具有共同的本质特征。目前,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在很多国家(地区)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教育类型,有关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研究也较为丰富和系统,其“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是一个实然概念。但是在我国,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建设才刚刚开始,被视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显示,出台有关“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具体措施的时间被安排在2015年6月底。虽然部分省市已率先启动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但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在我国仍是一个进行时态或将来时态的概念,更多反映的是我们即将达到或将要达到的目标。因此,“我国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是建立在对欧洲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理解、学习和模仿上的一个应然概念,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具有共同的本质特征。

第二“我国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与欧洲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将职业性学校合并、升格或新建应用技术大学不同,我国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建设主要是通过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而进行的。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中虽然也有一些是由高等职业院校、工科高专合并或升格而来,具有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基础和经验,但更多的地方本科高校是由师专或承担师资培养任务的教育学院、电大,以及培养预备型学术人才的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或升格的,不具备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基础和经验。而且,因价值观的原因,很多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的地方本科高校,从“升本”的那一刻开始,就急于摆脱职业技术教育传统和基因,沿着传统高校的发展思路,去追求学科齐全的学术型研究型高校了。建校基础不同,后期建设和管理的策略也必然不同,我国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建设必然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和困难。

(二)“我国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概念的界定及解读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可将“我国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定义为:一类为适应和满足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现有高等教育体系进行结构调整而产生的,与其他传统普通本科高校并行和等值,以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的应用为导向进行办学,为社会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学校。对“我国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进行以下解读:

第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交互作用结果,是我国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产生和发展的外在条件和决定因素。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成立后能否很好地填补传统高校的缺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传统高校是否出现“漂移”现象,争抢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生存空间,是影响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总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存在与否,以及这种需要是被谁满足的,是决定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命运的关键。

第二,“对现有高等教育体系进行结构调整,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我国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建设的路径;“普通本科高校进行综合改革”,是其转型发展的路径;“综合改革”的成功与否,也是其转型发展及我国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建设成败的关键。

第三,“与其他传统普通本科高校并行和等值”,既是我国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本质特征之一,又是对相关法律、政策和社会舆论的要求。就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价值和作用来说,绝对可以与传统高校平分秋色,但我国的教育传统和社会评价,却对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生存和发展不利,这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营造平等公正的发展环境。

第四,“为社会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是我国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首要职能。能否培养经济社会急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是“以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的应用为导向进行办学”的集中体现。同时,“为社会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也是我国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与传统高校和职业院校的重要区别:在人才培养类型上,区别于传统高校的学术性研究型人才,在人才培养层次上,区别于高职高专的“技术技能人才”。


原文刊发在2015年第4期《职教论坛》第31-34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