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键盘侠阻止的 4765 次自杀

 医学abeycd 2021-12-19
你还记得网友@走饭 么?

九年前,她在微博发出了一条自杀意向的微博。大家接力转发,报警、互助,但还是晚了一步。警方宣布,这个被抑郁症折磨的女孩遗憾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根据 WHO 发布的最新报告,自杀已经成为全球 15~29 岁青年人的四大主要死因。因自杀而死的人超过了疟疾、艾滋病、乳腺癌、战争和谋杀。

而自杀者往往都会发出预警。就像@走饭 一样,其实早在几个月前,她的微博里就已经发出了求救信号。如果我们能发现的再快一点点,一条年轻的生命或许就可以被挽救。

有人决定真的做些什么,网络救人,成为真正的「键盘侠」。依靠 AI 机器人(人工智能)和专业志愿者,兜住那些想要轻生的生命。


AI 机器人,键盘侠,和自杀狙击战

这是@走饭 现在微博的评论区。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他和很多逝者的微博评论区正在成为负面情绪的「树洞」。或者更准确地说,相约轻生的聚集地。

这些在树洞里留言的人被称为「树洞宝宝」。

这是很多自杀行为的特殊之处——容易出现模仿和传染。整个过程就像是一场传染病,巨大的压力、困难、心理疾病下的群体会成为「易感人群」,而此时如果再有类似经历的人真的选择自杀,自杀的病毒将会立刻加快传播速度,让本就濒临崩溃的人群更倾向接受以自杀为解决方案。

「自杀学之父」爱德温·史纳曼就曾经估计,每一人自杀死亡,至少会影响 6 个自杀者的亲友。

如果他们的求救信号可以被更早听见,是不是就能够挽救一些生命?

人工智能学者黄智生决定试试看。

在他的想法里, AI 机器人可以定点监测几个树洞,探测到高危险的树洞宝宝,随后尽快接入人工救援。这也许就能把救援之网织得更密一些,不至于等到微博转发出热度才能联系警方救人。

2018 年 7 月,树洞机器人 001 号上线,同一天「树洞行动救援团」成立。

机器人和真实的志愿者联起手来,键盘侠小队成立,一场自杀狙击战正式开始。

寂静的深夜,往往是抑郁自杀情绪的高点。这是树洞救援队的后台,机器人此时正在一刻不停地工作。

第一步,搜索。机器人在微博中找到大型树洞。确定哪些是自杀倾向留言很多的地方。走饭、已去世的名人都是他们的重点关注对象。

图片
AI 后台

第二步:判断。根据树洞留言中提到的负面情绪、自杀意愿、实施自杀的方式和具体日期进行组合,从 0~10 判断用户的自杀风险等级。

图片
AI 识别的风险等级判定

第三步:转交人工。树洞救援团的志愿者会给树洞宝宝发私信。努力把他们从树洞里打捞出来。

图片

这是一张人工智能编织的大网。目前树洞机器人已更新到 013 号,可以剔除 99% 的无关信息,数据抓取准确率提升到 83%。精确的机器和温暖的人心互相接力,拼尽全力把摇摇欲坠的生命托起。

从技术上看,这条救援链路通畅顺利。而实际上,困难远比想象中多。


如何拯救一条生命?

机器人从海量信息中「打捞」出高自杀风险人群,AI 的工作到此为止。之后的工作都依赖人工完成。这是能否真正救援成功的关键。

团队的志愿者中有非专业的爱心人士,也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医疗人员。

李非洲就是其中的一位。

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他每天用上班路上的一两个小时参与救援。为了沟通的及时性,团队会以 5~6 人小组的形式进行营救,保证一直在线。每逢节假日更加忙碌,这时候的高风险留言往往陡增。

想要与树洞宝宝建立信任,第一句话怎么说尤为关键。

被询问身份时,李非洲会坦诚地介绍自己是志愿者,但有的树洞宝宝对外界的接近保持高度的警惕。

图片

小 A 是李非洲记得很深的一个年轻人。他对于试图阻止他自杀的人非常抗拒,「你甚至不能对她问好,一旦发现你试图阻拦她,立即拉黑。」而与此同时,小 A 的自杀风险正在急剧上升,出现了变卖物品等等高危行为。

为了劝说他,李非洲只能另辟路径。看到小 A 在微博出售自己的二手物品,他就以买东西为切入点,以买家的身份获得了地址和联系方式。尽管万分谨慎,但李非洲最后还是因为表达关心被拉黑了。所幸他有小 A 家人的联系方式,还可以继续保持联系。

直到有一天,李非洲发现小 A 发布的轻生内容正在越来越具体。他当即意识到了其中的风险,紧急联系了小 A 的家人。果然,小 A 已经离开家,正在实施自杀的路上。

幸亏李非洲及时预警、家人快速行动、警方高效配合,小 A 被及时找到,也开始了抑郁症的治疗。

一条年轻的生命转了个弯,又重新回归了正轨。


人到底有没有选择死亡的自由?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小 A 这样营救成功的例子并不多,对树洞救援队来说,一旦干预失败,他们要面对的就是死亡的代价。

海量留言里,遇到每一个树洞宝宝都是随机事件。一个晚上的时间志愿者只能干预 1~2 个人,能最终救助成功的,更是只有一小部分。

好几个成员心里都压着那次痛苦的失败。

那次,救援队看到了一则烧炭自杀的预警,他们立刻紧急组建营救小组,大家轮流做心理疏导。而就在大家都以为事情迎来转机的时候,女孩最后还是选择了自杀。所有的努力不过让女孩多活了 47 天。

这种无力感几乎总是和救援相伴相随。发起者黄智生曾在采访中表示,不想也不敢发现更多有自杀意念的人。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团队只能优先处理风险等级 5 级以上的案例,但自杀风险低于 5 级的人其实也可能存在危险。

图片

「人到底有没有选择死亡的自由?」

救援队总被问到这个问题。

发起者黄智生曾经发过这样一条微博:「我们阻止自杀,并非在干扰人选择自己死亡的权力,而是希望他们放慢脚步,不要轻易选择死亡这样一个不可逆的生命过程。尤其,不要在抑郁症等情绪化状态下贸然决定。

也就是说,对树洞救援队来说,拯救生命一直是最大的伦理。

这也成为很多志愿者坚持下去的动力。一种强烈的不忍支撑着他们。就像志愿者李非洲说的:「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在讲自己生命即将终结的故事,我真的非常不忍心,想做点什么。」

树洞计划最初只有几个人,现在团队已有 600 多人,是全世界唯一一支对轻生者主动救援的团队。

至少对于那些内心深处渴望获救的人来说,遇到树洞救援团队是幸运的。

截至目前,树洞行动救援团已经对超过 14617 人(次)提供了帮助,阻止超过 4765 次自杀,拯救了上千人的生命。

「网络上偶然的联系,会有一些必然的神迹。」

树洞救援队的大家一直坚信。

如果你正在经历人生中的艰难时刻,可以和专业人士求助。请一定撑下去,不要轻易选择那种不可逆转的结束。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可以为预防自杀做点什么。也许是网络接力转发救助,也许是发现身边人求救的信号,也许是成为志愿者……

兜住那些快要跌落的人。

我们都可以。

Tips:现在我国每个省均已开通至少一条免费的心理援助热线。在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搜索心理援助热线,就可以找到所在省市 24 小时的热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