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在漫长的550年岁月中出现了很多伟大的人物,很难说谁能排第一,因为没有统一标准,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也被后代诟病颇多,因此,对人物的评价没有标准的,作为个人评价根据喜好和兴趣就行了。在星光灿烂的春秋战国,吴起并不是那么耀眼,当过三军统帅,战功无数,但和白起、王翦之类的名将比好像差点;搞过变法,没有商鞅搞的彻底、效果好;写过兵书,但没有《孙子兵法》流传千古;当过丞相,但也没有苏秦、张仪、范睢那么有名。但,吴起绝对是个特殊的存在。 吴起经历。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姜姓,吴氏,名起,卫国左氏(今山东省曹县)人。[1]战国初期军事家(写兵书有军事理论)、政治家(当过令尹)、改革家(变法),兵家(打仗,还得打胜仗)代表人物。吴起出生在卫国一个“家累万金”的富有家庭。为了在政治上求得发展,曾到处奔走寻找门路,花了不少钱,弄得倾家荡产,也没得到一官半职,遭到乡人的讥笑、诽谤。吴起为此气愤不过,杀了诽谤他的三十多个人。在临逃走时,他对母亲发誓说:“不当卿相,决不回卫。”吴起先去孔门弟子曾参之子曾申门下学习儒术,母亲去世后,吴起没有按照儒家忠孝的信条回家奔丧守孝。曾申认为他不孝,不配作儒家的门徒,跟吴起断绝了师生关系。此后,吴起弃儒学兵。 可以看出,吴起虽然出生在富裕家庭,但那个时代富商地位很低,连好衣服都不能穿,因此他渴望改变自己的政治地位,并且也暴露出了他性格中巨大缺点:在意别人的诽谤、做事不择手段、嗜杀,这也是他没有历史承认地位的原因吧! 第一站:鲁国 鲁元公十七年(前412年),齐宣公发兵攻打鲁国。鲁元公想任用吴起,但吴起妻子是齐国人,鲁元公有些迟疑,但吴起渴望功成名就,于是杀掉妻子表示不偏向齐国。元公一看,够狠啊,任命吴起为将,率军大败齐军。后来元公质疑的种子在心里,还是对吴起产生了怀疑,免去了吴起的官职。而吴起的主公季孙氏(类似靠山,就像郭德纲需要拜侯耀文为师傅一样)也因懈怠宾客被杀,经人劝说,吴起离开鲁国投奔魏国。 第二站:魏国 魏文侯三十八年(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攻克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并筑城。次年(前408年),吴起再次率军攻打秦国,一直打到郑县。[而秦国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御工事加以防守。 在与秦军作战期间,吴起从不自视比普通士卒高人一等,夜晚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用树叶遮盖身体来躲避霜露的侵袭。[这样加上魏文侯三十五年(前412年)被公子击占领的繁庞(今陕西韩城东南), 魏国全部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并在此设立西河郡。经翟璜推荐,由吴起担任首任郡守。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向子夏学习儒家思想,并改革魏国兵制,创立武卒制(下面细说这个事情)。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为抵御秦国的进攻,修筑了吴城(今山西孝义西南)。 武侯七年(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27] 吴起亲自率领其中没有立过军功的五万人,外加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大败秦军(参见词条阴晋之战),魏武侯九年(前387年),魏武侯以吴起为将,率军讨伐齐国至灵丘(今山东滕县)。 在魏国,吴起达到了他事业的顶峰,特别是军事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组建了魏武卒,开始了自己的不败将军之旅,见谁灭谁,把秦国封在了函谷关内,但信任他的魏文侯死了,换了个新王,信任危机来了。不过有才华的人是从来不缺岗位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魏武卒 吴起在魏国二十多年,打造一只强大的军队,史称:魏武卒!我们先看看魏武卒的情况! 魏武卒选拔: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意思是说士兵披上三层重甲和铁盔,能开十二石之弩,每人背五十只弩矢,拿着长戈或铁戟,腰带利剑,携带3天的作战粮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这个选拔想当苛刻,要求极高啊,简直就是特种兵的选拔,一旦入选待遇非常好,给田给地位,每个武卒可获得百亩土地,国家免除其家庭徭役和田宅税。而且一旦武卒立功,家属也会获得重赏。武卒的社会地位也得到极大提高。如此激励之下魏武卒变成了人人好战,人人敢死的狼性部队。因此报名很是踊跃,很快队伍成了! 魏武卒编制:编制分为六级,即: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称“千人”,也就是以一千人为基本的作战单位,类似现在的一个团.需要打战的时候再灵活编制,设将军一人。 魏武卒训练:包括单兵技艺训练、阵法训练、编队训练以及联络记号训练等。还开创性的提出了,“以老兵带新兵”的作战方法,“一人学成,教成十人;十人学成,教成百人……万人学成,教成三军”,使全军的素质迅速得到提高。有整个国家的支持,有英勇善战的统帅,有近乎严苛的训练,有荣辱一体的赏罚制度。魏武卒就像一柄被反复打磨的绝世好剑,一旦出鞘必令天下诸侯为之胆寒! 魏武卒战绩:公元前409年,魏武卒训练完备。魏文侯决定放猛虎出匣,正式任命吴起为主将,率军出战。首先对准的就是魏国的宿敌秦国。吴起率领魏武卒一举攻克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两城。次年再次起兵攻取秦国洛阴,郃阳一直打到郑县。至此原秦国河西五百里的土地尽归魏国所有。魏武卒却并没有因此停下征战的步伐。休整之后,吴起率魏武卒一举攻破秦国天险函谷关,把秦国压缩在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几乎亡国。秦国不甘失败乃背水一战,纠集全国能战之士五十余万,兵发阴晋与魏国决战。魏武卒也迎来了创建以来最为辉煌的战事。吴起得到消息率领五万魏武卒援救阴晋。吴起率军出其不意地绕到秦军背后,未及休息便突然发动攻击。秦军只得被动迎战,刚一交手秦军便大呼不妙,魏武卒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阵法娴熟,配合默契,如虎入羊群般突入秦国部队遇人便杀,逢人就砍。秦军人数虽众,却指挥混乱,根本无法形成有效抵抗。偌大的秦国军阵被魏武卒一遍一遍的凶狠“凿穿”,秦军阵营被撕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此战只杀得天昏地暗,山河变色…秦军丢盔弃甲,血流成河,流血漂橹,尸横遍野…被杀被俘者更是不计其数。魏武卒创造了以五万对五十万正面决战且大获全胜的经典案例。此战也使魏武卒的威名达到顶峰。武卒兵锋所向,所击者破,所挡者死!消息传出后,各国纷纷遣使向魏国修好,表示敬服。吴起率领魏武卒先后大战七十二场,六十四场全胜,其余平手…魏武卒凭借自身实力在战国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打下了赫赫威名!成为魏国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 武卒出战,天下震惊! 魏武卒结局:魏武卒虽然战力惊人但也有一个明显的缺点那就是消耗过大,对国家民生和经济都是重大考验。魏国进入魏惠王(吴起已经走了很久了)时期后,魏惠王才德不足,且又好大喜功,导致内政外交频频失策,四处树敌,成为众矢之的。结果东败于齐,南辱于楚,西丧于秦,并被迫向秦国割地700余里。魏国经济萧条,民生凋敝再也无力供养消耗庞大的魏武卒。而且魏武卒最大的核心就是那些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这些老兵死一个就少一个魏武卒的战力也就下降一分。由于指挥失误导致大量魏武卒老兵战死沙场,国家力量不足,补充进来的新兵也是参差不齐,使魏武卒的战力大打折扣。如此情况之下魏武卒还是奋起余威北破赵都于邯郸,东败齐国于襄陵,西胜秦国于定阳,魏武卒实在不负“国家重器”之威名。直到公元前293年,在伊阙关遇到了命中的克星–“杀神”白起。连同魏武卒(主将公孙喜)在内的二十四万魏韩联军被白起一战而全部坑杀!魏武卒死伤殆尽。而衰败的魏国再也没有实力重新培养新的魏武卒。一支战力强横的部队就这样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魏武卒战力地位:这个问题经常被爱好者讨论,战国的五大(有的说四大,没有燕国的辽东兵)部队谁更厉害?其他的:秦国锐士(商鞅时期,白起主将)、赵国胡刀骑士(应该分两支比较好,赵武灵王的胡刀骑士和李牧的边军,边军是靠打匈奴提升战力升级的边防军)、齐国的技击骑士(孙膑和田忌)、燕军“辽东坚兵”(乐毅)。这个很难说,因为不在一个时期,军队的强弱和主帅关系也很大,所以没法比。如果真的排名的话,个人认为顺序是这样的:魏武卒、秦国锐士、李牧边军、辽东坚兵、胡刀骑士、技击骑士。 小结: 魏武卒驰骋战国百年,威名赫赫,其实在庞涓和孙膑的两次战斗中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只不过历史需要传承,吴起的魏武卒还需要另一个起子(白起)来终结。其实再强大的部队也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靠强大的国力和优秀的统帅。若君主昏庸,统帅无能也只能白白累死三军。魏武卒虽然消亡了但他作为有史以来第一支重装步兵,其作战意义一直被后世借鉴。他那由无数次胜利堆积而成的强大战斗力也将永远闪耀光芒。他那为国征战的爱国精神也将永远传承,永垂不朽!魏武卒由一代战神吴起创立最后由绝世杀神白起终结,也算是命运使然吧。 第三站:楚国(吴起变法) 在魏武侯九年(前387年)左右,吴起遭到谗害,于是离开魏国,向南投奔了楚国。 楚悼王对他很是欣赏,直接任命吴起为宛城太守,一年后被任命为令尹(楚国的官职,类似丞相),并在楚王的支持下开始变法,这个时间要比商鞅早多了,商鞅变法也借鉴了很多吴起变法的内容,具体措施如下: 1、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民都明白知晓;2、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3、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削减官吏俸禄,将节约的财富用于强兵;4、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使楚国群臣不顾个人荣辱一心为国家效力;5、统一楚国风俗,禁止私人请托;6、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建设楚国国都郢。 从变法内容我们是不是觉得吴起有穿越的嫌疑啊,看似简单的几条,却是要动摇当时楚国很多上层阶级利益的举措,富国强兵的措施尽在其中。所以这次变法很多取得了效果,楚国很快变得富强了,腰板也硬了,开始打架吧,吴起的长处就是打架,一出手就继续他的不败记录了,但一个巨大的危机和阴谋正慢慢向他靠近…… 最后一计(吴起之死) 变法的想善终的不多,因为要打破很多的利益,吴起也不会例外,因此很多楚国贵族都想杀掉他。当时吴起正在外面打了胜仗,支持他的楚悼王突然死了,他回来参加葬礼,刚进楚悼王的治丧处,就被心怀不满的楚国贵族用箭射伤,一看周围,吴起自知性命难保,但他又不是吃素的,急中生智的他卧伏在楚悼王尸体上,大喊“群臣乱王”。可是,疯狂的贵族们并未停息,继续射杀吴起。乱箭之后,吴起终于死了,尸体也被拖出去肢解了——将军不仅没死在战场,连一个全尸都未能留下。 不久之后,楚肃王继位。登基之后楚肃王便将参与射杀吴起的人全部处死,因为那些贵族们胆敢在王宫中妄动刀兵,还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 有人说,吴起黄泉路上不孤独,七十多家因参与杀害他而死。可是,吴起的死也即意味着他的变法宣告失败,楚国开始进入死亡倒计时。 吴起的最后一计带走了所有杀他的敌人,此中计谋,古今罕见,不是既聪明又狠辣的角色绝对不会这样做,也许吴起天生就是一个叛逆者、悲情者,他的一生总在不断奋斗与抗争。正如北岛的诗词所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吴起放弃了生前的高尚…… 战国鬼才吴起 吴起之才不世出,纵横天下魏武卒。 变法图强再峥嵘,壮志未酬陨于楚。 |
|
来自: 新用户8843J5E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