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对魏蜀吴三国人物及正统的看法(1)

 xianfengdui111 2021-12-19

昔文王歌德,武王歌兴。夫命世之主,树身行道,非唯一时,亦由开基植绪,光于来世者也。自我中汉之末,王纲弃柄,雄豪并起,役殷难结,生人涂地。于是世主感而虑之,初自燕、代则仁声洽著,行自齐、鲁则英风播流,寄业荆、郢则臣主归心,顾援吴、越则贤愚赖风,奋威巴、蜀则万里肃震。厉师庸、汉则元寇敛迹,故能承高祖之始兆,复皇汉之宗祀也。然而奸凶怼险,天征未加,犹孟律之翔师,复须战于鸣条也。天禄有终,奄忽不豫。虽摄归一统,万国合从者,当时俊乂扶的摧冀戴,明德之所怀致也。盖济济有可观焉。

-陈寿《三国志》

依然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古代使用年号带有正统观念,如李存勖用天佑年号,明郑用永历年号。司马光虽然说自己没有正闰之辨也。但是资治通鉴在讲此段时依然以曹魏黄初元年纪年,并在书中对刘备身份提出质疑。

运历年纪,皆弃而不数,此皆私己之偏辞,非大公之通论也。臣愚诚不足以识前代之正闰,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据汉传于魏而晋受之,晋传于宋以至于陈而隋取之,唐传于梁以至于周而大宋承之,故不得不取魏、宋、齐、梁、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年号,以纪诸国之事,'魏'下当有'晋'字。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闰之辨也。昭烈之于汉,虽云中山靖王之后,而族属疏远,不能纪其世数名位,亦犹宋高祖称楚元王后,宋高祖,彭城人,自谓汉楚元王交二十一世孙;盖以彭城楚都,故其苗裔家于此地也。南唐烈祖称吴王恪后,南唐初欲祖吴王恪,或请祖郑王元懿。唐主命考二王苗裔,以吴王孙祎有功,祎子岘为丞相,遂祖吴王。是非难辨,故不敢以光武及晋元帝为比,使得绍汉氏之遗统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王夫之,还对刘备的行为及动机提出怀疑,王夫之本人虽然有着强烈的华夷观,但并不认同朱熹以蜀汉为正统的理念。

以先主绍汉而系之正统者,为汉惜也;存高帝诛暴秦、光武讨逆莽之功德,君临已久,而不忍其亡也。若先主,则恶足以当此哉?
光武之始起也,即正讨莽之义,而誓死以挫王邑、王寻百万之众于昆阳,及更始之必不可为君而后自立,正大而无惭于祖考也。而先主异是。其始起也,依公孙瓒、依陶谦,以与人争战,既不与于诛卓之谋;抑未尝念袁绍、曹操之且篡,而思扑之以存刘氏;董承受衣带之诏,奉之起兵,乃分荆得益而忘之矣。曹操王魏,己亦王汉中矣;曹丕称帝,己亦帝矣;献帝未死而发其丧,盖亦利曹丕之弑而己可为名矣;费诗陈大义以谏而左迁矣;是岂誓不与贼俱生而力为高帝争血食者哉?
承统以后,为人子孙,则亡吾国者,吾不共戴天之仇也。以苻登之孤弱,犹足以一逞,而先主无一矢之加于曹氏。即位三月,急举伐吴之师,孙权一骠骑将军荆州牧耳,未敢代汉以王,而急修关羽之怨,淫兵以逞,岂祖宗百世之仇,不敌一将之私忿乎?先主之志见矣,乘时以自王而已矣。
故为汉而存先主者,史氏之厚也。若先主,则固不可以当此也。羿篡四十载而夏复兴,莽篡十五年而汉复续,先主而能枕戈寝块以与曹丕争生死,统虽中绝,其又何伤?尸大号于一隅,既殂而后诸葛有祁山之举,非先主之能急此也。司马温公曰:“不能纪其世数。”非也。世数虽足以纪,先主其能为汉帝之子孙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

北宋苏澈则对三家进行了排序。

今夫曹公、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孙不如曹,而刘不如孙。刘备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

-苏澈《三国论》

蜀汉正统观的出现,许多时候是出于影射时局的需要。

习书以蜀汉为正统,所以然者,习氏与桓温同时,见温觊觎非分,故著《汉晋春秋》所正之。然晋受魏禅,外魏则晋无所受。而习氏则以为魏文虽受汉禅,不得免于篡逆,平蜀以后,汉真亡耳,于是晋室始兴,故以晋承汉,不认曹魏,故名其书曰《汉晋春秋》。

-章太炎《国学十八篇》

南宋至元朝时期,文人面临现实冲击时,对曹魏的态度开始了大转弯,而南宋对蜀汉的尊崇实际是一种影射与强烈华夷观的体现;另一方面,虽然吴国始终不在正统辩论的中心,但在贬刘或者贬曹的讨论中,吴国的形象还是不断的受到影响。

温公通鉴以魏为主,故书“蜀丞相亮寇”何地,从魏志也,其理都错。某所作纲目以蜀为主。后刘聪石勒诸人,皆晋之故臣,故东晋以君临之。至宋后魏诸国,则两朝平书之,不主一边。年号只书甲子。
问纲目主意。曰:“主在正统。”问:“何以主在正统?”曰:“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缘此遂欲起意成书。推此意,修正处极多。若成书,当亦不下通鉴许多文字。但恐精力不逮,未必能成耳。若度不能成,则须焚之。”

-朱熹《朱子语类》

正论统於汉之后者,不以刘蜀之祚促与其地之偏而夺其统之正者,《春秋》之义也。彼志三国降昭烈以侪吴、魏,使汉嗣之正,下与汉贼并称,此春秋之罪人矣。

-杨维桢《正统辨》

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其皆当论其世,未可以一格绳也。

-《四库全书总目》

三国演义也对此种思想的形成有不小的作用,但在明朝,对正统的讨论重心始终是在元朝及辽金上。到清代,清朝对关羽及蜀汉的大力推崇,已经脱离了朱熹的本意,入关之初,增祀辽太祖与金太祖,完成了蜀汉正统论与华夷辨的分割,蜀汉正统论成为了单独的一部分,经过清朝的大力修造关帝庙及不断有意抬高关羽的地位,至乾隆时,朝鲜文人笔下,“关帝庙遍天下”,此种推崇是前代所未有的,此前相当常的时间,武庙都是以姜太公为首,最终无疑又使得蜀汉正统论更加深入人心,尊曹贬刘几乎成为奇谈怪论,清朝灭亡后,情况开始慢慢有所变化。

清雍正八年,追封关羽为武圣,以关羽为主祀的关帝庙为武庙,与孔子的文庙并列,合称文武庙。

-百度百科

读《三国志》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僭国者何?吴、魏是也。闰运者何?晋是也。魏之不得为正统者,何也?论地则以中原为主,论理则以刘氏为主,论地不若论理。故以正统予魏者,司马光《通鉴》之误也。以正统予蜀者,紫阳《纲目》之所以为正也。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

关帝庙遍天下,虽穷边荒徼,数家村坞,必崇侈栋宇,赛会虔洁,牧竖饁妇,咸奔走恐后。自入栅至皇城二千余里之间,庙堂之新旧,若大若小,所在相望,而其在辽阳及中后所,最着灵异。

-朴趾源《热河日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