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解商周时期玉器纹饰——凤纹篇

 积祥轩 2021-12-19
敬启者:

未关注积祥轩公众号而谎称粉丝加好友求鉴定古玉者,一经发现直接拉黑!!!

长按此二维码关注积祥轩公众号



自古以来龙凤纹饰都是玉器中主要纹饰之一,既然详解了龙纹,那么理应轮到凤纹了。这次我一改粗心,从商周时期开始详解凤纹
首先还是要先了解凤纹是从何而来的,然后再谈凤纹在商周时期的主要特征及演变过程。作为夏代的二里头文化、石峁文化、陶寺文化的主要代表,出土玉器以玉礼器为主,具体原因在龙纹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赘述。
老规矩,看图说话

石家河文化遗址出土  玉凤
接着看商代玉凤,下图:

玉凤、商代晚期、长13.6厘米 厚0.7厘米、1976年妇好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黄褐色,浮雕。作侧身回首状,喙、冠如鸡,冠镂空,圆眼,胸部外突,短翅长尾,尾翎分开。胸下有两个小镂空,背、尾的相应部位各有一和两个长条形镂空。腰间有一突起的圆钮,上有小孔,可佩戴。翅上琢雕数条阳线浅浮雕翎纹,线条舒展,工艺精细。
对此,有学者认为妇好墓出土的玉凤形象、风格与石家河文化玉凤的风格、雕琢手法相近,故疑为受石家河文化琢玉工艺的影响。当然,也可以认为是石家河文化玉凤。

故宫藏 商代  黄玉凤
这件故宫所藏黄玉凤延续了石家河文化凤纹的尖喙、圆眼、胸部凸出,同时也出现了石家河文化凤纹所没有的凤脚,而凤脚的特征却是商代片雕动物纹饰所共同拥有的。

故宫藏  商代  白玉凤
上图这件同是故宫所藏的白玉凤,已然看不到任何石家河文化凤纹特征,但凤脚却同另一件故宫所藏黄玉凤脚的特征相同。从这两件玉凤的纹饰的变化,可以看出石家河文化凤纹在商代的演变过程。同时,也论证了有学者认为商代玉凤纹饰受石家河文化影响的观点是有实物依据,而不是拍着脑袋想当然的认为。就此观点而言,我个人是赞同的。正如我之前一直强调,一件玉器必然有其出现的缘由,而纹饰也是如此。知其来源,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就不会走弯路,走错路。如同数学计算,一定要公式对,才能计算出正确结果,而且还要逆向反推以验证结果正确性。古玉鉴定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件玉器的纹饰来源都不清楚,那怎么能做到正确的鉴别呢?清代大儒吴大澂云:“吾得一玉,必究其渊源。”
下面来看西周时期凤纹,如图:

玉凤纹璜、西周、长8.7厘米 宽1.9厘米 厚0.6厘米、1986年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村273号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透闪石玉,青绿色。形若半环,两端各有一小穿孔,孔由两面钻透。器表以双钩线雕一凤鸟,引吭高歌,长尾迤逦,两端各雕一兽头,一端完整,一端不完整。两面纹饰相同。从纹饰布局的情况看,此器或是用玉环改制而成的。

玉凤纹佩、西周中期、长5.3 厘米 宽3.3 厘米 厚0.5 厘米、故宫博物院藏、青玉有沁色,近长方形,片状,边缘有齿牙,中心钻一椭圆孔,疑为后钻。两面纹饰相同,琢阴线凤纹,凤头于中部,高昂,顶部有一小冠,身躯丰满,长尾自身后上卷,尾端于头顶之上,无足爪,凤身饰有弧线纹。

玉龙凤纹饰、西周中期、长9.2厘米 宽3.7厘米 厚0.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青玉有浅褐色沁,片状,长方形,两面雕,底部一角原有伤缺。两面纹饰相同,龙在上,凤在中部。以阴雕双勾法,将龙凤身躯连为一体。

故宫藏、新116201、玉凤纹饰件、西周、长7.9厘米 宽7.8厘米 厚0.9厘米

故宫藏、新105786、玉凤纹佩、西周、长3.2厘米 宽3.2厘米 厚0.6厘米

故宫藏、故104006、玉凤纹佩、西周、长5.3厘米 宽3.3厘米 厚0.5厘米

故宫藏、故8.5064、玉凤纹佩、西周、长5厘米 宽2.1厘米 厚0.6厘米

龙凤纹圭形玉饰、西周、长10.3厘米,宽3.8厘米,厚0.4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M31出土、西周典型的柄形器,仅存手握之段,佚前段。出土于墓主的腹部。表面玉质因土沁变为黄褐色。尖端为钝角形,有穿孔,一面孔较小,另一面孔较大;平端也有穿孔。两侧与平端有棱脊。双面均刻有形制相同的凤鸟纹和龙纹。风鸟有冠,弯喙,圆眼,双翅蟠曲回旋至风喙,风爪置于龙身;龙身蟠曲,卷鼻,臣字目,吻前有一穿孔,内嵌绿松石,色艳华贵。
纵观上述西周时期凤纹,特征如下:圆眼(偶有变形“臣”字眼),弯喙、头顶长冠、长尾。其中变形“臣”字眼传承自商代动物特征;而圆眼、弯喙、长尾却隔代传承了石家河文化凤纹的特征,这是在龙纹的演变过程中所没有的。不得不说,西周凤纹的变化犹如华丽转身,舍弃了商代凤纹的古拙之意,吸取了石家河文化凤纹的华美并演化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