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肌性斜颈,又称原发性斜颈,俗称“歪脖”,指婴幼儿颈部活动受限,颜面旋向健侧,头向患侧斜、前倾为特征的病症以先天性为主,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或纤维性挛缩所致,故称肌性斜颈。 
肌性斜颈是新生儿和婴幼儿最常见肌肉骨骼系统先天性疾病之一,发病率约为0.4%至1.9% ,治疗不及时,可形成小儿颜面部大小不对称、流涎、代偿性胸椎侧凸、心理疾患等后遗症,危害性极大! 一侧胸锁乳突肌因受产道或产钳挤压受伤出血,血肿机化形成挛缩。 分娩时胎儿头位不正,一侧胸锁乳突肌血供受阻,引起该肌缺血性改变,肌纤维水肿、坏死及继发性纤维增生所致。 由于胎儿在子宫内头部向一侧偏斜,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血运供给所致。 患儿仰卧位或由家长抱着患侧朝外,医生用指腹在肿块及周围反复推揉,以拇指为主,治疗时间3分钟。 用拇指与食指、中指相对反复拿捏患侧胸锁乳突肌,上下来回捻转数遍,重点提拿肿块数次,时间大约10至15分钟。 医生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顶患侧(避开囟门),使患儿头颈向健侧牵拉,以拉长患侧胸锁乳突肌3至5次。 医生一手扶住患儿下颌部,另一手扶住后头部左右旋转,幅度不要超过90°,每次扳3至5遍,作用是牵拉患侧胸锁乳突肌,使其得到充分伸展。 3岁以内,一般年龄越小,疗效越好,治疗疗程也短,如刚满月或在半周岁之内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1.5岁以上以手术治疗为主。 促进患儿负重姿势下对称运动的发展,及时纠正生活中俯卧、坐位、爬行和步行中异常运动模式。 家长若发现宝宝有斜颈的表现,应及时去正规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及早进行治疗。 (文章来源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