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OSTCO 也来了?那些正在离开中国的国际品牌.....

 Liuku7hboixxbd 2021-12-19

图片

这几天,COSTCO 刷屏了,2019年8月27日,COSTCO在上海开业,盛况只持续了半天,就因为顾客爆满,不得不暂停营业......好熟悉的一幕啊,2006年12月28日,百思买-Best Buy, 美国最大的电器连锁店,在上海开业。可惜的是,仅仅不到5年的时间,2011年2月22日,百思买在官网发布公告,将关闭在中国大陆地区的9家百思买门店,败走麦城......

让我们来看看那些国际上知名的百货商超公司进入中国后的实际情况吧:

图片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  列夫·托尔斯泰

企业也是如此,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原因。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这张表格,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 这些品牌在当地都是非常成功的,在国际上也是非常有知名度的,这些企业的绝大多数都是成立在经济非常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企业的管理团队经验更是毋庸置疑,有些企业甚至是国外旅游者的必访之店。

2. 这些企业经营者都很有先见之名,都认可中国的发展潜力,家乐福甚至早在1995年就进入中国开拓市场,相比之下,COSTCO 算是最晚的一家,不知道是大智若愚,还是后知后觉?

3.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百思买也许是明智的,进入中国时间较晚,总共也就4年多的时间,只开了9家店,就选择退出,留下一地鸡毛给中国的合作方南京五星电器,堪称教科书式的商业退出经典案例,虽败犹荣。而梅西百货更是鸡贼,连实体店都不开,只是在网上试水,第一次和佳品网合作,第二次入住天猫,一败再败。还会有第三次吗?

图片

4. 老佛爷和连卡佛做的是奢侈品生意,虽然进入中国市场较晚,但竞争者较少,这里不再讨论。

5. 家乐福和大润发被中国本土商家收购或入股,也算是一个圆满的结局,至少可以收到一部分的现金,另外,收购方也都是资金雄厚,可以保留大多数店面的继续经营,算是保留了退出时的一点颜面。

6. 家得宝、玛莎百货、乐天百货、高岛屋的关闭,原因各异,虽然乐天百货的关闭原因,可以归咎于韩国乐天集团同意出让土地给美国部署萨德导弹,但结果都是一样的。高岛屋在日本很有名,在中国只开了上海一家店,连很多出租车司机都不知道地址,结果可想而知。

家得宝有点可惜,2007年收购天津家世界开始进入中国,只用了5年时间就关闭了所有店面,也许是中国家居建材市场确实不同于美国,美国市场面对主要面对家庭,而中国主要面对装修公司和装修队,采购不能吃回扣,尽管质量再好,也难有市场。

7. 继续经营的百安居,已经开始瘦身,其位于北京西四环的金四季店,几年前就把原来的二层楼面只留下一层继续营业,开始缩减财务费用。

8. 麦德龙,原来只针对企业客户,恨不得必须拿营业执照才能办卡进店消费的,几年前也陆续开始对个人客户开放办卡,可见销售业绩维持之难。对了,麦德龙就是实行的会员制,只不过面对的是企业客户,现在看来,续费率不够理想,开始对个人客户开放。麦德龙的店面位置总是很尴尬,不算差,也谈不上好,开车方便,不开车还真不方便。2018年,麦德龙开始寻找战略合作伙伴,今年已经进行第二轮筛选,至今尚未有结果。这些年,麦德龙确实很努力,开过电子连锁店万得城,也开过便利店合麦家,全都无疾而终。不过,麦德龙的店面大多是自购,属于重资产,这也是麦德龙最值钱的部分,尤其在一线城市的店面,增值很大。

图片

9. 沃尔玛仍然在继续经营,店面有关有开,算是正常。沃尔玛的店面位置都很好,客流量也正常,只是这几年受到永辉超市的冲击,有点影响,但问题不大。

10. 山姆会员店,其实就是沃尔玛旗下的高端会员制商店,其名取自零售界传奇人物——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先生。在中国的开店时间甚至都和沃尔玛一样,在深圳同时开业。目前在中国有24家店面,进入中国也有20多年了,算是正常经营的,但没有财务数据显示盈利状况,也许是靠着沃尔玛的雄厚财力支撑,也许是美国人的战略眼光更加长远,但在COSTCO来中国之前是没有竞争对手的,也许这才是它可以一直生存下来的真正原因吧。

COSTCO 来了

现在情况不同了,COSTCO 也来了,而且COSTCO没有可以依赖的靠山,会费就是他唯一的饭碗,可以预见的是,COSTCO会把会员制做到极致,和山姆店的竞争会异常惨烈。目前山姆店有很强的先发优势,有熟练的本地团队,有稳定的供应渠道。还有就是,山姆的会员费是每年260元,压制了COSTCO的利润,COSTCO在美国的会员费是每年60美元和120美元,现在在中国只有299元,优惠期间还可以优惠100元。COSTCO在上海的店面位置也不是很理想,因为留给它的可选择店面已经所剩无几。也许,置之死地而后生,没有退路,只能拼死向前,但杀开的一定是一条血路。

中国市场,既是天堂,也是地狱。

其实,真正可怕的,是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品牌,线上的阿里、京东、拼多多,线下的永辉、苏宁易购、物美,以及正在拓展线下的阿里,他们已经身经百战,对抗外资品牌更是经验十足

5年之后,也许用不了5年,谁还会离开中国?谁还会进入中国?

时间是最好的朋友,默默地陪伴我们看潮起潮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