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荷花雅集】清明节知识知多少,荷你齐分享

 860277 2021-12-20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自从学过这首《清明》之后,仿佛清明就跟小雨联系到了一起,总觉得清明节会下雨,从目前的这个天气来看,这个清明节也会是伴着小雨而过。
 
图片

从小我们就知道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的节日,在这一天跟着长辈,带上笤帚和铲子,去离村子很远的家里的祖坟,将它周围的杂草清理干净,摆上准备好的水果进行祭祀。
 
而且在农村还有这样一句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所以在祭祀过后,大人们一般会在田里忙活起来,小孩子也会被分配任务,去种树,在地头的陇上刨开一个坑,把移栽的小树苗填进去,用不了多久,它就能发出嫩绿的芽儿。
 
图片

当时觉得清明节好像是有魔力,种下的种子和树苗都容易活。直到后来看到《岁时百问》才了解到:所谓清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所以清明节除了是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之外,也是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而关于清明纪念祖先传统的由来则和寒食节有关。
 
说到寒食节,就要从一个品格高雅如荷、非常正直的人说起,他就是介子推。
 
图片

相传在春秋时期,那个时候晋文公还没有成为国君,而是如浮萍一样四处飘零,周围的臣子看他落魄都纷纷离去,唯有介子推不离不弃,一直追随在他的身边。
 
日久见人心,患难见真情。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介子推不仅没有离去,而且在晋文公濒临饿死的边缘,不惜割下自己的肉给他充饥,正是介子推这种牺牲自我的奉献,才让晋文公挺了过来,东山再起,成了一国之君。
 
在晋文公成为国君之后,他并没有忘记介子推当年的恩情,他想让这位在最艰难时刻仍旧陪伴自己的人做自己的重臣,肯定要荣华富贵,保其一生。
 
但是介子推却选择了隐退,他不想因为自己对君王有恩,就得到额外的恩惠,更不愿意在众多臣子之中,夸功争宠。就算是晋文公亲自来到他隐居的绵山相邀,他都没有同意。
 
图片

大家都是体面人,既然这样的情况下介子推都不愿意出来,晋文公就想了一个让介子推顺理成章出山的办法,那就是放火烧山。他想,这样介子推就能没有负担地走出来,自己也能顺水推舟地把介子推收归麾下。
 
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介子推是一个非常重气节的人,他宁愿和母亲葬身火海,都不愿意出山。所以,原本是一番好意,到最后却酿成了悲剧。
 
在介子推死后,晋文公非常伤心,不仅下令把绵山改成了介山,还把介子推去世的那天定为寒食节,从此以后的每一年,到了这一天全国上下不允许生火,只能吃寒食,大家用这种方式纪念那个高风亮节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逐渐被赋予更多的意义,首先是到了汉代后,它吸收了另外的一个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
 
图片

从唐代开始,清明节由于需要到郊外的祖坟祭祀,所以在哀悼祖先之余,春日踏青的附属项目也被保留,这就是清明节也被称作踏青节的原由。从元宋开始,清明逐步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著名的长幅画卷《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人们禁火、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这是我们可以直观看到的关于古代清明的活动。南宋的理学大家朱熹在其名作《朱子家礼》中,还专门对清明节的习俗和礼仪进行了简化和规范。
 
图片

纵览古今,尽管清明的内涵在不断的变化和丰富,但清明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已经深深根植在我们心中。
 
最后附上关于清明的诗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诗中清明。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