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节和清明节前后的节日

 背后国文 2019-04-08




清明节众所皆知,风俗习惯大家也都清楚明白,但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所以不得不再啰嗦一下。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春分后第15天,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大家知道,清明节要祭祀,所以很多人都挤在4月5日这一天扫墓。其实没必要,如果怕挤、怕阻、怕不安静,不妨选择清明前后的几天。

因为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在这近20天内,均可进行清明祭祖。

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传统的东西了,希望能把祖先那些重要的、必须的、合理的传统保存和延续下来,因此我们扫墓时也要有所注意。现代人常说一个词叫“百无禁忌”,但像祭祀这样活动还是要有所顾忌。

比如扫墓时间尽量避免太阳西沉以后,如怀孕的妇女和六岁以下的小孩不能到坟前,如不能穿大红大紫或太鲜艳颜色的衣服,如在扫墓时不能信口开河,有不敬之词等。做到既虔诚,又简单礼到。

说到清明节,那还不得不说清明节前后的两个节日,因为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清明节受这二个节日的影响很大。

第一个是清明节前的寒食节,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一般在清明节前的一二天。

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相传介之推与公子重耳流亡列国,介之推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晋文公复国后,介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晋文公焚山以逼,介之推坚决不出,抱树而死。晋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介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寒食节,顾名思义,就是禁烟火,只吃冷食。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的起源,并非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

说一说什么叫改火,就是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古时候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于是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称之为“改火”。

寒食节开始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但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汉代的寒食节称为禁烟节,很多地方要禁火一个月,到了唐代,寒食节变成三天。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宋元时期,清明节吸收了寒食节的一些习俗,其地位上升到逐步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第二个是清明节后的上巳节,古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阴历三月初三,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临水饮宴、曲水流觞等内容。

大家熟悉的《论语》先进篇25章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即是上巳风俗。也有说法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上巳节主要风俗是郊外游春、春浴、祓禊、互赠香草、赏桃花等,其中游春也是被清明节所吸收。

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并定型,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三个节日也给我们留下美丽的诗篇,清明节最著名的当属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幅清明景象全包罗其中了。

寒食节的诗太多了,其中有写介子推的,如唐代卢象这首《寒食》: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把介子推的生平一首诗给概括了。有写改火的,如唐伍唐珪的《寒食日献郡守》: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上巳节也不乏好诗词的出现,如王维的几首应制诗,这里不举例了,我倒想推荐的是那幅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它是王羲之为谢安、孙绰等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上巳节这天“修禊”,会上各人做的诗写的序文手稿。由游宴写到生死,不仅文章千古流传,而他的书法作品更是成为千古绝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