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永修:唐河县的一位“十佳孝星”-大河屯夏岗村的柳江云

 乡土大河南 2021-12-20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唐河县的一位“十佳孝星”-大河屯夏岗村的柳江云



作者 | 赵永修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慰问孝星柳江云  图片来源:唐河县审计局

慰问孝星柳江云  图片来源:唐河县审计局

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近日,唐河县审计局领导在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看望慰问了被评为唐河县“十佳孝星”的大河屯镇夏岗村村民柳江云,并为柳江云一家送上了米、油、鸡蛋和慰问金,将组织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礼遇“十佳孝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在2016年唐河县“十佳”系列典型人物评选活动中,唐河县大河屯镇夏岗村80后女青年柳江云被评为“十佳孝星”之一,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同时是“十佳孝星”中最年轻的一位。

左三为柳江云
消息一传开,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纷纷赞誉这位实至名归的孝敬公婆的好媳妇,传颂着她侍候公婆的点点滴滴。

2006年,经人介绍,家住社旗县饶良镇陈庄村小柳庄的柳江云与夏岗村青年张海林结为夫妻。丈夫张海林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公公是一名教师,除在工作时间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之外,节假日还精心的帮助家里耕种责任田;婆婆勤劳贤惠,与江云相处得像亲母女一样。
江云是个既聪明又善良的媳妇儿,张口“爸”闭口“妈”地叫得特别甜。公公、婆婆也从不叫江云的名字,而是亲昵地唤她“妮儿”。一家人上贤下孝,其乐融融。
2008年,张家中新的一代小生命诞生了。女儿的到来,为家中带来了更多的欢乐。在女儿稍大一点儿的时候,江云和公公婆婆商量说想和丈夫一起出外打工,挣钱回来盖楼房,改善居住条件,女儿则要放在家里辛苦二老照顾。在征得了两位老人的同意后,柳江云撇下心爱的女儿,和丈夫一起去北京打工。
打工的日子尽管又苦又累,同时还有对女儿抹不去的思念,但江云都忍了,因为她怀着发家致富的梦想。聊以慰藉的是每隔几天她都会给公婆打电话问一问家中的情况,听一听女儿稚嫩的话语与笑声,平凡温馨的生活让江云感到很知足。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0年,婆婆患上了抑郁症,发病的原因竟是因为家里的房子。她们家当时住的是瓦房,前排的邻居家盖了两层的楼房。婆婆是一个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较深的人,总认为邻居的楼房压住了自家的运气,会给家人带来厄运。而当时婆婆的大女儿正在读大学,每年都要为她的学费东拼西凑,贫困的家庭状况是无论如何也没有能力翻新房子的。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治”。为解开婆婆心里的疙瘩,江云和家里人都耐心地给婆婆解释开导,但大道理讲了一大堆,婆婆就是转不过这个弯子,病情不但不见好转,并且有越来越重的趋势。后来,竟发展为老年痴呆,整天无目的地乱跑乱走,不言不语,甚至连吃喝拉撒也不知道了。 

柳江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和公公一起带婆婆四处求医问药,每天给婆婆喂完饭来又喂药。按时给婆婆洗头、洗脚、洗澡、洗衣。冬天,她为婆婆购置了6条棉裤,脱下脏的换上净的,还要时刻关注着婆婆的动向,防止走失或发生意外。同时,还要操持一切家务、照管年幼的女儿,整天忙得团团转。 

这个时期,只有丈夫在外打工维持家用。到了2013年春,当婆婆的病情稍有好转,江云便和公公及大姑姐张书月商量,让他们在家照顾婆婆,她要再出去打工挣钱,因为她知道婆婆的病根在哪里,她想尽快挣钱把房子盖起来,也许到那时婆婆的病就会好起来。当她刚到南阳找好工作干了两天,家里打来的一个电话让她立即回家,因为,她的公公患脑出血被送到了唐河县人民医院。

听到这个消息,江云的心如刀割!这真是屋漏偏遭连阴雨、船破又遇东南风啊!她立即辞工赶回县医院,看到大姑姐夫在医院走廊里等候,公公在重症监护室里。她心里知道,大姑姐是在家里照顾婆婆和自己的女儿才不能前来医院,她不禁潸然泪下:生活不能自理的婆婆、年幼的女儿,如果公公就这样倒下去,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

她虽不懂医,可她没少听说这脑出血的后果,能完全治愈的机率是很低的。 柳江云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每天除了把饭菜送到ICU病房门口交给护士,就是焦急地等待,向医务人员询问公公的病情,有时还要挤空回家筹措医疗费。她尽管不信宗教,还是默默地为公公祈祷,盼望着奇迹的发生。

有一天,平常爱写日记的柳江云曾流着泪写下了一篇日记,其中有这样的话语:“我不知道我所有的付出有没有回报。爸,你一定要挺住!希望你尽快地好起来。

当时,丈夫张海林正在内蒙古打工,接到电话请假回家来到医院,仅仅待了三天,单位领导就一次次地打电话催他回去。面对爸爸的病情和面容憔悴的妻子,海林不知道如何是好。江云擦了擦眼泪说:“你就放心地走吧,家里有我呢!”江云心里清楚,钱,对他们家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神经内科主治医生曲民强医师根据公公的病情,并没有做手术,采用的是置换的治疗方法。终于,在重症监护室里整整七天后,公公转入了普通病房,这时,江云心里的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爱说爱笑的江云重新有了笑容。

在此后陪护的日子里,江云和大姑姐夫每晚轮流陪护在公公的旁边,随时观察着公公的一举一动,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妥妥贴贴的,公公的病也一天天好转。看着儿媳妇忙碌的身影,公公既心疼又感激,总是说自己连累了儿媳。

江云说:“爸,可不能这样说,人都有老的时候,谁能不生个灾害个病?伺候您是我们做晚辈的本分。” 到公公能下床走动的时候,江云常陪他散步。

江云是个细心人,他知道公公平时爱看书,就从家里把他平时爱看的书带到了病房。每天晚饭后,江云就给公公念他最爱听的故事,直到公公听着故事进入梦乡。同一楼层的病友常说:“看人家这闺女想得多周到。”直到住院一个月出院,在《出院证》上签字的时候,医护人员才知道江云是儿媳妇,感到很是吃惊和意外,说这样孝顺的儿媳妇他们从未见过。

公公回到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逐步恢复了健康,肢体、语言、思维活动没落下任何后遗症,享受着退休后的安逸生活。

柳江云深深感谢曲民强医师对公公的静心治疗,又一次来到县医院,将一面锦旗赠送给曲民强医师,上书“杏林春暖,医精德高”几个金色大字。

2013年冬,在江云和丈夫的共同努力下,另选新址建起了两层楼房,并很快迁入新居,了却了全家人,特别是婆婆的心愿。本想着婆婆的病会好转,但全家人盼望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因为此时婆婆似乎对一切已没有感觉,不认识自己一家人,不知饥渴冷热,不会自己处理大小便。不久又发展为精神病,先后在南阳精神病医院和市中心医院治疗一个多月。 

在婆婆住院期间,柳江云为方便照顾婆婆,与其同睡一床,及时处理大小便。为婆婆洗澡,从不嫌脏不怕累。输液时,她一直扶着婆婆的手臂,防止她拔掉针头……但一切努力均不见效,只好在医生的再三劝说下带着药回家维持治疗。 

即使在夏天,她也把婆婆料理得清清爽爽,身上没有一丝异味,村里老人们都会羡慕地说:“人家这儿媳妇真好,人家咋娶了恁好的儿媳妇,要是咱家媳妇多好!这比闺女都好……” 

至2015年初婆婆撒手人寰,江云仍深感愧疚,为没能使婆婆健康长寿而自责。她的大姑姐张书月心怀感激和歉意地说:“江云,你比我这亲闺女做的都好,你这媳妇比俺这闺女强!咱爸妈享的是你的福……”

如今,柳江云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女儿在上初中,儿子在小学就读。丈夫仍在外务工。她也在镇上一所民办小学-小哈佛学校任教。除了节假日以外,每天往返于相距十几里的家庭与学校之间,其紧张繁忙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但她对公公的关怀照顾却有增无减。

为了防止公公的病复发,遵照医嘱,需坚持经常服药。为避免公公一时疏忽而忘记服药,她为公公购置了老年专用药盒,每一星期每一天每一次的药都分放得整整齐齐。尽管这样,每天她还询问和查看是否按时服药。每年还要带公公到医院作一次全面体检。

公公的唯一爱好是看书,看书几乎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柳江云时常询问公公需要看什么书,只要他说出来,就会及时设法买到,有时是去书店买,有时是通过网购买到。走进她公公的住室,仿佛走进了一个小书店。

柳江云会事无巨细地为公公考虑得非常周到。一年四季,该穿什么衣服鞋袜,她不等公公开口,就会及时购置。除此之外,江云每年都会亲自开车带公公出去旅游一两次。因此,每当张丰文老师提到他的儿媳妇柳江云时,总是一个劲儿夸奖。

“子欲孝,而亲不待。”柳江云,这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女青年,以她朴实无华的情感和付出给出了最好的诠释。


作者简介

赵永修,男,生于1953年10月,唐河县大河屯镇夏岗村人。1974年9月参加教育工作,小学高级教师,长期担任中小学语文科,擅长作文教学,所辅导的学生作文有多篇发表于《南阳日报》、《作文指导报》等报刊,被作文指导报社聘为特约研究员。1980年代中期始从事业余创作,在国家、省、市、县各级新闻媒体发表作品百余篇,获奖多次。2002年被县教委聘为新闻通讯员。曾编写《大河屯镇教育志》。2013年10月退休后,在《速读》、《南阳晚报》、《唐州风》、《石柱山》、《唐河文史资料》、《赊店春秋》、《宛东潮》等报刊及新媒体发表新闻、散文、民间故事等8万余字,参与撰写《大河屯镇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