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人间清欢一盏茶:牛饮

 书韵闲话 2021-12-20

宋徽宗有一幅画作名为《文会图》,画中描绘了文人宴饮雅集的场面,园林中树冠茂盛,浓荫张开,雕栏环绕,众人或者围绕而坐,相顾交谈,或者凝神静思,神态各异,还有童子立于身侧,待令而侍。

画卷向人们呈现了文人雅聚时如清风明月般的疏朗飘逸之气。正如徽宗说茶是“清风明月之物”,清风明月本无价,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写“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茶,在宋人眼里,是造物主的恩赐,也是天地之间的无价之宝。

小时候我一直觉得只有老年人和办公室里的干部才爱喝茶,似乎一只年岁久远的茶缸外加一份人民日报彰显着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淡泊气度,也影射着英雄迟暮的未酬壮志,还弥漫着无从打发的寂寥清冷。

到了二十岁时,我们可以喝咖啡、喝汽水,哪怕喝凉白开,那也绝对不会选喝茶的,可惜那时没有奶茶,也无法预料若干年后当醇香的牛奶遇见了深沉的茶汤,在精美文案的催化下便立时幻化成世间最绚烂的烟火,仿若勾动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恋般,掀起无法抵挡的如火情潮,那是属于另一个时空,另一群年轻消费者的浪漫故事了。

我并不是嗜茶的人,也不懂茶,古人称喝茶为品茗,他们不但精于鉴别茶的优劣,更会带着遐思情趣择雅静之处细啜慢饮,或者"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宾客临门,推杯换盏,谈笑风声。只是到了我公公婆婆这里, 茶无贫富也无贵贱之分,变得格外素朴简约,不是用来明性修行,而是用来解渴清心。

公公婆婆家里有一柜的品种繁多的茶叶,俩老爱喝茶。他们走到哪里都会买当地的茶叶回来,普洱、毛尖、银针、碧螺春、云雾、龙井、乌龙、大红袍,白茶、红茶、绿茶、黑茶,茶砖、茶饼、茶团、茶包,盒装、罐装、桶装、袋装……多年下来柜子里攒的茶叶品种、形状、名目繁多。尽管如此,他们喝了几十年,也是不懂茶的,公公却有囤积的癖好,就像爱书的人,即便看不完那么多书也爱囤积一壁柜的书。

和我的父母一样,在他们眼里茶叶不就是树叶子揉捻发酵,烘焙晒干么,喝到嘴里都是差不多的,或微苦或微甜,统称茶的味道。

婆婆是个极其豪爽的人,通常直接用指尖从茶叶罐里一抓一大撮茶叶,放进因日积月累布满茶锈的大搪瓷缸里,提着刚烧开的热水壶,对着扭捏羞涩还没准备好静待冲泡的茶叶,来个干净利落的对冲,只见沸水滚滚而下,瞬间注满大杯,茶叶顿时随着漩涡上下翻腾,仿佛凌乱着舞步在惊恐尖叫,它们没想到主人如此不懂得怜香惜玉。

在婆婆这里,水温、步骤全不是问题,功夫茶中的冲泡手法,诸如凤凰点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那都是花式浮云!只需待这杯茶水温度适宜了,茶叶亦已无可奈何的缓慢散开,在水中没了魂儿般悠悠荡荡,婆婆便端起茶杯咕咚咕咚几大口豪饮,转瞬就吸去了半缸,然后满脸笑容赞叹道:“好舒服!这茶味道不错!”我常常被她的豪迈所感染,也会端起来,看一眼深色的茶水,如同端了碗大碗茶,或是捧了一碗景阳冈的酒,就着缸沿,豪气干云大大的吞咽了一口,吧咋吧咋嘴,和婆婆相视一笑,同甘共苦,惺惺相惜一般,说声真的不错!

心里想着,这就是俗称的牛饮吧!我们俩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个性,但是她女中豪杰般爽快大气,天塌下来有别人顶着的气度极其让我喜爱,这样喝茶的方式也变得极其脱俗痛快!

我突然想起栊翠庵的妙玉用收藏的梅花上的雪水泡出的体己茶招待宝玉和黛玉,宝玉表示自己能喝一海碗,妙玉嘲讽道:“你虽吃得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我暗暗笑起来,我们就是海饮!果然舌根后又苦又甘,这种喝法用来解渴可真是不错!问一声什么茶,“不知道什么茶,我看看!”婆婆拿着茶叶盒子凑近一看,伴随她温厚爽朗的大笑声:“安化黑茶哦!呵呵……”

陆羽在所著茶经里将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从种茶、制茶、烹煮到设计茶具,制定茶仪,一一细细道来,使喝茶超越了解渴提神,去乏清毒的实用功效,而把喝茶化作生活的艺术,展开饮茶之道,引领人们进入灵台空静的精神敬修之境,这种茶文化的审美,不仅只影响到此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更影响到整个东方乃至全世界。

只是很多老一辈的人都和公公婆婆一样不晓茶经,不知陆羽,更不懂茶道,但却把喝茶作为一种朴素的生活习惯,畅饮了几十年,茶成了消食健脾胃、清热又解毒的佳品,与美学无关,与文化也无关,恰如当年神龙氏初嚼茶叶时的单纯:“一片树叶落入水中, 改变了水的味道 ,因此有了茶。”

作者为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教师,从事护理医学人文课程教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