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新芳|保定育德中学堂

 唯我英才 2021-12-20

陈幼云是保定育德中学堂的创始人,第一任监督(校长)。1906年,他从日本弘文学院毕业,受孙中山委托归国组织中国同盟会河北分会。回来后,他先在保定崇实中学堂教书,教学之余,联络同志,策划革命。因为学校主持人思想顽固守旧,陈幼云担心处在秘密之中的革命组织随时都有暴露的危险,遂决定辞去崇实中学堂之职,与志同道合的同志一起创办了育德中学堂。

陈幼云,名兆雯,字幼云,以字行世,光绪五年(1879年)生于蠡县潘营村书香门第。1903年春,陈幼云受新思潮影响,考入保定直隶师范学堂,在革命思想的激荡下,同年秋,满怀“改良教育,藉谋国是”的愿望自费东渡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寻求救国救民之路。陈幼云在日本留学时与孙中山结拜为异姓兄弟,成为生死与共的革命同志。

陈幼云离开崇实中学堂时正值直隶讷公祠公立高等小学堂经费难以为继之际。1906年6月,毕业于日本弘文学院的靳东阁便与陈幼云商议,改讷公祠小学堂为中学堂,这样也便于同盟会开展活动。1907年11月28日,陈幼云与靳东阁、郝仲青、齐树楷、王德涵、郭风华、陈升之、王国光、郭凤州(一称风洲)、王秉喆、石之梅、贾儒珍、杨万荣、齐世铭等13名同盟会员商定此举,定名育德中学堂,禀准督署立案,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开学,众人公举陈幼云为堂长。

这年的《教育杂志》十三期载登《育德中学概况》说:“陈监督兆雯管理有法,学生均知守规。因现实停课考试,教员教授如何无从查视,闻各职员、教员均系甘尽义务,不取薪金,毅力热心,概可想见。”

育德中学堂初创时期困难重重且经济拮据,偌大的一个学校,维持正常办学谈何容易。陈幼云因操劳过度,肺结核病日益严重。光绪元年(1909年)春,他离开舍不得离开的岗位,将学校和同盟会的工作交给了战友郝仲青,回乡养病,辗转病榻几个月,辞世而去,时年只有31岁。

是年7月,发起人公举郝仲青继任校长,同时任中国同盟会河北支部主盟。为赓续陈幼云未竟的事业,郝仲青不遗余力,运筹奔波。在辛亥革命到来之前,河北同盟会做好了武装起义的一切准备,争取过来的保定军校一批军官早已秘密厉兵秣马,制成了举义的旗帜和“燕晋联军都督府”大印,相信陈幼云地下有灵也会含笑九泉的。但因风云难测,世事变故,在保定的辛亥革命没能正式打响。

民国成立,郝仲青致力于革命,辞去校长职务,公推张官云继任。张当选为众议院议员后,又公推王喜曾为校长。在此期间育德中学出现了影响深远的留法勤工俭学组织活动和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传播的革命热潮。也因为育德中学成为了革命大本营,遭到了袁世凯的刁难和反动势力的破坏,处境艰难。1921年5月重新组织董事会,王校长辞职,由董事会公举郝仲青继任。郝仲青为育德中学制定了校训:“不敷衍,不作弊。”制定了校歌:“不敷衍,不作弊,大家齐努力。努力向前行,前途放光明!”还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使育德中学成为在保定乃至全国深得好评的名校。

育德中学师生认真贯彻、身体力行校训的“二不”精神,培养出大批革命者和栋梁之才,除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的刘少奇、李维汉、李富春等国家领导人之外,还有保定第一个共产党员王锡疆、保定第一任中共市委书记张廷瑞、开国将军刘秉彦、清华大学副校长刘仙洲、著名作家孙犁等,桃李满天下,育德中学也因此成为名播海内外的名校。

育德中学抗战时期流亡办学,1946年秋在保定复校,解放后学校停办,1985年恢复校名,这些都是后来的事。

(作者:郑新芳   编辑:苏若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