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12月13日,全国多个地区举行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什么是国家公祭日?为什么要对南京大屠杀进行国家公祭呢?今天小童就来和小朋友讲一讲。 国家公祭日是一个国家为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纪念活动。在人类现代历史中,发生于二十世纪中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伤亡最惨重的一次战争,全球有60多个国家先后被卷入。战争结束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设立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战争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例如,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的卫国战争纪念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原爆纪念馆等,每年都会举行国家公祭活动。 而在我国,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全票通过,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祭奠在南京大屠杀中死亡的30多万同胞。从2014年12月13日首个国家公祭日算起,今年是第八个国家公祭日。 那么南京大屠杀又是怎么回事呢?这要从中国近代史上持续时间最久、伤亡最大的抗日战争说起。1931年9月18日,日军进攻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当时的国民政府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中国东北,并在华东、华北等多地发起挑衅,制造局部战争。此后随着局势发展,日本逐渐抛弃了渐进式蚕食策略,为了实现预定的大陆政策,对中国开始全面出击,企图根本上灭亡中国。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拉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同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在顽强抵抗了3个月之后,中国军队失利,11月9日上海沦陷。日军乘胜西进,下令兵分三路,攻占南京。因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南京各城门先后被日军攻陷,守军节节抵抗,牺牲无数。12日,国民政府命令守军撤退。翌日,南京沦陷,日军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资料图 图片来源:网络 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乃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最惨烈的一幕,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屈辱的一页。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小朋友们很难想象84年前的那场人间惨剧。我们今天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这段历史? 从我们这一方面来看,现在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活动,就是希望人们能够铭记这段历史,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在今年的公祭活动上,举行了升国旗和降半旗仪式,6名社会各界代表撞响“和平大钟”。伴随着3声深沉的钟声,3000只和平鸽展翅高飞,寄托着对死难者的深沉哀思和对世界和平的坚定向往。 12月13日上午8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举行升国旗、下半旗仪式。图片来源:中新网 从日本方面来看,尽管南京大屠杀有图像、文字、口述、幸存者等多种证据证实,但是不少日本右翼人士否认日本侵华造成的战争后果,特别是把“南京大屠杀”称为“南京事件”,质疑死亡人数30万的说法,甚至狡辩称死亡人数是无法查证的,等于是变相否认“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是公然违反国际法、日内瓦公约的残暴行径,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审判,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日本方面的单纯否认并不能改变铁证如山的历史事实。有一句话叫做:对历史闭上眼睛的人看不到未来。因此,以中国国家名义进行公祭,对全世界的意义在于,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 图片来源:网络 乐山大佛告急 乐山大佛的名字,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这座地处四川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交汇处的大佛通高71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古代石刻弥勒佛坐像,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1982年,乐山大佛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名录。 然而最近,乐山大佛的保护工作开始告急。根据近日的媒体报道,乐山大佛右侧的九曲栈道外已经封闭打围,正在开展抢险加固前期的勘察研究设计工作。而从媒体拍摄的照片来看,大佛的身体、面部尤其是鼻子,斑驳、发黑的情况已经十分严重。而仅仅两年前,人们还在吐槽刚刚经过修缮的乐山大佛被修得太新,变成了“小鲜肉”。 两年前刚修缮完的乐山大佛和现在的大佛对比。 图片来源:网络 是什么原因,导致刚刚修缮两年的乐山大佛再次告急? 我们都知道,乐山大佛依山开凿,与周围的山体浑然一体。佛体主要为红砂岩,质地疏松,很容易风化。事实上,早在数十年前,就已发现佛体上有长达120米的裂隙。到了近几年,大佛胸腹部的开裂情况已经肉眼明显可见,保护项目的等级也从一般性保护加固升级为抢救性保护。 但是,由于大佛实在太大,它的保护工作相当于治理一座山,从勘查到制定修缮和保护方案都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大工程。因此前几年进行的工作也是以临时性排险加固为主。 一千多年来,乐山大佛虽经过多次培修和维护,但更多的是修修补补。虽然表面看起来比较平整,其实内部填充已经残损严重。而且,过去限于修补材料和技术手段发展不足,修缮的质量也并不理想。 就以刚才说到的面部受损情况为例,大佛的脸为什么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发黑,变成“大花脸”“黑鼻头”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生物和微生物的侵蚀。这些微生物的生命力极其顽强,清除过后,只要在潮湿、雨水等条件下,还会慢慢重新滋生,无法根除。 此外,除了胸腹处最大的裂缝,大佛胸腹、两肩、面部还有多处起鼓和小裂缝。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水。水在大佛的岩体和修复层之间流淌、存留,从而导致修复层开裂,甚至处于随时可能掉落的状态。万一掉落,无论对下面的佛体,还是对佛脚平台上的游客,都将造成严重的安全威胁。 可以说,只要水害不治理,这些问题就治标不治本。但难题在于:乐山大佛所处的三江交汇处,常年水汽弥漫,一年之中几乎有一半时间都要受雨淋。而这种常年潮湿的状态,又为植物生长提供了绝佳的环境。植物的根系、腐质体与微生物还有泥沙等混在一起,造成大佛表面的斑驳。更进一步的影响是:植物为了生长,会将根系不断往岩体里扎,慢慢缠裹在一起。如果硬拔,就很有可能导致岩石断裂破碎,从而进一步加重大佛的风化程度。岩石结构、当地气候、漫长的岁月……多重因素的叠加之下,乐山大佛的风化已经很严重了。表层风化剥离的岩石最多已达十几厘米。 种种棘手的问题,最后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根治水害,彻底修缮保护。按照目前的规划,未来几年将建成乐山大佛石质文物保护实验室,组建多学科人才组成的专家团队,力争从根本性上解决乐山大佛的治水问题。同时,过去对乐山大佛是否需要建造保护性设施的争议,也渐渐被共识所取代。只不过,这个保护性设施到底会以何种形式呈现,如何能更好地与周围环境相融,也依然是个棘手的问题。 此外,大佛侧面悬崖壁上目前唯一的参观通道——九曲栈道,也在同步进行以抢险加固为目的的评估勘察工作和重新规划旅游路线的工作。按照新的规划,今后乐山大佛的游览将分为水路和陆路,而九曲栈道将不再用于游览。 乐山大佛的现状不容乐观,但愿这一次的修缮能从根本上起到保护作用。也愿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能陪伴我们的时间久一些,再久一些。 人造肉能进入千家万户吗? 在山西五台山黛螺顶的山脚下,前段时间开了一家特别的德克士餐厅,这里的汉堡叫“猪若堡”“牛若堡”“鸡若堡”……是不是有点奇怪?原来是因为汉堡里加的不是真正的猪肉、牛肉、鸡肉,而是植物人造肉。 德克士在提倡不杀生的佛教圣地出售纯植物汉堡,合情合理。但除了在五台山,这两年大家熟悉的不少食品企业都推出了人造肉食品,比如肯德基、麦当劳、雀巢、汉堡王、星巴克等国际品牌,以及中国的“双塔”食品、“金字火腿”等老牌企业,和“百草味”等创新消费企业。 在中国很多地方,由于宗教信仰或饮食习惯,一直有吃素肉的习惯,比如素鸡、素火腿等,其实就是用豆制品模仿动物肉的口感和味道。那么近来为什么有越来越多国际食品企业也推出人造肉呢?这主要与减少动物捕杀和环境保护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有关。 早在八年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就曾发布报告称,畜牧业排放了全球14.5%的温室气体,主要来自喂养动物的流程、肥料储存等活动,其中养牛业的排放量占据畜牧业排放的65%。此外,传统畜牧业还会消耗大量的土地、粮食、水等自然资源。近几年,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积极推动治理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 在此背景下,科学家们努力研究一种替代品——不需要捕杀和人工喂养动物,就能够让人类摄取到足够的蛋白质,而且还能享受到吃肉的美味,这种替代品就是近几年兴起的人造肉。最近,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网站发表题为《下一个是什么?2022年值得关注的22项新兴技术》的文章,提到的其中一项新兴技术就是人造肉。 根据制造技术不同,目前人造肉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植物人造肉,从大豆、豌豆、小麦等农作物中提取植物蛋白,以纯植物为原料制成;第二类是细胞人造肉,从动物身体中提取细胞,然后在实验室中提供适宜的环境,培植成人造的动物肉;第三类是混合人造肉,也需要从动物身体中提取细胞,同时在培植过程中加入植物原料。 2013年,荷兰生物学家马克·波斯特在实验室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胞肉汉堡。2019年5月,美国一家以素食汉堡闻名的公司Beyond Meat在股票市场挂牌上市,成为“人造肉第一股”,上市当日股价就涨了163%,反映出股市投资者对人造肉市场前景的乐观态度。2020年,新加坡成为第一个批准实验室生产人造肉用于商业消费的国家。 然而,人造肉能否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大众一日三餐的主角,普通消费者最关注的几个问题是:好吃不好吃?营养够不够?贵不贵?制作过程会不会产生额外的风险? 从小童在五台山德克士吃到的“鸡若堡”看,在调料的配合下,还算好吃,但嚼起来的口感跟真实的鸡肉还是有点不一样,不太有嚼劲。而且目前的技术,大多数企业只能做出人造肉碎末,没法做出牛排、鸡腿这样整块的肉。有的企业寄希望于3D打印技术的成熟和引用能帮助做出整块的人造肉。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营养方面,目前尚没有全面的研究结论。有一项研究指出,人造肉的蛋白质含量与真的动物肉接近,脂肪含量更高,但不含胆固醇。安全性方面,目前人造肉所受到的质疑,主要是在制作过程中是否过多使用添加剂和调料。此外,细胞人造肉由于涉及从动物体内提取充满蛋白质的胎牛血清,还面临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方面的挑战。 对于人造肉生产商而言,最主要的阻力是人造肉的成本居高不下。2013年,荷兰生物学家马克·波斯特在实验室做出的世界上第一个细胞肉汉堡,成本高达32.5万美元。目前生产一磅鸡肉的成本仍然高达几万美元。考虑到技术创新,不少科学家和食品公司认为未来人造肉的成本有望大幅降低。星巴克在国内提出的“别样牛肉经典千层面”,最初价格为69元/份,后来降到了49元。 但不可否认,人造肉无论在中国还是全球市场,都还处于发展初期,未来还需要继续研究改进,在保证食品安全和营养的前提下改善口感。而各国的食品管理部门,也需要逐步研究相关的人造肉生产标准,让人造肉的生产和销售有章可循。 小童新闻写作课堂 第40期 事件性消息之动态消息(一) 上周,我们一起学习了事件性消息、非事件性消息、描写性消息和分析性消息的区别。由于消息这种体裁是由报道事件起家的,所以写好事件性消息始终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而“动态消息”是报道“事件”的主要方式。一般谈论消息主要也指的是动态消息,它有几个主要特点,第一就是动态消息大多一事一报,一篇消息只写一件事;第二,为了增强新闻的可信度,让价值观不同的广大受众都能接受,动态消息更强调报告事实,不加带有主观色彩的评论;第三就是动态消息作为新闻报道的先头部队,它更加注重时效。 那么要写好动态消息,除了要写好导语、运用好新闻背景、安排好新闻主体的内容和结构之外,还要特别注意去捕捉动态新闻的报道题材。因为动态新闻的一事一报就要求记者要有一双慧眼,能够去发现具有传播价值的新的事实、信息。其中,单一新闻事实比较容易把握,比如“敦煌艺术大展”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开幕、北京获体育彩票500万元巨奖的神秘人物终于露面并取走奖金、云蒙山山火被扑灭等等。但要从庞杂的事物中发现报道题材就相对比较困难了,例如要从各种会议、新闻发布会中截取有价值的部分,就需要记者具有很强的新闻敏感度。 1998年6月30日,新华社关于美国总统克林顿承诺“三不原则”的报道就比较成功。当时,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在上海图书馆与市民座谈,讲到了台湾问题上美国的“三不政策”,也就是“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亲口谈到“三不政策”。新华社记者立即意识到这一谈话的重大意义,立即将这段话抽取出来,以375个字的篇幅单独发稿。 克林顿公开重申对台“三不”承诺 新华社上海6 月3 0 日电(记者邹春义、周解蓉) 正在这里访问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今天公开重申,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 克林顿总统是今天上午在参加与上海市民的座谈时公开重申这一承诺的。 克林顿说,他在北京时有机会向江泽民主席重申了美方在台湾问题上向中方作出的承诺。他说,美方的政策是一贯的。 克林顿说,他与江主席就美中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问题广泛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增进了相互了解。他说,人们都知道,一个更加繁荣、开放和强大的新中国正在世界上崛起。他本人在这次访问中与中国各界人士的广泛接触,有利于美中两国人民增进友谊与合作。虽然美中两国在一些问题上还存在分歧,但双方应该通过对话与合作来消除分歧,进一步扩大共识。 所以可以看出,写作动态新闻,基础性的工作在于抓动态,在于发现值得一事一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信息。 参考文献 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七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 费伟伟.人民日报记者说: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 欢迎您在文末留言或在“文话童心”群内说您的看法和孩子的反馈,也欢迎多给我们提改进意见。愿我们一起努力,在这个纷扰的世界里,让孩子不急不缓地健康成长。 扫码加客服 | 欢迎一起聊育儿 ● 微信号 : wenhua_mengmeng ● 新浪微博/抖音:@文话童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