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之气

 鹤纭 2021-12-20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一、人体之气的来源

    一是先天精气,来自于父母,定位在肾;二是后天水谷之气,是消化吸收的物质精髓,定位在脾胃;三是自然界的清气,由呼吸而入体,定位在肺。也就是说,人体之气的生成与肾、脾胃、肺这些脏器是分不开的。

二、人体之气与脏腑功能

1、肾为生气之根

      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是肾精的主体成分,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是人体之气的根本,因而肾藏精的生理功能对于气的生成至关重要。肾封藏肾精,不使其无故流失,精保存体内,则可化为气,精充则气足。如若肾失封藏,精耗则气衰。

2、脾胃为生气之源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脾气升转,将水谷之精上输心肺,化为血与津液。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血与津液,皆可化气,统称为水谷之气,布散全身脏腑经脉,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所以称脾胃为生气之源。

3、肺为生气之主

    肺主气,主司宗气的生成,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肺主呼吸之气,通过吸清呼浊的呼吸功能,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吸入人体内,同时不断地呼出浊气,保证了体内之气的生成及代谢。另一方面,肺将吸入的清气与脾气上输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二者结合起来,生成宗气。

三、人体之气的分类

     人体之气循行于全身,无处不到。根据其主要组成部分,分布的部位和功能特点不同,分为如下几种:

1、元气(真气)

      元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①生成与分布:元气是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而成,通过三焦运行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无处不在。

②主要功能: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元气充沛,生命活动就旺盛,元气虚弱,机体就容易产生各种疾病。

2、宗气:

      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中气在胸中聚积之处,称为“气海”,又名“膻中”。宗气生成之处,又是宗气分为营气、卫气输布至全身的出发点。所以宗气是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

①生成与分布:

     宗气是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化生而成的。因此,肺的呼吸功能与脾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盛衰。

    宗气聚积在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分布在心与脉、肺和呼吸道。

②主要功能:

     一是走息道以司呼吸,温养肺和呼吸道,以维持其呼吸和发声的功能。故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与宗气有关,所以一般声音洪亮的人,都被称为宗气足。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故肢体的温度和活动能力,听力、视力,心脏的搏动节律是否正常均与宗气有关。

3、营气:

     营气是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之气,因富有营养在脉中运行不息,故称为营气。

     营气与血有密切关系,故又称营血,营气与卫气相对为阴,故又称“营阴”。

①生成与分布:

     营气主要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最富有营养的精华部分化生而成的。充盈在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循脉上下,营运全身。

      “营气”的运行从中焦上注手太阴肺经,然后通过全身的经脉不停地运转,营养人体上下、内外各个部分。正常情况下“营气”每昼夜沿十四经循行五十周,所以从生理角度而言,营气就是指血液的作用。

②主要功能:

     一是化生成血液,二是营养全身,为脏腑经络等全身器官生理功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营气与津液调和,共注于脉中,化成血液,并保持血液量的恒定。营气循血脉流注于全身,到达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使之均得到营气的滋养,以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

4、卫气:

    卫气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上焦,行于脉外,不受静脉的约束,气行迅速而滑利。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阳,故又称“卫阳”。

①生成和分布:卫气主要是有水谷精气所化生,卫气与营气相偕而行,卫气经肺的宣发,行于经脉之外,皮肤、肌肉之间,内而胸腹脏腑,布散于全身。

②主要功能:一是防御作用,护卫肌表,抵抗外来的邪气,使之不能侵入人体;二是温煦作用,保持人体体温恒定,是气温煦作用的具体表现;三是调节肌腠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人体体温的恒定和内环境的平衡。当卫气不足时,人的肌表的防御作用减弱,机体就容易受外邪侵袭,出现自汗等病症。

5、中气:

      指中焦脾胃运转机能的原动力(脾胃之气)。泛指中焦脾胃之气和脾胃等脏腑对饮食的消化运输、升清降浊等生理功能。中气不足可见面色萎黄、食欲不振、气短乏力、大便溏稀等。

     脾气主升,脾虚下陷可致脱肛、子宫脱垂等病症,治宜补中益气,即补脾和升提下陷的脾气。

6、脏腑之气

     一身之气分布到某一脏腑,就会成为这一脏腑之气。脏腑之气含有阴气与阳气两个部分。脏腑之阴气是脏腑之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脏腑之阳气,是脏腑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在正常情况下,脏腑之阴气与脏腑之阳气维持着协调平衡关系,因而脏腑之气冲和畅达,运行有序,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7、一身之气分布到某一经络,就会成为这一经络之气。经络之气运行于人体的经络系统中,感应、负载、传导各种刺激、信息,中医的很多治疗、保健都是通过经络之气来完成的。

 四、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1、气的运动

①气机的概念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人体之气是不断运动着的活力很强的极细微物质,它流行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筋骨皮毛,发挥其生理功能,推动和激发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②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气的运动形式,因气的种类与功能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所谓升,是指气自下而上的运行;降,是指气自上而下的运行;出,是指气由内向外的运行;入,是指气自外向内的运行。

     例如呼吸,呼出浊气是出,吸入清气是入。而呼气是由肺向上经喉、鼻而排出体外,既是出,又是升;吸气是气流向下经鼻、喉而内入肺脏,既是入,也是降。

     人体之气运动的升与降、出与入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广泛存在于机体内部。虽然从某个脏腑的局部生理特点来看,有所侧重,如肝、脾主升,肺、胃主降等等,但是从整个机体的生理活动来看,升与降,出与入之间必须协调平衡。只有这样,才有人体之气的正常运动,各脏腑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

     一方面,气必须有通畅无阻的运动;另一方面,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必须平衡协调。具备这两点,气的运动才是正常的,这种正常状态称之为“气机调畅”。

③气运动的意义

     气机的升降出入,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如先天之气、水谷之气和吸入的清气,都必须经过升降出入才能布散全身,发挥其生理功能。而精、血、津液也必须通过气的运动才能在体内不断地运行流动,以濡养全身。

     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必须依靠气的运动才得以完成,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也必须通过气的运动才得以实现。同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和适应,也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例如人之吸入清气、呼出浊气;摄入食物和水液,排出粪便及尿液、汗液等等都是气运动的体现。

④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首先体现了脏腑生理活动的特性,再者表现了脏腑之气运动的不同趋势。

    以五脏而分述之,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转输的枢纽。

     以六腑而总论之,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其在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过程中,也有着吸取水谷精微和津液参与全身代谢的作用,总体是降,降中寓升。

      以脏腑之间关系而言,如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以及心肾相交等等,都说明了脏与脏、脏与腑之间处于升降的统一体中。而以某一脏腑而言,其本身也是升与降的统一体,如肺之宣发肃降、小肠的分清别浊等等。总之,脏腑的气机升降运动,在生理状态下,体现了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特点和对立统一协调平衡的规律。

2、气化

①气化的含义

     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

     如体内精微物质的化生及输布,精微物质之间、精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以及废物的排泄等等都属气化。

    在中医学中,气化实际上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②气化的形式

    实际上,气化就是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等等,就是气化过程的简要概括。因此,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是气化的基本形式。

        如精的生成,包括先天之精的充盛和后天水谷之精的化生;精化为气,包括先天之精化生元气和后天之精化生谷气,以及谷气分化为营卫二气;精化为髓,髓充骨而消耗或汇脑而化神;精与血同源互化;津液与血同源互化;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津液的化生与其化汗化尿;气的生成与代谢,包括化为能量、热量以及生血、化精、化神,并分化为脏腑之气和经气;如此等等,皆属气化的具体体现。气化过程的激发和维系,离不开脏腑的功能。气化过程的有序进行,是脏腑生理活动相互协调的结果。

③气机和气化的关系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生命活动是在气的不断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以及气的阴阳双方之间相互作用,是气化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气是运行不息的,气化过程也自然是始终存在的。从另一方面说,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各种运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程中而得以体现出来的。

     气的运动及其所维持的气化过程永恒存在,分之为二,合之为一,不可间断,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维系了体内新陈代谢的协调稳定和生命过程的有序发展,气的运动及其气化过程的停止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结。

五、人体之气的生理功能

1、推动作用     

      血是人的体液,由真气变化而成,循行于血脉而至全身,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与气是两种物质,血有形而气无形,血只有在气的推动作用下才能起作用。如“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    

      气的另一个推动作用,是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均依赖肾气的推动。气的活动能力很强,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一系列生理活动,都是气推动和激发的结果,由此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所以人体整个新陈代谢过程,就是气的运动变化过程。

2、温煦作用    

      气属阳、主动、主温煦;血属阴、主静、主濡润,气和血在属性及生理功能上存在的这种差异,说明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所以人体体温的维持,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能量,都是气的温煦作用。    

    气的这种温煦作用来自于自身的不断运动,以及对脏腑经络功能的激发,动则阳生,阳者温热之性也。如果气的这种温煦作用失常,或温煦不足,表现为脏腑功能减弱之畏寒肢冷、便溏溲清等虚寒证,即古人“气不足便是寒”之谓。反之温煦作用过盛,又会表现为脏腑功能亢进而产生多种火热之证,亦即古人“气有余便是火”之谓。

     气的另一个温运作用是温煦精、血、津液,能使精、血、津液正常循行和输布,即所谓“得温而行,得寒而凝”。若阳气不足,产热过少,则可见体温低下,脏腑生理活动减弱,精、血、津液运行迟缓或代谢障碍等虚寒性病变。

3、防御作用

     气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素问.评热病论》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机体气的防御作用减弱时,外邪就得以入侵而发病,所以气虚患者易患感冒等。  

    气的防御作用体现在护卫肌表,抵御外邪。皮肤是人体的藩篱,具有屏障作用。肺合皮毛,肺宣发卫气于皮毛,卫气行于脉外,达于肌肤,而发挥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

    气的另一个防御作用,是人体自我修复功能。疾病之后,邪气已微,正气来复,重新恢复机体阴阳平衡,则病愈而康复。气的防御功能正常,邪气不易侵入;或虽有邪气侵入,也不易发病;或即使发病,也易于治愈。反之,气的防御功能减弱,机体抗病能力下降,外邪易于侵入机体而患病或患病后难以治愈。

4、固摄作用    

    《素问·生气通天论》载:“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气为阳,精、血、津液为阴,阳气具有对阴气的固密和调控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具体表现为:①气能摄血,约束血液,使之循行于脉中,而不致于逸出脉外,否则可导致各种出血;

②气能摄津,约束汗液、尿液、唾液、胃肠液等,调控其分泌量或排泄量,否则可导致自汗、多尿、小便失禁、流涎、泛吐清水、泄泻滑脱等;

③固摄精液,使之不因妄动而频繁遗泄。如气不固精,则可导致遗精、滑精、早泄等。

④固摄脏腑经络之气,使之不过于耗失,以维持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活动。气的固摄作用实际上是通过脏腑经络的作用而实现的。

    临床上所采用的补气摄血、益气敛汗、补肾缩尿、补肾固精、补脾止泻等治法,皆是以气有固摄作用为理论依据的实践运用。

        气的固摄作用还体现在能保持内脏恒定的位置。若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就会发生“气机下陷”的病变,而出现如胃、肾下垂,子宫、肛门脱出等脏器位置下移,眼袋、乳房、睾丸下垂等脏器位置出现变异的病证。

5、气化作用:

     气化,是指因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变化。也是指通过气的运动产生的各种生理效应。如将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然后再化生为气、血、津液等。津液经过代谢,化生为汗液和尿液。饮食经过消化吸收后,其残渣转化为糟粕等,都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

    气的气化作用,是生命活动的根本。整个生命活动,都是气的气化作用,没有气的气化也就没有了生命。如气化作用减弱就会影响到气、血、津液的代谢,食物的消化吸收、汗液、尿液和粪便等的排泄,人的代谢功能就会变得不正常。

6、营养作用

    气的营养作用,指气为机体脏腑功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人以水谷为本,水谷精微为化生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血是维持全身脏腑经络机能的基本物质。因此说,水谷精气为全身提供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②气通过卫气以温养肌肉、筋骨、皮肤、腠理。通过营气化生血液,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气通过经络之气,起到输送营养,濡养脏腑经络的作用。

六、人体之气失调的表现

      当气的运动出现异常变化,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时,概称为“气机失调”。

    由于气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气机失调也有多种表现。

1、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时,称作“气机不畅”;

2、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时,称作“气滞”;

3、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时,称作“气逆”;

4、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时,称作“气陷”;

5、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时,称作“气脱”;

6、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时,称作“气闭”;

7、 当气的生理功能失常时,还会引起气虚。

七、中医的养气方法:

少说话养真气;

吞津液养脏气;

调节饮食养胃气;

调整心情养肝气;

控制色欲养精气。

      中医认为,常用的补气药物可选人参、黄芪、西洋参、太子参、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炙甘草、灵芝、五味子、大枣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