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绍福前辈点滴 2021年1月25日整理 CQ38 MSG 军史旁编之六 互联网上能够查到罗绍福前辈的简历:1914年出生,湖北省麻城人,1930年2月参加麻城起义,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参加长征,爬雪山过草地,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罗绍福前辈在红军时期职务不高:排长。抗日战争时期,他在115师也是从排长起步。从籍贯上看,他应该是隶属于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的战士为什么抗战时期在115师任职呢?应该是129师才对呀。我猜是与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交流部队有关。 抗战时期,罗绍福前辈在115师的职务比较多,从排长、副连长、连长一直到旅的通信科长。解放战争时期,网上简历介绍他的第一个职务,是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第七师的营长。这个介绍不是很全面。我要讲的是解放战争初期,罗绍福前辈在牡丹江战斗生活的故事,这故事发生在1946年。 第一次看到罗绍福前辈的名字,是因为看了一篇剿匪回忆录:《三进东宁》。东宁在1946年这个时侯,还是县治,它是现在的绥芬河市的一部分。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时任二团团长的王敬之,他写道,二团之所以能够在冰天雪地寒冬腊月随时出动剿匪,是因为副团长罗绍福和参谋长连城两个人,率领全团一半干部和一部分战士,下大力生产经营,并且当年就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从而保障了全团的战斗和生活需要。 东北素来有“猫冬'一说,牡丹江这个地方在1946年这个时候,最冷可达零下三、四十度。不错,当时我军曾经有缺乏御寒装备,夜间穿插战而胜之的战例。但这战例时间较短,如果真是一昼夜以上的野外行军战斗,没有齐全的御寒装备是打不了仗的。 副团长罗绍福和参谋长连城两个人在二团的贡献,就在于通过生产经营,为部队准备好了充足的战斗经费。按照王敬之团长的说法,在入冬之前,全团官兵配齐了包括皮帽子、皮大衣、棉皮鞋在内的冬装。 就生产经营而言,二团比其他部队都要强上一些。印象中十四团的团长姓董,他在《人民的十四团》这篇剿匪回忆录中,提到了当年部队里的顺口溜:“穷一团,富二团,不穷不富十四团。' 有个情况是我们这些晚辈应该了解的:就待遇而言,当时的野战部队和地方部队有着明显的区别。上级领导机关只负责野战部队的生活保障,至于地方部队,那是一分钱不给的。理由非常充分:没钱。应该说地方部队的生产经营,自筹经费,是当时剿匪、土地改革和根据地建设等诸项工作的前提条件,副团长罗绍福和参谋长连城居功至伟。 罗绍福前辈是什么时候到的牡丹江,已经无从考察。只知道他可能是1946年1月到的牡丹江,因为他在牡丹江的第一个职务是东京城四团参谋长。为什么要在四团这个番号前面加上“东京城“这个地名呢?因为当时很可能是有两个'四团'的番号。 第一个四团应该是在东京城南边的鹿道及其以南地区,团长的名字叫做马喜山。面对轻飘飘的一张少将旅长的委任状,马喜山叛变投敌。很大的可能性是第一个四团叛变之后,我军指挥员又在东京城怱忙成立了第二个四团。 当时的牡丹江昰收编的部队最多,叛变的部队也最多,12个团一万八千多人,大部叛变。罗绍福前辈所在的这个团,大部分干部在国民党“委任状'的攻势面前,经不住诱惑,纷纷叛变投敌。 四团团政委牺牲,四团二营教导员牺牲,四团副团长王敬之差点牺牲,罗绍福前辈的难处在于明明知道部下叛变的可能性很大,可是在部下还没有叛变的情况下,自己不能采取任何措施,险象环生。 团长姓陈,本地人,不愿意与马喜山为伍,拒绝了少将旅长的委任状。但是全团回家的回家,叛变的叛变,一千八百多人,到最后只剩下了三百多人。陈团长只好回家。 牡丹江敌我力量对比的根本改变,发生在1946年2月上旬。在这个时间段,我军的田松支队三千余人,陆续抵达牡丹江宁安县的海林镇。这田松支队是关内我军抵达北满地区的第一支部队,这意味着副团长王敬之前辈和参谋长罗绍福前辈他们终于脱离了险境。 王敬之前辈被任命为二团团长,罗绍福前辈先是到一团任副团长,后来又到二团任副团长。所以,二团有四位团的领导:团长王敬之,政委王希克,副团长罗绍福,副政委曲波。 不知道罗绍福前辈是什么时候调走的,不过从团长王敬之前辈的《三进东宁》来推测,他大约是深秋或者是初冬离开了二团,因为按照王敬之前辈的说法,配齐全团冬装这个功劳有罗绍福前辈的份儿。几乎与他同时调走的,还有团政委王希克。 二团不是一个三三制的团队,只有一营和三营,没有第二营,全团只有六个步兵连和一个独立机炮连。领导们可能认为留下团长王敬之和副政委曲波,一军一政足以领导全团。 罗绍福前辈以二团副团长的身份,调到三纵七师任营长,可能与他的任职经历有关。在抗战时期任连长以后的职务,均不在一线,比如团通信队长、旅通信参谋等等。很可能是三纵领导认为他没有指挥营级部队的经历,也可能是没有团级位置空缺。 牡丹江在1946年4月设省:绥宁省。绥宁省军区司令员李荆璞,后来调任合江省军区副司令员,我以为他犯了错误。海军的杨健前辈对我说;“他没犯错误,人情债难还。要还人情债,就要犯政治错误,只好调走。' 战友杨晶曾对我说过,红军长征的时候,他父亲是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一师一团的机枪连长,长征前一次战斗之后撤下来的时候,全连只剩下7个人。领导要他父亲当步兵连长,他父亲不干,就是要求打机枪。领导急了,说打机枪你只能当机枪班长!当班长就当班长,只要打机枪! 有跑题之嫌,后两个自然段的意思是说,像罗绍福前辈这样降级使用的情况,在战争年代比较多,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因为犯了错误。“能上能下',“能上'容易,“能下'可就难了,是非常考验一个干部的思想水平的。 |
|
来自: Loading69 > 《共军官兵/家属/军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