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一统(二)13:黄人、黄帝与夏、商、周、秦关系的综述

 澴川黄饮冰 2021-12-20

黄帝一统——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  第二篇  黄帝

十三  黄人、黄帝与夏周、秦关系的综述

 文|黄饮冰

核心提示

一、黄人与玄鸟及殷商

(一)黄人从两湖经贾湖到东北,与东北玄鸟氏结成黄玄联合体

玄鸟是燧人氏后裔

黄玄联合体的分裂

玄鸟重归黄帝系统,被归宗于少典氏族,少典即殷商所崇拜的帝夋

(五)黄人的兴衰

在夏代,玄鸟演变成殷商,黄人演变成黄夷降格为殷商的附庸

二、黄人与夏人及夏后氏

古夏人与夏后氏

夏后氏是古夏人的一支,在黄帝统一时代纳入黄帝系统,成为昌意的子氏族

1、古华夏崛起于庙底沟文化,是女娲氏族与神农氏族合作的结果

2、夏后氏

3、夏后氏归宗入黄帝系统昌意体系

、黄帝天鼋氏是姬周的祖先

四、嬴秦是黄帝的后裔

五、黄帝是宗祖,万族归宗于黄帝,基因学说不懂也解决不了以“黄帝为祖”的人类学问题

附录1《诗.商颂.玄鸟》:

附录2《诗·商颂·长发》

附录3《山海经.海内经》:

附录4关于祭祀的记载

附录5关于四夷的记载

附录6黄人、黄帝及其与夏商种族关系的演变

主题词  黄帝  宗祖  

一、黄人与玄鸟及殷商

中国西部地理地势图

(一)黄人从两湖经贾湖到东北,与东北玄鸟氏结成黄玄联合体

东北的黄人来自哪里呢?来自贾湖。而贾湖人来自云梦泽北部的江汉流域(现存的洞庭湖是古云梦泽的南部)。贾湖与彭头山是同一文化的两个分支。这三者的联系,就是龟文化。贾湖龟来自洞庭湖。红山龟演变自贾湖,神化于天鼋。

距今9000年前两湖地区一支黄人迁到贾湖。

距今8000年左右,贾湖黄人迁移到东北,兴隆洼文化就是其早期遗迹。

贾湖黄人在东北与玄鸟氏建立婚姻(黄玄联合体)关系,形成东北黄人。

东北的黄人是黄崇拜,崇拜黄蛇和黄鸟,与玄鸟氏对称,就是黄鸟氏。对应的玄,是赤黑色。赤和黑,又是由玄分化出来的。东北有赤(赤峰)的地名,当是由此而来。也可能玄鸟氏的首领称玄帝或赤帝。

黄氏作为黄人或黄帝的后裔,分支繁杂,黄氏之间很难联谱。黄氏之间开亲也很多,但并不是说黄帝后代近亲结婚多。追根溯源,在东北黄水期间,黄人本身就是十二姓联合体。黄人又与玄鸟氏结成婚姻联邦形成玄黄联合体。在起源阶段,就是族群认同的标志,是种族概念,而非单一姓氏的概念。古黄人崇黄佩玉,以黄蛇黄鸟为图腾、种植粟黍。

玄鸟是燧人氏后裔

相对于黄人来讲,玄鸟氏才是东北土著。那么玄鸟氏来自哪里?这就一路要追溯到燧人氏。

我把末次冰期(距今7万年到1.8万年)生活于中国北部的族群统一命名为华尼安人,他们崇拜华(火)、尼(生殖崇拜和先祖崇拜)、自称为安。简称就是安人。泛日耳曼人与泛印欧人都与古安人有关。古安人的核心族群就是燧人氏,神而帝者是燧皇。

在距今70000年前,燧人氏族群生活于青藏高原东缘与川滇西缘,主要就是横断山脉河川地带。他们是泛滇黔地区生活的华尼人族群中“以猴为祖”的族群。

距今7000060000年间,燧人族群北迁到青海东部和甘肃南部生活,成为末次冰期生活于中国北部的主要族群——华尼安。

因为古安人适应于低温生活。所以在距今18000年到13000年(新仙女木事件前),在升温的驱使下,大部分古安人向北迁徙而去了,这个包括北亚和欧洲及北美。但是为了奉守遂皇神袛的祭祀,燧人氏留在了中国北部。在大洪水期间(距今8000年到7000年)燧人氏逐渐丧失了主神地位。

西北的炎帝姜族群和东北的玄鸟氏就是燧人氏的后裔。其实古老的族群都有这种同族分两部分进行东西分布的习俗。这可能就是后来的昭穆制的原型。

乌斯藏也是燧人氏后裔。在末次冰期内,有几个间冰期,古人曾深入青藏高原,如距今6万年到距今3.8万年、距今1.8万年到1.28万年、距今1.15万年后。乌斯藏主要是1.15万年后深入西藏的燧人氏族群的后裔。

黄玄联合体的分裂

玄黄联合体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因为小冰期南下。我一直宣称,黄人是农耕族群,不是什么游牧民族,黄帝也不是游牧族群的首领。因为黄人是农耕族群,小冰期对农业不利,黄人在东北不能继续农耕,所以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间陆续南下。红山文化从距今5500年就有了衰败的迹象,预示的就是黄人陆续离开东北。

黄人南下,先居河北,在考古上的遗迹就是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在河北有交融。黄人南下就在河北遇到了来自仰韶文化的阻力。仰韶文化是多支的。发展到河北与南下的黄人(考古上的红山文化)相遇的这一支可能来自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为了保证黄人种族延绵,黄人在河北分出一支走了西线,越过太行山向秦晋迁徙,这一支黄人起到了铺路的作用,为后来西少昊金天氏统治西部打下了基础。但这个时候黄人处于母系姓族时代,男系黄帝还没有出现。

距今4800年又出了一件大事,就是一颗彗星在豫北、晋中南到冀中南一线与地球相撞,留下了白洋淀这个巨大的水坑。这次撞击再一次引起剧烈的降温和短暂的瓢泼水灾(水彗星嘛)。关键是把处于晋中晋南和冀中冀南的仰韶文化族群毁灭了!黄人当然也受影响。在考古上东北的后期文化就萧条了,河南的刚兴起的庙底沟二期文化也消失了。

但这也给黄人继续南下创造了机遇。黄人乘机进入山东。

进入山东黄人的日子也不好过,此时山东大氏族是凤姓少昊氏;太昊氏族的势力已经衰微,降格为少昊氏族的附庸。黄人作为南下而来的黄玄联合体的主体氏族,自然也不被少昊氏所容。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南下的黄人还处于母系姓族时代,凤少昊氏已经进入男系氏族时代。黄人的女人做了风姓少昊氏族的妻子,黄人的男人却找不到妻子。这是一边倒的婚姻关系。凤姓少昊这样搞,当然是不接纳黄人的,要削弱和瓦解黄人,以确保凤少昊氏族的统治地位稳固。

但是玄鸟氏却被少昊氏接纳,黄人的玄黄联合体就破裂了。

玄鸟重归黄帝系统,被归宗于少典氏族,少典即殷商所崇拜的帝夋

凤姓少昊以凤鸟为宗主图腾,组建的是二十四鸟图腾联合体,就是鸟图腾王国。在凤少昊二十四个鸟氏族中,有玄鸟无黄鸟,这就是黄人被排挤而玄鸟氏被接纳的有力证据。

黄人要发展,只有脱离山东凤姓少昊的统治区域。所以黄人西迁到豫东与鲁西之间,通过认伏羲为祖的方式与女娲氏(有蟜氏)建立婚姻关系,由此女娲氏成为黄人的母族,女娲氏同时也是神农氏的母族,这样黄人被中原及江汉的统治氏族神农氏所接纳,成为了神农氏国联邦的一员。这个期间黄人完成了母系向父系的转换,大约在距今4700年,第一代男系黄帝天鼋氏出世。然后黄帝天鼋氏率领鼋甲战士东征,两昊势力得到了最大的削弱。玄鸟氏重归黄帝系统。

(五)黄人的兴衰

距今56005300年的小冰期对原居西北的炎帝姜种族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开始东迁。距今4800年的时候,炎帝姜种族已经向东迁徙到了中原北边,在秦晋和河北广有分布。这个炎帝姜种族才是半游牧半农耕族群,原本生活于青海东北、甘肃西部的祁连山和河西走廊。当然,在我的叙述中,炎帝与神农是两个体系。这个时候在神农内部也分化出了蚩尤族群,距今4600年的时候蚩尤也迁徙到豫北豫东鲁西地区(考古上距今4600年河南龙山文化在豫东、冀南和晋南恢复,我认为是蚩尤北进的结果),处于与炎帝姜族相持的局面。蚩尤和炎帝都不服从神农的统治,这就又为黄帝勤王神农创造了历史机遇,黄帝的用兵显得正当。

大约在距今4600年后,在古冀州(就是现在的山西和河北加内蒙古南部一些地区),蚩尤、炎帝、黄帝的部族错综在一起。他们之间的混战的结果,是炎黄组成联邦,蚩尤被杀而其部族北去南逃。其他的族群自觉站队到黄帝阵营。神农交出天下共主的位子,自觉退居二线,居于江汉。这个取代神农的,是出自黄人少典氏的轩辕,时间大约是距今4500年。

登天子位后,轩辕黄帝设立东西两监监于万国。黄帝命玄嚣为东少昊(东监),统治东方。命昌意为西少昊(西监),统治西方。黄帝自己在中部。

轩辕黄帝100年的时候河北发地震,恰好轩辕黄帝也在河北,处于地震区域,黄帝在地震中驾崩。接替黄帝轩辕氏的是黄帝少昊氏(青阳玄嚣)。

炎帝共工氏崛起,黄帝少昊氏衰微。共工击溃西少昊,西少昊流亡到湖北。共工击败东少昊,东少昊残余退回东北。东部的黄人几乎消耗殆尽,但黄人的统治地位没变,主体人民变成了夷人。颛顼利用夷人的力量,兴起于北方,然后入中原打败共工氏,夺回天下共主的地位。

经过这次灾难,中原和东部的黄人成为少数,但是依然处于领导地位。西部的黄人没有多大损失,但是领导地位丧失了!他们融入了西部的古夏人。所以在中原和东部黄帝的后裔,是少昊系和颛顼系。颛顼是昌意的代表。西部的黄人尽管是黄帝血统,但成为了古夏人。颛顼作为天下共主,统治着东部的古夷人和西部的古夏人,维持着古华夏联盟。古华夏的统一,一直稳定到尧舜禹时期。

到夏朝,夏后启夺取政权,之后就不崇拜黄而崇拜青。黄帝王朝结束。

在夏代,玄鸟演变成殷商,黄人演变成黄夷降格为殷商的附庸

在夏代,东部的玄鸟氏演变成殷商(玄鸟生商),成为了东方的主体氏族。东部的黄人重新组织起来,成为黄夷。黄夷成为殷商的附庸。所以从大禹之后,上古中国东西一体的局面彻底瓦解,夏启的统治不包含东方诸族,反过来东方诸族颠覆国夏后氏政权长达40年(夷弈代夏或少康失国)。所以夏商之间实际上没有统属关系,对于殷商来说,商汤灭夏,不过是灭了一个西边的大国而已。但是夏政权始终把自己看作是天子,视作黄帝王朝的继承者,所以夏政权对东部用兵经常发生。

《竹书纪年》记载:()后相(夏朝第五代国王)三年,征风夷、黄夷。这个黄夷,就是东部黄人组建的黄国,处于东方殷商灭夏后,黄人才在潢川立国。黄夷到黄国经历大约1500年被楚灭。黄国后裔以黄为氏。

所以黄本身是族群血缘认同的符号,不是单一血缘姓氏。黄氏内部是通婚的。

黄帝母系仅在东北,或许在河北生活期间还是母系。但南下在山东以后,就成父系了!黄人因黄帝而发达,也因黄帝而衰败,丧失了中原主族的地位,最终降格为殷商的附庸,黄人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也就由“黄帝”降格为“黄尹”了。所以在商朝,他们不祭祀“黄帝”,而祭祀“夋”。

二、黄人与夏人及夏后氏

距今5000年时期诸族分布示意图

古夏人与夏后氏

夏朝是夏后氏建立的但是千万不要认为来自夏后氏夏朝

谈夏,要知道夏族徽是什么,还要知道古夏人与夏朝的关系。我认为最早的夏偶像是大地湾女神,最早的夏族徽是人面鱼纹图先有古夏人,后才有夏朝。

其实司马迁说夏朝的国号是夏后而不是的最早符号是人面鱼纹图人面鱼纹图是图文

古夏人是古安人遗留中国支与北迁的华尼人风族群在青海东部、甘肃南部、陕西西南部混居过程中形成的新的北方族群。大洪水前(距今8000年前),古夏人族群已经形成三大族群,即处于北部秦晋高原的大夏(尼夏)、处于西部青甘川的西夏(戎夏)、处于中东部的东夏(华夏)。这个期间北部的原居民古安人,逐渐被挤压到了边缘的西北和东北,西北的是姜族群,东北的是玄鸟族群。我说过秦晋高原原本就是大夏,就是这里的原居民就是大夏族群。

如何理解夏后呢?夏图腾实际是夏后就是夏司夏司就是司夏司夏就是专司夏之祭祀。学界已经把司母戊鼎更正成后母戊鼎,这实际上是多此一举,因为“后”就是“司”,本是同一个字的不同镜像,后来演变成两个字。至于为什么叫夏后而不是后夏,这与古人喜欢说倒装句有关。

如此夏后氏就是专门负责夏图腾祭祀的氏族了!这句话就说清楚了夏后氏的起源。在鲧和禹的时候,这个职责已经没有了!但是夏后氏的起源是很尊贵的了!

夏后氏是古夏人的一支,在黄帝统一时代纳入黄帝系统,成为昌意的子氏族

1、古华夏崛起于庙底沟文化,是女娲氏族与神农氏族合作的结果

以前我对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庙底沟二期文化都有定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是大洪水结束(距今6000年)后豫东鲁西的女娲(伏羲)种族西迁所创立。这时从南而来的神农种族也在豫西,女娲(伏羲)种族与神农种族组成以女娲伏羲种族为主体的联合体,即妻族是女娲族,夫族是神农族,女娲族把夫婿之族统一称作“伏羲”,所以作为女娲夫婿的神农就号称“神农伏羲氏”。在河南考古发现的连体陶罐,就是对女娲(伏羲)种族与神农种族组成联合体的纪念物。

这个出现于距今6000年前(公元前4000年)的女娲伏羲(以神农氏为伏羲)集团,以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为文化特色,其文化影响力北到晋中冀中、南到江汉湘北、西到陕甘、东到豫东鲁西,是史前中国的第一个具有广域性质的王朝,我把她称作“古夏王朝”。

古夏王朝的前期帝君是女娲(距今6000年前到距今5000年),后期帝君是神农(距今5000到距今4500年)距今4500年(公元前2500年)神农天子让位于轩辕黄帝,古夏王朝结束,神农降格为黄帝客卿。

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的小冰期中,女娲(伏羲)神农联合体也是主体南迁的,路线是从豫西豫南鄂北及鄂东北江汉平原东北随孝地区

在这个南下的期间,作为女娲夫婿之族的神农氏族恢复了神农氏的称号统领天下,另保留伏羲氏以奉守伏羲的祭祀,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农氏取代了伏羲成为首领。神农氏与女娲氏的婚姻关系可能也破裂了,女娲氏并没有彻底南迁入江汉,依旧留在河南,演变成了有蟜氏;不愿接受男权的女娲氏部分,继续西迁,马家窑文化的兴起当与此有关。

孝感有一条河流叫澴水,澴就是还的转换也是神农第一次南返的遗迹。第一次南归,神农氏在澴川建立都城——寰城(叶家庙古城)。

“还”的繁体字

澴、还、寰,字根是“瞏”,与神农氏在河南与湖北之间往返迁徙有关更与神农氏原本就是南部族群的底子有关。神农氏在澴川建立古城,并把古城命名为瞏城,把河流命名为澴河,就是告诉当地居民,自己虽然从北方迁来,但不过是返回(还乡)而已,大家不要有隔阂。

距今4900年强劲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出现,这是神农氏北返北中原恢复古夏王朝中原疆土的结果。

距今4800年因彗星事件庙底沟二期文化消失,神农氏又一次南归江汉这一次神农在豫南沿汉江南下到天门石家河,驱逐了这里的西王母族群,建立了石家河古城(神农城),这座神农城,名称可能叫做“夏城”

2、夏后氏

夏后氏是什么种族呢?《列子.黄帝篇》说:【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这句话说的就是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的图腾是蛇身人面,牛首虎鼻,这个种族属性,就是经过继续复合后的古夏人图腾,其中人面就是对古夏人原始图腾人面鱼纹图的继承。所以,夏后氏族源是古夏人,族系是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

这个说法,与史记不同。史记说:黄帝(妻雷祖)……昌意……颛顼…………禹。属黄帝血统。

其实这说的是两个东西,一个是族源,一个是血统归宗。从古籍记载看,禹出自西羌,生于岷江上游的汶川石纽。所以大禹是黄帝血统的古夏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到夏启,黄帝王朝就结束了。黄帝王朝从黄帝到舜帝保持黄崇拜,夏朝却是青崇拜。

3、夏后氏归宗入黄帝系统昌意体系

夏后氏本是古夏人的一个氏族,可能在昌意统治西方古夏人的时候对这个古老氏族进行了血统转换,这个氏族以昌意为祖。所以《山海经.海内经》直接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这里的“白马是”,我以为是“白马氏”。

在黄帝一统华夏的时候,除了铁血征伐消灭了一些彻底不服从的氏族国家之外,天下的征伐止步于“认祖归宗”,天下万族都归宗于黄帝,以黄帝为宗主,时间延长宗主就演变成了宗祖。这其中也包括黄人各氏族祖也归宗到黄帝一人。

在黄帝以前,上古华夏地域性的宗主有天子神农、太昊少昊、夋、虞与鸠、王母、炎与黄等。

、黄帝天鼋氏是姬周的祖先

在黄人从东北南下后,黄帝逐渐统一了上古中国东部,把东部诸胡、诸尸(夷)纳入自己的统治,《盐铁轮》就说黄帝杀两昊、蚩尤为帝。两昊就是诸胡的代表。在蚩尤与炎帝发生矛盾的时候,黄帝借机把炎帝族群纳入自己的统治,并以炎黄联军为基础,战胜蚩尤。蚩尤是神农在中原的势力代表,蚩尤被打败,神农的天子地位就不保了,诸侯咸归黄帝,黄帝取代神农的天子地位,成为新的天下共主。华夏就由神农华夏进入到黄帝华夏时期。这一段历史,我在《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有专门的论述。

黄人南下和黄人奠基中原的历程中,黄帝历经三个氏族,天鼋氏族、有熊氏族和轩辕氏族。在古籍中,轩辕和有熊混在一起,天鼋隐约可见。有熊立国于新郑,轩辕立国于涿鹿,天鼋崛起于山东,立国于曲阜。天鼋是黄人南下中的第一个担任男黄帝职位的氏族。天鼋氏之鼋甲战士所向披靡,奠定了黄帝一统上古华夏的伟大事业。

天鼋氏是姬周的祖族。姬周是很有文化优越感和宗族意识的,他们说自己是“天鼋的后裔”当然是可信的 周代《献侯鼎》等铭文后多见“天鼋”二字,证明姬周与天鼋的关系。《国语.周语下》也记载周朝人说“我姬氏出自天鼋”。我的解释就是天鼋氏是引领黄人南下的第一位男黄帝,这个第一位男黄帝就出自黄人之天鼋氏,以后黄帝之位才流转到黄人之有熊氏、黄人之轩辕氏。我们一般所说的黄帝,都是把天鼋氏、有熊氏和轩辕氏混为一谈的轩辕黄帝。

姬周在取代殷商的时候,就说过很霸气的话。在《尚书.周书.召诰》中姬周就霸气地宣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是说上帝改派他的大儿子姬周接大殷国的统治。对于殷商来讲,甚至是夏后来讲,姬周才是皇天上帝的大儿子。为什么呢?因为姬周是天鼋黄帝的后裔,天鼋黄帝是引领黄人南下建立基业的第一位黄帝。所以,周人是天鼋黄帝的后裔,不是有熊黄帝的后裔,也不是轩辕黄帝的后裔。当时估计殷商听到了姬周的昭告,也是十分服气的。

四、嬴秦是黄帝的后裔

在《史记》的《五帝本纪》和《秦本纪》记载都涉及“少典”,提及时期相差几代,《史记》《五帝本纪》的少典是指有熊氏的父亲,轩辕氏也混为少典之子,我这里认为有熊和轩辕均为少典之子,少典是不同时代的少典国君。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平水土。的少典,是指少典氏族,可能是少典的直系后代承袭少典的称号一直延续下来的氏族。

根据历史记载,我认为秦是少典氏族的后裔,也是颛顼氏的后裔,综合起来秦是黄帝的后裔;秦国所处的西陲之地,戎夏氐羌混杂,但从源头上上溯,秦居之帝是西周的老家,再往上溯秦居之地是西少昊昌意的统辖区,西少昊的统治辖区是黄帝封赐,还是追溯到了黄帝黄。氐羌往上追溯就是古姜,古姜之帝是炎帝。所以居西陲之地的秦国,以尊炎黄为国策。

五、黄帝是宗祖,万族归宗于黄帝,基因学说不懂也解决不了以“黄帝为祖”的人类学问题

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的这个小冰期,作为农业族群的黄人族群在东北是站不住的。我在《黄人南下》一文也说过,黄人南下先入河北,在河北大约好几百年的时间。大约距今5300年,河北的黄人分出一支西去。距今4800年黄人继续南下,这一支出男系黄帝。西去的那一支情况不明。距今53005200年,黄人西迁的一支也的确到了陕西,或许融入到了马家窑文化中。但与父系黄帝无关,他们是母系黄人,后来如何不知道。距今4500年,黄人昌意支也去了西部。但是从司马迁的《史记》记述的五帝族系,却与西部黄人无缘。一个颛顼来自西部的昌意系,却是东部的玄嚣扶养大的。颛顼血统代替了昌意血统。黄帝王朝的帝位,实际上就是在玄嚣系和颛顼系(昌意)之间流转。

历史的现实就是,西部的黄人拥有强大的黄人血统,但是他们演化成了古夏人的一部分,不属于黄帝系统。而东部黄帝血统衰微,但是很多姓氏都会追溯到黄帝。这就是文化认同,而不是基因认同。

我对学界拼命搞出基因黄帝是担忧的。

总而言之,站在当今大中华的高度看,民族团结、诸族共和需要更加包容的民族学理论基石。草原是另一个华夏的观点具有足够的容纳性,是中华民族理论的基石而黄帝就端坐在这块基石上

其实,在中国几千年历史里,汉人是有足够的实力和智力处理草原和中原之关系的,因为汉人从来就是秉持铁血和怀柔共塑的“天下胸怀”。有些人受西方理论影响,就是不愿意把草原族群归于华夏体系,要搞什么阿尔泰、通古斯,内亚等再次隔离两个华夏。难道草原是另一个华夏的观点还不具备容纳性吗?中国北方的民族融合,历史记载得明明白白,但基因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因为他们实际是同种族,就是华夏种。区别就是生活和生产方式,往往是落败者逃到草原,胜利者继续中原生活,或者草原强盛起来又回中原,迫使新的失败者避让进入草原。如此而已。

追溯世界各地的少数民族和当地土著,都会追源到东亚,即华夏中原|草原。基因研究成果早就表明:匈奴是妥妥的黄种人,突厥原始种是妥妥的黄种人,难道还不够吗? 

明朝就是如此处理草原的。在元体系退回草原的一段时间,明朝就称草原族群为北元,北元的称呼一使用到北元被瓦剌、鞑靼取代。

蒙古有庖牺的记忆,传说庖牺一支北迁大漠,北部族群几乎都与庖牺有关。庖牺就是某一代伏羲的称号。蒙古包氏(孛儿只斤氏)就称自己是庖牺之后裔。

满族也是退回东北,可惜是日本人扶持,抗战结束后满族建立的那个傀儡国被视作汉奸国取缔。所以做汉奸只有诛灭。满人是吃了自己的亏,所以一直暗中搞鬼,携洋造势,这种新汉奸行为,也是注定失败的。

以上这些在以前的文章都有论述。今天与宗亲黄石交流时综合在一起成文。我关注古黄人开始自上世纪90年代清谱。黄氏的源头在燕山黄水(西拉木伦河),黄鸟氏。

黄饮冰2018年元月25日随笔。2018123日星期一修改。2021718日星期日增补和修改。

附录1《诗.商颂.玄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

龙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四海来假,来假祁祁。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附录2《诗·商颂·长发》

浚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率履不越,遂视既发。相士烈烈。海外有截。

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跻。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

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何天之休。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

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厖。何天之龙,敷奏其勇。不震不动,不戁不竦,百禄是总。

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苞有三蘖,莫遂莫达。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昔在中叶,有震且业。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

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意思是说先公相土名扬海外,他想要捉拿的罪犯,哪怕逃到海外,如朝鲜那些地方,也会像军阵上空的飞鸟被排箭阻击那样被阻断逃路,最终被捉拿归案

截:根据隶定字形解释。形声。字从"土戈"(zāi),从隹,"土戈"亦声。"土戈""在原野上已排列停当的军阵"""即鸟儿。"土戈"""联合起来表示"军队严阵以待,连一只鸟儿都休想从面前飞掉溜走弓箭兵可以发射排箭进行空中阻击)。

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意思是说的确是亏了那个啊衡,真心实意地辅佐了商王。谁是“啊衡”?伊尹为啊衡,甲骨文记载的“小臣尹”。伊尹就是黄尹,黄人的首领号称黄帝,黄帝轩辕氏、黄帝颛顼氏、黄帝高辛氏喾、黄帝陶唐氏尧、黄帝有虞氏舜、黄帝夏后氏禹,但在夏代、殷商时期“黄帝”降格为“黄尹”。黄尹辅佐商王,建立殷商,君临天下。

《史记.殷本纪》记载的伊尹桀败於有娀之虚,桀奔於鸣条,夏师败绩。汤遂伐三嵕,俘厥宝玉,义伯、仲伯作典宝。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伊尹报。於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

黄氏族谱中“伊尹名啊衡”的记载,有黄尹辅助殷商的记载。殷商期间如果殷商以黄帝为祖,殷商的确会有心理障碍。只有黄人及其后裔才会铭记黄帝。嬴姓秦国铭记黄帝,就是因为嬴姓为黄人后裔。

继承殷商的姬周,同样会承袭殷商前例。根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公元前442“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嬴秦在战国时期就高举黄帝旗帜,统一华夏之后自然会承袭黄帝,奉黄帝为天下宗祖。

附录3《山海经.海内经》: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狄。 

这就是我反对说黄帝是“狄”的原因,因为说黄帝是北狄颠倒了辈分,把爷爷定位为孙子,这是没有宗法制度的胡狄的思维,非华夏子孙的意识。原本的真相是北狄源于黄帝,不是黄帝是北狄。黄帝时代没有北狄。

附录4关于祭祀的记载

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国语》:“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根据以上记载,从祭祀模式看,《祭法》用的是”“”模式,《国语》使用的是“”“”模式。模式实际一样,记述表达不同而已。

根据以上记载,从具体内容看,《祭法》与《国语》记载一致的是有虞氏、夏后氏禘黄帝”,黄帝处于宗祖地位。殷人和周人不“禘黄帝”,即是在商周时期黄帝的宗祖地位动摇。

《祭法》记载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应当符合有虞氏的祭祀模式,因为有虞氏帝舜是继位于帝尧陶唐氏的,黄帝、颛顼、喾、尧都在有虞氏的祭祀之列。《国语》记载“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则有不妥,因为有虞氏帝舜不能自己祭祀自己,也就是说在有虞氏的祭祀单中,不应该有“舜”。

造成这个混乱的原因,就是“喾”“舜”与“夋”在古字上的相似性。“喾”“舜”是在解析上古记载的时候对“夋”产生了迷糊。这可以从殷商甲骨文中的祖神“夋”来佐证。

殷商甲骨文中的“夋”是谁呢?就是《山海经》中记载的“俊”。“夋”是“俊”的本字或字根,“夋”就是“俊”。

《祭法》和《国语》在转录上古祭祀单的时候,把“夋”字解析错了。“喾”“舜”应该是“夋”。正因为这个原因,转录者根据已知的上古帝系,用“喾”或“舜”替代了“夋”,并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排了祭祀格式。

“夋”原本是与太昊少昊地位一样高大上的上古东方族群的最高帝君,具有“神而帝”的身份。因为黄人南下到上古中国东部,经过历代黄帝的接力征伐,把东部帝君摧毁,并把东部各帝君的遗民纳入自己的麾下,把东部帝君的称号收归自己,以继续统治东部原帝君的遗民。少典承袭了“夋”的称号,自此少典即帝夋;有熊氏承袭了“鸿”的称号,所以有熊也有帝鸿的说法;青阳氏和金天氏承袭了少昊的称号,所以就有东西两少昊经常纠缠不清的迷糊存在。到战国时代,诸子研究上古史,经常把并不相干的称号归之于一人,把五彩缤纷的上古帝君简单化,如把炎帝与神农合一为炎帝神农氏。汉朝追宗到太昊和伏羲,干脆把两者合一成太昊伏羲氏。

我一路追踪“夋”的历史,搞清了少典与帝夋的交集原点。从少典起,“夋”作为一个称号一直承袭到高辛氏喾。高辛氏以末代帝夋的身份继承黄帝位,号称黄帝喾。把“夋”解析成“喾”,也有这个原因。把“夋”解释成“舜”,完全就是识字错误,因为到帝舜时期,东部族群的种族属性已经消失了,帝夋这个称号就失去了作用了。在夏朝和商朝,统一的黄帝华夏集团东西分裂,就逐渐地产生了“东夷”的标识。到西周,形成西戎、北狄、东夷、南蛮的族群划分理论。

现在一些专家也把殷商归于东夷,实际上殷商建立商朝后,对东夷的征伐从没有停息过。在周武王携西部联军进攻殷商的时候,殷商的主力部队依然在征伐东夷的前线上。这样的局面,可以说明周国的确是殷商的臣属,而且是负责西部防务的支柱。所以周国不是外国,而是殷商本国。

附录5关于四夷的记载

尚书·大禹谟》:无怠无荒,四夷来王;《孟子梁惠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礼记·王制》: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春秋》在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冬,狄伐邢。这是《春秋》中第一次出现狄的记载。

根据《旧唐书》,至唐代,东夷有高丽、百济、新罗、倭国等 西戎有吐蕃、泥婆罗、党项羌、高昌、吐谷浑、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天竺、罽宾、康国、波斯、拂菻、大食等南蛮有林邑、真腊、陀洹 诃陵、东女国、南诏、骠国等 北狄有突厥、回纥、铁勒、契丹、奚、室韦、靺鞨、渤海国等。

附录6黄人、黄帝及其与夏商种族关系的演变

黄饮冰20211214日星期二补录。本文是根据黄饮冰著《黄人、黄帝及其与夏商种族关系的演变》一文重新编辑和补充而成。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曾用网名楚天孤客,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以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史为己任,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研究成果有《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赫赫宗祖——神话传说、典籍记载和考古对应新解》、《天地开设——华夏本土起源概论》、《黄帝一统——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追踪夏后朝》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