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做事没目的、不动脑、更不会动脑,是中企管理的致命缺陷

 文明世界拼图 2021-12-20

导读:各种流程、规定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与终极目的相符吗?中企领导者普遍回答不出,最多是空泛、似是而非、禁不住推敲的抽象概念。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领导者不仅懒得动脑,还普遍存在思维缺陷,并由此导致管理的混乱。

目录:

1、做事不动脑、没目的,是中企管理的普遍常态

2、肯动脑不见得就会动脑:中企流程管控中常见的思维缺陷

3、颠覆认知的亲身经历:看看学霸怎么做

4、从亲身经历谈理工科的思维缺陷

5、解决之道:丰田人人必会的PDCA

Slogan:组织管理不是思想体系,而是专业的科学技术,定律和效应如同数理化的公式般清晰。

1、做事不动脑、没目的,是中企管理的普遍常态

1.1、典型表现:非生产现场为什么强制员工穿工作服?

虽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但很多人只看到了“规矩”这个手段,忽略了“成方圆”这个目的,并把“规矩”当成了目的。有意无意间忽略了:如果没有成方圆这个目的,规矩毫无存在的意义。这样的案例在中企很多,典型代表就是:在非生产现场强制员工穿工作服。

为了安全、质量、身份识别等目的,在生产现场穿工作服是非常必要的。但很多中企要求在非生产现场,包括禁止外人入内的办公区域,哪怕坐在座位上也必须穿工作服。这又是为什么呢?大多压根没想过,接下来躬身入局分析一下。

1.2、不明缘由,但觉得天经地义

真的天经地义吗?不妨对比下。首先,欧美企业普遍没有这类要求。有人说那是因为他们充分尊重个体,而中企是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说白了就是无需尊重个体。但无需尊重就要刻意践踏吗?

而同样是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且以严谨、规矩多著称的日企,也普遍没有这类要求。反而大多与欧美企业一样,会根据生产现场安全等级的不同,制订相应的穿戴要求,目的明确,且执行严格。

反倒是那些对穿工作服充满执念的中企,往往是无论安全等级如何,只要随便穿件工作服就可以,说白了就是完全不知道为什么穿,只是为了穿而穿。有没有细思极恐呢?

1.3、为了展现厂容厂貌?极致的官僚形式主义

有人会说有目的:是为了展现厂容厂貌。这个说法更可悲!首先,形式大于内容是典型的官僚形式主义,管理中要明确抵制。而如此空有形式、全无内容、还花钱费力的极致官僚形式主义,居然能成为目的?

退一步讲,即便为了形式好看,总要有点美感吧?我走访过近千家企业,发现中企的工作服跟管理一样也有鲜明的共性:颜色多是理工直男最爱的深蓝;后背喜欢大大的印字;为了降本采用劣质到可能有味道、会掉色的面料;毫无设计感的呆板款式等等。

真心感叹丑出天际都能保持风格一致,果然审美是硬伤。如此的效果展示给谁看呢?会有任何正面的积极作用吗?难道就是为了让员工腻味,让外人嘲笑吗?

1.4、上不得台面的目的:驯化下属的服从性

因为不懂人性和组织管理,所以中企领导者普遍对下属的服从性有着无尽地追求。而强制穿工作服这类手段,因带有明显的整治意味,是领导者心目中驯化下属服从性的理想工具。只不过如此龌龊的目的,反而进一步激发员工的抵触情绪,让本就紧张的劳资关系雪上加霜。

同时也暴露出这些领导者思维的矛盾性:一方面想方设法花钱激励,希望员工有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时又费尽心机花钱恶心,破坏员工的工作状态。到底想要什么?其实自己也没想清楚,所以手段自相矛盾,这才是悲哀之处。

2、肯动脑不见得就会动脑:中企流程管控中常见的思维缺陷

当然,也有很多中企领导者想作为,肯积极动脑思考。但是,肯动脑不等于会动脑,比如中企的流程管控中,领导者经常有些莫名的执念:

2.1、罔顾现实,理想化的完美设定

在制订流程的时候,往往不愿躬身入局,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规范操作。而是喜欢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凭空设定理想、完美的业务情境,对错误和问题往往不考虑任何可能性。

如此严重脱离实际的流程,致使业务操作大多要进行扭曲、调整才能与之相符。而且十分脆弱,往往一点小问题、小错误就会导致错乱,需要耗费相当的精力,刻意迎合才能解决。

这样的流程完全不是以解决问题、服务业务为目的,而是让业务反过来为流程服务,使自身成为最大的问题。所以,很多中企走流程如同闯关,严重降低了效率,拖累了经营。

2.2、热衷流程“固化”

对于流程的更改变化,中企领导者普遍有着莫名的抵触,总想着如何尽快“固化”,最好做进IT系统里,想改都改不了,甚至把固化与否作为考核指标。可目的是什么呢?毕竟现实的变化是必然且永恒的。

固化必然导致僵化,这是中企的通病。哪怕流程已严重脱离实际,甚至十分荒谬,想要更改都要费心、费力、更费时。尤其在一些大型中企,几个月能完成就算快的。所以很多人压根就懒得更改,反正改不改都是累赘,都要想办法对付。

2.3、执念来源于思维缺陷

很多领导者知道中企的流程管控状态不对,但想不到根源在于自身的思维缺陷。因为如何系统、有效地思考,需要科学的方法指导、约束。仅凭个人的直觉和经验随性为之,只能任由人性的弱点泛滥,往往只是为了心理感受舒服一点,便削足适履、本末倒置,形成思维缺陷。

首当其冲的,就是之前章节多次提到的目标置换效应:忘记最终目的,把手段当目的。流程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有个规矩让大家遵守吗?终极目的又是什么呢?深想过吗?

而中企、尤其是制造业,普遍还有个共性,就是绝大多数领导都是理工科背景,也就是常说的理工直男。这有什么问题吗?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吗?还真不是。

3、颠覆认知的亲身经历:看看学霸怎么做

3.1、为什么会颠覆:出身不同,文盲VS学霸

当年从中企进入与丰田的合资企业工作后,几乎所有原以为天经地义的认知都被彻底颠覆。初期虽然极度不适,却又不得不佩服,因为中企面临的各种管理困扰,在员工同为中国人的合资企业里,几乎都得到了完美解决。

后来才研究明白,丰田之所以能成为管理界的学霸,不过是采用科学的方法认真分析问题,并合理应用正确的公式和定理、得出完美的答案,仅此而已,没有任何秘而不宣的东西。

而中企连学渣都算不上,因为学渣是没学好,而中企压根没学过。自以为的天经地义,大多是没有任何依据、禁不住推敲的执念和臆想。所以,学霸颠覆文盲,再正常不过了。

3.2、最头疼的问题:为什么?

初进合资企业时,中方领导最头疼的问题,就是日方无处不在的:为什么?理由?因为中方压根没想、或没深想过。后来好不容易拼凑些理由,却又被问:与终极目的相符吗?崩溃的同时不得不承认:问的对、有道理。

而且,日方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是躬身入局(现地现物),绝不拍脑袋想当然,并不断反省、总结、完善。所以,事无巨细,都有明确的目的、原则,绝不会随性为之。

3.3、东方文化特有的形式主义:礼,但也仅止于礼

表面看,日企等级森严,下属对上级唯唯诺诺,貌似“唯上是从”,令很多中企领导者心驰神往。其实不然,这些表象只是体现东方文化特有的“礼”、并有标准“定式”的形式而已。工作中完全不是这样,不仅很难让中企领导者心驰神往,反而大多会出离愤怒。

因为工作中,下属非但没有任何“唯上”的意味,反而充满了中企领导者难以接受的“犯上”:为什么、理由这样的问题一点不少,而且经常直接纠正领导的错误。领导不恼吗?当然不,因为这就是上级领导要求的,反而无脑的“唯上”会被批的很惨,毫无发展前途。

3.4、充分尊重、而不是整治员工

因为对人性的认知十分透彻,深知如何最大限度激发员工的创造性、自觉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与员工相关的管理方法不仅没有任何整治的意味,反而充满了体贴与尊重,让员工最大程度安心工作,不为闲杂事项分心。

最终,员工往往十分单纯,完全没有中企的世故与圆滑,更没有你死我活的人事斗争。尽管他们自己不这么认为,但如果让他们给中企员工讲讲“复杂”的“人事关系”就会发现,那场景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向成年人炫耀,他们的算术有多厉害一样。

3.5、流程完全贴合业务,是服务、促进而不是累赘

制订流程的出发点截然不同,没有任何的理想化设定,而是躬身入局了解客观现实,明确存在哪些问题,想要如何解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完全围绕实际业务展开。更不存在流程规定大过天,如果与实际冲突,必定更改流程规定。

而流程的制订与更改也极其简捷,相关部门的领导聚在一起,根据现实情况商讨如何制作、修改表单,充分保证合理性、指导性、约束性,实现效率最高。最多几个小时就能完成,并即时生效。

这个过程中,中方经常是:怎么可以容忍犯错、允许存在问题?而日方很淡然:所有企业的所有工作,都必然存在大量问题,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现实;而犯错是必然的,不容忍怎么发现和改正?

同时,中方还觉得这么制订流程不够正式,不开几轮会、不弄几道审批、不盖“受控”章存入档案室,如此简捷就制订完了,是不是有些太随意?而日方的答复是:为什么?理由?

4、从亲身经历谈理工科的思维缺陷

4.1、制造业内大量的文科生

自从与丰田接触开始,就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在丰田,只有专业的技术性岗位要求理工科背景,如研发、工艺、质量等,其他岗位几乎清一色的文科生,管理层更是文科生为主。后来留意发现,其他外企也不同程度存在这种倾向。

比如丰田的采购员几乎清一色的文科生,很多人压根不知道自己负责的产品装在车上何处,更不要说技术、性能了。有一个在丰田本部负责变速箱多年,号称“门清”的资深采购员,居然不知道AT变速箱的TCU有自学习功能,认为“丰田的变速箱不会那么高级”。

而中方领导则普遍想当然地认为,不懂产品技术怎么能管好产品呢?所以一度非常担心:那么多文科生会不会影响工作?而日方对此的回复是:为什么?因为躬身入局就会发现,那些产品技术对采购员的工作没有任何意义,反而是文科生更符合采购的专业技能要求。

4.2、理工科的思维缺陷

此后我就开始留意文理科的思维差异,并和很多外企人员进行过探讨,发现中企的很多管理特点与领导者的理工科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A、理工科倾向于具象、固定、直接、明确的完美逻辑关系,反之则无所适从

回顾一下理工科专业的试题,无论多难,都是根据已知求未知。且无论已知条件还是定理、公式,都清晰、固定、具象,并有标准答案,对错分明,容不得瑕疵。整个解题过程的逻辑关系直接、明确,堪称完美。

而一点都不完美的现实管理问题,就让理工背景的中企领导者们无所适从了。不但抽象,而且完全不固定,加上不懂人性和组织管理,完全找不到逻辑关系。于是就会下意识地设定理想、完美的情境,追求固化,同时难以接受问题和容忍错误,最终严重脱离现实。

B、文科生研究的就是抽象、动态、模糊、甚至不确定的逻辑关系,与组织管理高度契合

反观文科生的专业试题,无论历史还是人文,研究的就是不完美的现实世界。而且多要根据表象分析背后的逻辑,不仅已知条件模糊,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证伪的方式也十分抽象。

而这些恰恰是管理问题的典型特征,所以文科生在管理中更容易直面问题,探寻其隐含的逻辑,并试着给出多种利弊不同的解决方案。而无论哪种方案都注定不完美,更改、完善是必然。这些文科生的习以为常,却是理科生挥之不去的噩梦。

了解了这些特性再去看中企的管理就会发现,普遍带有典型的理工直男的特征,就连工作服的颜色都出奇地一致:理工直男最爱的深蓝。那由此形成的思维缺陷如何避免呢?很简单。

5、解决之道:丰田人人必会的PDCA

无需复杂说明,只需看看前四个步骤就明白其中的奥秘了:

1、明确问题:通过反复问为什么,来防止做事没目的,或把手段当目的。因为只有对最终目标有影响的问题才算问题,否则就是庸人自扰。就像非生产区域穿不穿工作服,会影响企业的任何经营、管理的最终目的吗?当然不会,强制穿才会。

2、分解问题:目的是防止思维上推导致的具体问题抽象化,避免用“文化”、“员工素质”等抽象原因逃避问题。而是引导思维下切,抽象问题具象化,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的道理完全一致。

3、设定目标:目的是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做到抓大放小。同时还提醒容错,因为改进不等于绝对消除,达到目标就是成功。

4、把握真因:“不能把原因归结于人或部门”,通过这个原则实现对事不对人,用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员工的自我管理,如此才能摆脱人才依赖,实现根治。

方法是不是非常简单?所以,破山中贼易,真正难破的,是心中的“贼”。

附:丰田PDCA的八个步骤:

P(明确问题、分解问题、设定目标、把握真因、制定对策)

D(贯彻实施对策)、C(评价结果和过程)、A(巩固成果)

撰稿:张宇华

校审:徐千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