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濒危长江鲟现身赤水河,一网42条!局部已绝迹,禁渔后能恢复吗?

 零壹贰012 2021-12-20

长江全面禁渔一年来,渔业资源的衰退趋势终于按下了暂停键,禁渔效果开始显现。

通过密集的资源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的长江不仅鱼的数量变多了,而且种类家底也正在逐渐变厚:从“神秘物种”鳤鱼多次现身到刀鱼密度增加一倍,再到湖北宜昌江段出现绵延数百米的鱼群——不得不说,长江的鱼群正在逐渐恢复!

文章图片1

长江中曾生活着三大旗舰物种,分别是白鲟、中华鲟以及长江鲟,如今白鲟已经灭绝,中华鲟和长江鲟极度濒危,生存状态不容乐观。需要说明的是,旗舰物种也称为伞护种,顾名思义,它的存在相当于为其他物种提供了保护伞。如果连伞护种都陷入了绝境,表明生态已经显著恶化,暗示着其他鱼类也难以在这种环境下生存。

文章图片2

因此可以说,长江鲟的生存状态是长江生命力的重要表现和评价指标。但是很可惜,在长江干流已经很难再见到长江鲟的身影,葛洲坝以下江段几乎已经绝迹,最后一次发现是在1994年,此后18年的调查探测均一无所获。

长江鲟的学名为达氏鲟,终生生活在淡水中,定居性强,但在繁殖期间有短距离洄游习性。在历史上,长江鲟的种群资源非常丰富,数量很多,分布范围涵盖长江中上游,从湖北沙市到金沙江干流江段都寻常可见。

文章图片3

上世纪70年代,合江曾是长江鲟的主产区,产量为全国之最。据资料记载,在合江渔民所捕捞的渔获物中,长江鲟的产量曾占到4%~10%,但80~90年代数量便急剧减少。1988年,长江西陵峡出口处的葛洲坝建成,在库前形成了110多公里的回水区,拦河库容15.8亿m³,显著改变了长江中下游的水文环境。继葛洲坝之后,上游的宜昌江段又修建了三峡大坝,库区面积多达1084平方公里,总库容393亿m³。

文章图片4

葛洲坝与三峡大坝是影响长江鲟繁殖的两大阻碍,渔民接二连三的误捕使其生存雪上加霜。1998年,长江鲟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与中华鲟并列;到2000年的时候,三峡大坝以上江段的长江鲟已不多见,坝下河段更是销声匿迹,至今未见报道。

2002~2006年,我国渔业调查团队曾在四川宜宾寻找过长江鲟,结果只在2002年5月7日于镇江段收集到了一条被渔民误捕的幼鱼,体长43公分。近年来,新发现的地点向上游支流转移,大多都在赤水河流域(尤其是在合江江段),当地的长江鲟一度“扎堆出现”。

文章图片5

2015年,有渔民在赤水河四川合江段捕到了一条“罕见的怪鱼”,从外形上看非常像中华鲟,便马上将消息报告给了赤水市渔政站。后来经专家鉴定,这条鱼其实是长江鲟的幼体,体长为55.4公分,体重577.8g。

文章图片6

图文无关,仅供参考

在2020年10月份,赤水河合江段再度传来了好消息:有渔民一网打捞上来42条长江鲟,资源密度创下历史纪录!捕捞这批长江鲟的是一位特殊渔民,该渔民在赤水河禁渔后充当着护渔调查员的角色,在每年5月、10月协助中科院进行为期20天的鱼类采样监测,据此了解水生生物的资源恢复情况。

经检测,这42条长江鲟各项体征正常,活力好,最终被悉数放回了赤水河。顺便说一句,这种资源调查不会对鱼类产生伤害,和酷鱼滥捕式的生产性捕捞有本质上的不同,大家应区分看待。

文章图片7

生产性捕捞

据调查员反映,这次从赤水河捕捞上来的长江鲟,每条重量在100~200克之间,数量明显见长。而在去年,当地仅采捕到三五条鲟鱼,今年的情况明显好转。

那么,在长江下游绝迹的长江鲟,为何突然在赤水河“扎堆出现”呢?

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赤水河的生态环境确实很好,食物资源丰富,二是得益于近年来的增殖放流。

文章图片8

赤水河是我国出了名的生态河,干流全长436.5km,先后流经云贵川三省。历史上,红军曾四渡赤水河,一次次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可以说赤水河见证了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因此也被誉为英雄河。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的一级支流,其特殊性在于至今都没有修建一条拦河大坝,数百公里的河道畅通无阻,河流生态至今保持着原始面貌。得益于优良的环境,长江上游很多珍稀、濒危的鱼类在此栖息、产卵,堪称长江上游的“资源宝库”。

文章图片9

据调查,赤水河中栖息着109种鱼类,其中有26种是特有物种,目前的数量还在增多。这里的鱼类品种多样且终年不受打扰,和人们积极的努力有很大关系。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相关部门打算在赤水河建一座水电站,在当时,水电站被认为是投入小、来钱快的一块儿“肥肉”。听到这一消息后,我国著名鱼类学家曹文宣院士敏锐地意识到:如果在赤水河建坝,很有可能给“鱼库资源”造成严重危害,长江干流也可能受到影响,于是多次谏言不要修坝,最终该工程并未实施。

文章图片10

现在看来,院士的考量可谓是高瞻远瞩。同样明智的,还有率先实施的十年禁渔制度。早在2017年1月1日,赤水河就已经全面进入十年禁渔期,比长江的十年禁渔提前了四年。赤水河拥有整个长江约1/3的鱼类资源,同时还是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率先实施禁渔不仅顺应形势,而且恰到好处,为今后创造“物种天堂”提供了契机。

再回到长江鲟,赤水河能成为长江鲟的聚集地还有一个客观原因——长期的增殖放流。近年来,我国在长江干流组织放流了一大批长江鲟的鱼苗,由于长江干流水流速度较快,不适合幼鱼生存,因此鱼群便转移到了流速更慢、生态条件更好的赤水河中。

文章图片11

赤水河全面禁渔将近4年整,饵料资源丰富,小鱼小虾为长江鲟幼鱼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而在赤水河的其他监测点,科研人员也陆续发现了长江鲟的身影。只要能保护好赤水河,不再乱建水电大坝,长江鲟的资源恢复相信也只是时间问题,说不定上百斤的大鱼也能再现!

总之,保护长江鲟的关键或许就在赤水河,十年禁渔就是救命稻草;而保护了赤水河,就等于保护了长江的储备资源库。正如曹文宣院士所言:让赤水河成为一条保持自然状态的河流,对子孙后代来说也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