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终为汉臣、曹丕刚继位魏王就废汉自立,各是如何考虑的呢?

 梦想童年594 2021-12-20
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父子,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却终生甘为“汉臣”,一个刚刚承袭魏王之位便迫不及待地篡位自立了。为什么曹丕不能像曹操那样继续“挟天子以令诸侯”、做一个“无冕帝王”呢?虽然没有皇帝的名分,可曹操权力和皇帝实际上已经没有太大区别的,曹丕又为何非要一个皇帝的名分呢?

曹操为何不称帝
曹操为何不称帝?早年间是因为不能。天下纷争、军阀割据,曹操手里虽然握着汉献帝刘协,却还没有成为最强的一家,起码袁绍、袁术兄弟就够曹操喝一壶的!这个时候,谁先称帝谁便成了众矢之的,这也是为何袁术会那么早败亡的原因所在。所以,曹操宁愿“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不愿要皇帝的名分,因为没有意义,要了只能是适得其反。

在大败袁绍、一统北方半壁江山之后,天下三分的格局基本成型。事实证明,短期内三家中谁也灭不掉其他两家,这一点曹操心知肚明。从后来曹丕称帝没有造成天下格局的变化来看,晚年的曹操称帝还是可行的。那么,曹操为何终生甘为“汉臣”、始终没有“更上一层楼”呢?个人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没有必要
如果是早年间曹操还有称帝的需要,到晚年时,他已经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了。曹操完全架空了汉献帝,除了一个皇帝的名分,他俨然就是皇帝一般的存在了。这个时候,皇帝的名分对于曹操而言,真的只是一个虚名而已,没有太多现实意义。曹氏代刘已成定局,这个皇帝的名分将来自己的儿孙自然会给自己追尊,曹操又何必为了一个虚名,去背负“篡位逆臣”的恶名呢?

内部意见分歧
晚年的曹操虽然彻底架空了汉献帝,但内部对汉王朝的态度还是存在分歧的,尤其是世家出身的一些文臣,他们虽然不介意谁来掌握国家的实权,但却不愿意背负一个“附逆篡位”的恶名、遗臭青史。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便是荀彧,荀彧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倡导者之一,说他是汉王朝的忠臣,鬼才信!可曹操想要进位魏公、加九锡时,荀彧却提出了激烈的反对!为何?封公、加九锡,那是当年王莽玩剩下的,象征意义太过明显。很显然,荀彧不在乎汉献帝是否被架空,但他在乎自己的名声,他不想在青史之中留下一个“附逆篡位”的恶名。

荀彧还只是一个代表,实际上彼时朝堂之上和荀彧有同样想法的文臣并不在少数,曹操不得不顾及这些人的感受。这些人并不反对曹操、更不是什么“心向汉室”,他们要的只是一个青史之中的好名声而已,曹操又有什么必要为了一个皇帝的名分去人为地制造内部矛盾呢?得不偿失呀!与其如此,曹操倒不如成全众人,同时也成全了自己,至少曹操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篡位逆臣”,不是吗?

给儿子留一个收买人心的机会
曹操称帝,无非自己和手下的人全部“官升一级”,这对于曹操来说其实意义不大,他根本无须借此收买人心,甚至还可能会起到反作用。但曹丕不同,他一直在和胞弟曹植争储,对朝中的中立的、甚至倒向曹植大臣并没有什么恩惠可言,一旦接班了,如何让这些人为己所用?他们中不少已经“位极人臣”了。称帝无疑是最好的办法,曹丕可以借助改朝换代、对朝臣普施恩惠、大加封赏并以此收买人心。说白了,不是曹操不想称帝,而是想把这个“送人情”的机会留给儿子。

忠臣情节
忠臣情节?这也太扯了吧?曹操会有忠臣情节?不管您认与不认,曹操早年间的确发出过愿为忠臣的感慨。后来虽然架空了汉献帝,但表面上他对汉献帝还是尽了“人臣之礼”的,除了实权、能给汉献帝的一切皇帝待遇曹操都给了。一句“若无孤,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也道出了曹操心中的这个“忠臣情节”。曹操生于汉王朝没有分崩离析之时,自幼受到的都是忠君爱国的教育,心中有些许“忠臣情节”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曹操为了给自己留个体面的“汉臣”身份、不想去背负“篡位逆臣”的恶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曹丕为何要称帝
曹丕称帝是历史的必然,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偶然因素。权臣架空皇帝古来有之,但连续几代架空皇帝是要冒极大政治风险的。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一旦政局有变,架空皇帝的权臣能否一直“承袭”下去,本就是一个未知之数。只有改朝换代、让自己和后代成为皇帝,才能确保这种权力的延续、才能更加“合法”。因此,曹氏代刘是历史的必然,即便曹丕不篡位,他的儿子魏明帝曹叡也依然会这么干。

再者,曹丕一直处于父亲曹操的阴影之下、胞弟曹植的威胁之中,在朝堂之上根本没有曹操那样的威信,至少曹植一党就不会服他!还有那帮跟着曹操打天下的开国元勋,曹丕还能不能镇住他们,同样很难说。唯有称帝,成为了皇帝之后,身份就完全不同了。在中国古代,忠君是无条件的,你不忠君,那就是叛逆!因此,曹操可以不称帝,曹丕却必须称帝,否则他很难建立起执掌朝局所必须得威信。

以上所说的是必然因素,曹丕其实也有一些偶然因素。晚年曹操虽然排除曹植的继承资格,但却没有收回另外一位嫡子曹彰手中的兵权。曹操前脚刚去世,曹彰后脚便带着军队回来“奔丧”了……这可比后来清王朝只带了几个随从回京奔丧的大将军王允禵可怕多了。说白了,曹彰“奔丧”是假,打算武力夺权才是真!这个时候曹丕该何去何从?动手?就算打赢了也势必元气大伤,而且还要背负一个“屠戮兄弟”的恶名;如果打输了,那就没有什么如果了……

在这个时候,姐夫汉献帝帮了曹丕的大忙。他陪着小舅子曹丕上演了一出“禅位”的大戏,把汉王朝象征正统地位的传国玉玺交给了曹丕!如此一来,曹丕便成了名正言顺的正统皇帝。曹彰带着兵回来争位,争什么位?争谁的位?曹丕的皇帝之位不是父亲曹操给的,而是汉献帝“禅让”的、与老曹家没有关系,大不了也就是把老爷子的魏王给你,反正你曹彰作为皇帝的兄弟也是要封王的……曹彰还能怎么办?继续带着兵回来争位,那就不是争位而且谋反了。曹丕再要诛杀曹彰,那就是名正言顺的事情了!曹彰不得不低头,一场即将发生的内乱最终消弭于无形之中……这也是为什么曹丕后来会善待汉献帝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自己这位姐夫太“懂事”了。

正所谓时易而事易,曹操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终生甘为“汉臣”,但曹丕不行。别的不说,单是带着军队回来“奔丧”的曹彰就够他喝一壶的!如果不称帝,很多问题曹丕都无法解决。这就是为何曹操终生没有称帝而曹丕刚刚承袭魏王之位不久便急不可耐篡位自立的原因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