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考研必背30天】倒计时5天-社心

 文都比邻心理学 2021-12-20

【心理学考研必背30天】

倒计时5天-社心


【第二、三章】社会关系、社会影响

购福袋,稳上岸

01.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

斯滕伯格(Sternberg)的爱情的三角理论认为爱情由3个成分构成,可组成7种爱情的形式。

1.爱情的成分

① (intimacy):心理上喜欢的感觉。

② 激(passion):情绪上的着迷。

③ 承诺(commitment):心里或口头的预期。

赵氏分析:亲密→心理,激情→生理,承诺→认知

2.爱情的形式,3个成分相互组合7种形式。

① 喜欢式爱情(liking)主要是亲密,如友谊关系。

② 迷恋式爱情(infatuated love):主要是激情,如初恋。

③ 洞式爱情(empty love):以承诺为主,如纯粹为了结婚的爱情。

④ 浪漫式爱情(romantic love):有亲密和激情,没有承诺。

⑤ 伴侣式爱情(companionate love):有亲密和承诺,没有激情。

⑥愚蠢式爱情(fatuous love):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如一见钟情。

⑦ 完美式爱情(consummate love):亲密、激情、 承诺都有。

02.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利他行为的特性:

① 是一种出自于自觉自愿的行为。

② 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

③ 不附有任何期望他人曰后的报答。(不求回报)

④利他者本身有所损失。

1.理论

赵氏口诀:学生交谊花

①社会生物学观点

E. Wilson认为,任何遗传上具有高生存价值,即有助于个体持续生存的决定性特质,往往具有向下—代遗传的倾向。R. Trivers从相互性的角度阐述:

只有双向的或者相互的利他行为才能作为生物学上的基础。

② 社会进化论观点

社会责任规范是指人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那些依赖自己并需要帮助的人。

相互性规范:也叫互惠规范,它是指人们之间的助人行为应该是互惠的,别人帮助了我,那么我也应该帮助别人,即那些帮助过我的人。这种规范对维持人际关系的协调和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公平规范是指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人。

③学习理论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关助人行为的规范的掌握是学习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强化和模仿很重要。

④ 社会交换理论

人们在助人行为中也试图追求最大的收益和最小的付出。助人行为的收益可以有多重形式,得到赞扬、受到奖励,甚至对将来可能的回报的预期等都可以看作是助人收益。

⑤移情与利他主义

C. Batson认为人们的动机有时候是纯粹的利他主义,人们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其他人,即使做这些事会使自己付出某些代价。

2.影响因素

①情景因素(3个)

A. 他人的存:在当有其他人存在的时候,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他人,其他人越多,帮助的可能性越小,同时给予帮助前的延迟时间越长。

B. 环境因素:比如天气条件、社区大小以及环境中的噪声等都对人们的助人行为产生着影响。

C. 时间压力:时间压力也影响人的助人行为。在没有时间压力的情境下,人们会有更多的助人行为。

② 助人者的特点(6个)

A. 助人者的人格因素:的确存在一些人格特质, 能使得一个人在一些情境下表现出较大的助人与利他倾向。例如:对社会赞许性需求高的人,更可能给慈善机构捐款。

B. 助人者的心情:心情也会影响人们的助人行为。当一个人心情很好时,比较乐于帮助他人。

C. 助人者的内疚感;内疚感是指当人们做了一 件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事时所唤起的一种不愉快情绪。为了降低这种情绪,人们常常会选择去帮助他 人。(内疚感比个人困扰更容易帮助别人)

D. 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个人困扰是指人们面对他人受难时所产生的个人反应,他会促使一个人设法去降低自己不舒服的感觉,而帮助他人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同情性关怀则是指同情心及对他人关心等情绪,尤其是指替代性的或间接的分担他人的苦难,这种关怀也只能通过帮助处于困境中的 他人而降低。

E. 宗教信仰: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没有的人在帮 助他人方面所花的时间更多。

F. 性别影响:不同性别参与助人的项目或对象不同。

③ 求助者的特点(3个)

A. 是否受到他人喜爱:人们经常会帮助自己喜爱的人,很多情况下,长相漂亮的人更可能获取他人 的帮助。

B. 是否值得他人帮助:假如一个人能够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某种任务,人们便倾向于不去帮助他。

C. 性别的影响:Eagly等人发现在危险出现时,男性比女性表现出更高的助人倾向,但这种行为只针对女性的求助者,尤其是漂亮的女性,而不是男性求助者。

3.如何增加利他行为?

① 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

帮助人们正确解释事件,从而增加责任的明确性,增加人们的利他可能性。

②示范作用

A. 现场的示范作用:树立利他行为榜样

B. 媒体人物的示范作用

③ 利他情感倾向的培养

A, 共情能力培养;

B. 动机提升:引导人们内在动机,使人们以充分的内在理由来促进一种有益的行为。

④利他技能的学习:训练个体的共情能力和实 践如何利他的行为。

⑤ 价值取向的教育

03.从众的影响因素

从众(conformity)是指个人在社会团体压力下, 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 一致的行为。

1.情境因素

① 群体一致性:个体在面对一致性的群体时所面临的从众压力是非常大的。当群体中意见并不完全一致时,从众的数量会明显下降。

② 群体规模:规模越大,则群体给个人的压力就越大,个体越容易从众,但是如果超过3-4人,则人数增加并不一定导致从众行为的增加。

③ 群体凝聚力:群体对其成员的总吸引力水平, 它取决于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群体凝聚力越强,个体对群体的依附性和依赖心理越强烈,越容易对自己所属群体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④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在群体结构中,居于较低地位的个体常感到来自高地位者施加给他们的压力,人们往往愿意听从高地位者的意见,而忽视一般成员的观点。

⑤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如群体中出现一个反从众者时,其他人的从众行为会大大减少。

2.个人因素

① 自我:内在自我意识强的人做事情往往按照自己的方式不太会从众,而公众自我意识强的人往往以他人的要求与期望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从众的可能性更大。

② 保持自身独特性的需求:研究证明, 有时候人们不从众是为了保持自身独特的自我同 一性。

③个人的控制愿望: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愿望也 会影响到人们对从众行为的反应。

④ 个体的社会地位、预先的承诺和性别:在一个群体中,社会地位越低的人从众的可能性越大;对组织或他人的承诺越大,从众的可能性越高;性别与从众行为的关系则比较复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