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石道 鉴美灵璧》------艺术表现形式

 温情海洋 2021-12-20

         赏石文化是以天然的石头为载体,在观赏的过程中,寄予一些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所以赏石文化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来说,必须符合一些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意象的特征。赏石的艺术形式,首先石头作为载体的天然性,展现自然天成的一面,这是赏石文化存在的基础,其次是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文化在千百年的传承中,以阴阳五行为主线,在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广泛并深入的应用。园林艺术,根植于中国美学这一本质,以意象为本,以山水为形态,进行叠山理水的艺术创造,石头因此赋予新的生命力,逐步在园林艺术的范围中,脱胎而出,生就石道一脉。园林艺术,有以"一池三山"的园冶传统,赏石活动,寓意于中国美学的意象思想,传递文化传统之脉络,挖掘人格之美,内以修养如石质坚韧,外以言行似石性刚健,是恪守石道文化之两大集成点。

  

         石道,根植于文化本身的传承,以石头为载体,文化内用以修养,外用以言行,借自然天成之石,而托人为天地之灵,石人合一,合于天地,育道为一,循天道 之道,道法于自然。所以以石养心,以石修身,以石悟道,赏石风气得到不同阶层的认可和流行,逐步风靡。北宋时期,中国文化的第二次高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产生和社会同根共生的文化,中国美学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文化思想随之广布社会,赏石活动也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此后,社会越稳定,文化传播越广泛,赏石走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成为雅俗共赏的一个艺术门类,后期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赏石人,推出具有自己独到见解的赏石著作,让初级的赏石人们有了更好的借鉴学习的资料,因此,赏石理论的”瘦,皱,漏,透“出现,奠定赏石文化的典范,而灵璧石出现,”形,声,色,纹,质“的鉴赏模式,逐步沉淀下来。著作作品,理论言论,代表一家的文化见解之底,有一定局部的局限性,而不是赏石文化的全部,所以鉴赏一方石头,需要回归于石道本身,才能够洞彻文化传承,明确石头自然之性。

          赏石文化的独特天性,有意象美学之思,形神兼备之用,所以作为审美要求和审美目标来说,需要提倡好的选择石头的方法。挑选一方合适的灵璧石,要讲究方法和鉴赏的美学思想,通常讲比得是眼力高低。无论鉴赏水平的高低,还是美学思想的多少,基本的要点是必须遵循,所以有”三要三不要“。

         一要形态丰满,合乎比列美。任何一方石头,如果把它上升到艺术的范畴,必须要精挑细选,使得石头形态,符合美学的特征,只有石头的形态完整,各部分分配比例符合黄金分割比例,才能够产生美的感官效果;外在形态丰满,有致,各个不同要素,有一种非常贴合的比列美,这是产生审美意识的客观基础。只有石头的外在形态,满足这一的条件,就可以说具备了基本审美特征。

          一要遵循阴阳法则,或者春秋法则。世界万物由阴阳五行所化,所以任何一个客观事物,必须遵循阴阳法则,即是阴与阳,春与秋,上与下,虚与实的对比。中国文化以阴阳五行为本,在传承中往往解读为春秋法则,在石头的具体审美过程中,上与下,虚与实,曲与直,高与低,山与水的交融切合,形成美的意境和美的意象,而意境,是中国美学思想的典范。有意境的石头,才传递出不同的文化意蕴,意味绵延不断,深厚而长远,就是平常赏石人说的有味道,有韵味。

         一要有视觉焦点。任何造型艺术的门类,必须符合造型艺术的规范,石头作为立体空间的审美载体,要符合造型艺术的特征,任何一方好的石头,只有具备造型艺术的视觉焦点的特征,造型才能够得到审美意识上的升华,石头才能够从石头自然本体上升到赏石的艺术范畴。

        ”三不要“,就是挑选灵璧石,需要避免三种不好的倾向,一不要假于人工,一不要假于人意,一不要不合的比例

          一不要假于人工。赏石活动,是一种艺术欣赏的过程,追求的是石头的浑然天成,和自然天工,任何借助人手的雕琢,修饰,是对石头自然性的破坏,不是追求美的目标,是追逐名利的结果。石道,以石喻人,以石悟道,假于人手,人的修养和内涵,荡然不存,何论石道!

          一不要假于人意。石头,以自然而成的千姿百态,是客观世界,形形色色状态的再现,任何一方拙朴,清隽的石头,在形态线条的运动中,以客观事物的内在脉络,暗合文化的幽思,或清心益智,心清气静,或化躁为安,修身养性, 或怡人眼目,陶冶性情,而不是以个人私见,牵强附会,以形说形,以意解意,歪解象形达意的说词。

          一不要不合比例。挑选石头,不是到自然世界中,随意取一方石头,是需要用美学思想作为指导,采用适合的方法去实践,所以石头必须要合乎比列,即是符合黄金比列法则,不可随意破坏这一法则,比例被打破,片面追求偏,薄,残,孤,怪,强作欢颜也是愁。

       灵璧石正是因为姿态万千,质地坚韧,温润缜密,纹理丰富 ,光泽凝脂,最符合石道的文化内涵,是石道底蕴的最好的表达,而其他石头品种,虽然有美轮美奂的姿态,但是厚重感明显不足,显现不出文化内涵的厚重,外在的美学特征,丰富性,也不足以传递文化渊源的含蕴。石道 之道,守拙之道,观之心静,心静神宁,即是遵循天地之道,道法于自然;石道气韵,亘古,厚重传递文化渊源流长;石道之味,以石喻人,人石共生,体现生命的动力 、人生的感悟。所以石道者,追求内在以石头的永恒 、高洁,沉静、浑朴为尊,外在以石头的坚贞,刚劲, 介洁为良。古今中外,君子良士,所以爱石,正是温润纯粹 ,不随波逐流的最重要的原因。

  

      鉴于中国文化素有“九品”论道的传统,石道者以文化为天,循地而下,以中国文化内涵基本可以概括以德,仁,义,礼,信,智,才,行,所以以此八类划分石道内涵之沉淀,显现文化底蕴,尚可足矣。石为自然天成,而有艺术美学造型,讲究的就是有神来之笔,有视觉焦点冲击,点睛则升华,无睛是石头。

         厚重气韵如德------几何形式上,以面为主,点线交互。在方向上,向心聚合。 

         劲健气韵如行------几何形式上,以面为主,点线交互。在方向上,离心外散。

         凝重气韵若智-----几何形式上,以线为主,点面交互。在方向上,向心聚合。

         丰润气韵若仁------几何形式上,以线为主,点面交互。在方向上,离心外散。

          玲珑气韵似信------几何形式上,以点为主,线面交互。在方向上,向心聚合。

          空灵气韵似才------几何形式上,以点为主,线面交互。在方向上,离心外散。

          逶迤气韵同让--------几何形式上,以线为主,点线面交互。在方向上,向心聚合。

          竞秀气韵同义-----几何形式上,以以线为主,点线面交互。在方向上,离心外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