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与文化的对话:地质视角话“冬至”

 贵理工涛声涛影 2021-12-20

Author Introduction

作者介绍


张忠慧,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理事、《地质论评》编委,河南省地质学会旅游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旅游发展促进会秘书长,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首席专家、河南省地矿局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主要从事全域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废弃矿山修复治理、旅游地学调查研究、地质公园规划建设和地学旅游产业的策划等工作。



图片

1、二十四节气与冬至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依据黄道面划分制定,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太阳历范畴。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图1)。

图片

二十四节气在上古农耕时代已订立,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最初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北斗七星的旋转制定的,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的斗柄会指向不同的方位,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到西汉武帝时期,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中原地区采用土圭测日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冬至”是我国古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的12月22日或23日,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各地气候都将进入最寒冷的时节。因此,我国古代常把冬至作为寒冷时节到来的标志,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作为节气源自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是我国古人用土圭测定出来的节气。而作为节气首次被命名则是在西汉时期成书的《淮南子·天文训》,冬至最为盛行的时期是在我国的南宋时期。

2、冬至与天地运动

我们知道,地球是绕着太阳旋转的,绕太阳旋转一周就是一年,但地球的南极、北极和绕太阳旋转的平面又有一个夹角,正是这个夹角让地球在一年四季的不同时间,太阳的直射点一直在位移,但由于这个夹角是一定的,所以太阳对地球的直射点也固定在一个区间内,也就是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图2)。

冬至这一天,太阳到了南回归线并开始回返,北半球的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夏至这一天,太阳又到了北回归线并开始回返,北半球的白昼一天比一天短,阴气上升。我国处在北半球,所以我国古人认为“冬至大似年”,认为冬至也是一年的开始,是一个吉日值得庆贺。先秦时,每逢冬至,君主们都不过问国家大事,而要听五天音乐,百姓们也可不事生产,而在家尽情玩乐。汉代以后,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冬至节这一天都是很热闹的,《后汉书》、《晋书》等史籍都有冬至日贺冬的记载。到唐宋时,这一习俗尤为盛行。“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东京梦华录》)“最是冬至岁节,士庶所重,如馈送节仪,及举杯相庆,祭享宗禋,加于常节。”(《梦梁录》)到了这一天,车马喧嚷,街巷拥挤,行人往来不绝。“岳祀城隍诸庙,炷香者尤盛。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明清之际虽曾一度废止,但清代以后直到近世,民间仍有冬至节之俗。

图片

3、冬至习俗与地质地理

我国地域辽阔,是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由多个板块在不同的阶段拼合而成(图3),不同的板块由于地质的结构差异明显,造成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也完全不同。

图片

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地形起伏大,各地接受太阳辐射热量的多少不等。根据各地≥10°C积温大小的不同,中国自北而南有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温度带,以及特殊的青藏高寒区。也可细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边缘热带、中热带、赤道热带、高原亚寒带、高原温带(图4)。

图片

地质结构的不同和气候环境的差异,导致中国各地的土壤类型也多,在秦岭、淮河以南属亚热带至热带地区,由于受到湿润季风的影响,气温和雨量自北而南递增,土壤带基本上随纬度变化,自北而南是黄棕壤、黄壤和红壤、砖红壤性红壤和砖红壤。当然由于区域地形的影响,土壤带在同一地带内也产生分异。中国东部土壤地带分布规律则基本上与纬度带相一致,其由南而北依次是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和灰化土(图5)。

图片

不同的气候和不同的土壤类型,使中国各地的农业和农产品产生明显的差异(图6),比如南方地区的岩石主要是花岗岩和沉积红层,土壤就以红壤为主,雨水丰富成为水田,农业主要是水稻,他的农产品主要是大米产品,南方冬至的习俗就与大米的文化有关;华北地区的岩石主要是沉积地层,土壤就以黄壤和棕壤为主,农业以麦粟为主,农产品主要是麦粟产品等等,而北方冬至的习俗就和面粉有关

图片

而不同的农产品也直接确定了不同地域过冬至节的习俗差异很大。比如北方吃饺子,南方喝汤圆,西南地区吃烧腊与姜饭等等。

所以说,地质和气候以及风化作用的特点决定了土壤的类型;土壤结构和降水量的差异决定了农产品的不同;农产品的差异导致各地的习俗和文化差别很大。

4、冬至与数九寒天(气候)

按照正常的理解,冬至之后,太阳开始回返,冬至这一天应该是最冷的才对,但实际并非如此,冬至过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地球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天气还会越来越冷。因此,冬至虽然是白昼最短的,但温度并不是最低的,冬至之前的天气因为地表尚有'积热',并不会很冷,真正的寒冬是在冬至之后。

冬至过后,中国各地气候都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或“数九寒天”了。所谓“数九”,即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说法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数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此时寒气已尽。即为出九或完九。从“一九”数到“九九”,冬寒就变成春暖了。

关于“数九”,我国有的地方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图7)。还有的地方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凌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杨落地,十九桃花开”。

图片

5、冬至与物候现象

中国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将冬至分为三候,用生物在冬至这个节气里的表现来体现气候的变化。冬至三候是这样说的,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也就是说每隔5天是一候。“一候蚯蚓结”的意思是由于一候的时候由于天气寒冷,土地都是冻土,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在泥土中不能活动;“二候麋角解”的意思是,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二候的时候麋鹿已能够感到阴气在渐渐地退去而解角;“三候水泉动”的意思是三候的时候,天气回暖,此时山中的泉水已不再结冰,而是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6、冬至与农事活动

冬至前后由于天气寒冷,河流多结冰,是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大好时机;此时的土地也处于冻结阶段,要把制作的有机肥料撒到地里,既能够防冻又达到施肥的目的;对尚未犁翻的冬壤板结要抓紧耕翻,以疏松土壤、增强蓄水保水能力,并消灭越冬害虫。

7、冬至与传统习俗

(1)履“长”
冬至节贺冬,最具特色的是“履长”与“隆师”。所谓履长,是指晚辈一定要铺排家宴,向父母尊长行礼;此外就是媳妇要给公公婆婆献履献袜。这种仪俗至晚在魏晋时便已形成了。

(2)“画九”
所谓的画九,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图”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文字、圆圈、梅花三种。  

(3)酿米酒
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用糯米或者黄米,加入桂花酿造。 
(4)吃汤圆-“冬至圆”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5)吃烧腊与姜饭
南方一些地方在冬至日要吃烧腊,冬至这天,晒制好的烧腊就成为两广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寓意加菜添岁。冬至日,吴川人素有冬至“吃姜饭”的习俗。

(6)吃番薯汤果
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汤果,跟汤团类似,但个头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没有馅。汤果也被叫做圆子,取其“团圆”、“圆满”之意。老宁波也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法。宁波人在做番薯汤果时,习惯加酒酿。在宁波话中,酒酿也叫“浆板”,“浆”又跟宁波话“涨”同音,取其“财运高涨”、“福气高涨”的好彩头。
 
(7)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我国北方地区在这天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8、冬至与文学创作

唐诗、宋词、元曲、中医、谚语、寓言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而这些文化都是建立在地区的地质、地理、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的。

(1)冬至与古诗词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冬至夜寄京师诸弟兼怀崔都水》

唐·韦应物

理郡无异政,所忧在素餐。

徒令去京国,羁旅当岁寒。

子月生一气,阳景极南端。

已怀时节感,更抱别离酸。

私燕席云罢,还斋夜方阑。

邃幕沉空宇,孤灯照床单。

应同兹夕念,宁忘故岁欢。

川途恍悠邈,涕下一阑干。

《冬至》贵谷子

日照数九冬至天,清霜风高未辞岁。

又是一个平衡日,子线从南向北回。

(2)冬至与谚语

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山西)

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江西)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江)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龙江)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山东、湖南)

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湖南、广东)

冬至不冷,夏至不热。(湖南)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广西)

冬至暖,烤火到小满。(广西) 

9、冬至与养生

郭来喜先生曾经把养生归纳为“养眼、养肺、养心、养胃、养脑、养神、养颜、养寿、养生”九养,冬至后的数九寒天养生更加重要。

冬至后的“三九天”,天气寒冷,体内阳气刚刚生发,比较弱小,养生要调节体内平衡、顺应自然。因此要注意躲避寒冷、适当运动、多多休息、心情平稳,养护自身内刚刚生发的弱小阳气,使其利于以后的生长繁盛。 

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过了冬至后白天的时间越来越长,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也就是说,冬至前后是进补的最好时机。但是,并非随意乱补就能达到效果,冬季进补也需要一定的方法。

一忌盲目食狗肉。一些体质虚弱和患有关节炎等病的人,在严冬季节,多吃些狗肉是有好处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吃狗肉后不要喝茶,这是因为茶叶中的鞣酸与狗肉中的蛋白质结合,会生成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可使肠蠕动减弱,大便里的水分减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质和致癌物质,就会因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而极易被人体吸收。

二忌虚实不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虚则补,不虚则正常饮食就可以了,同时应当分清补品的性能和适用范围,是否适合自己。专家认为,进补主要作用是“补虚益损”,而虚又分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种,各有各不同的补法。

三忌慕名进补。鸡汤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喝的,鸡汤(包括炖鸡汤和下药材熬的鸡汤)营养丰富,鸡汤所含的营养物质是从鸡油、鸡皮、鸡肉和鸡骨溶解出的少量水溶性小分子,其蛋白质仅为鸡肉的7%左右,而汤里的鸡油大都属于饱和脂肪酸。

四忌无病进补。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会伤害身体,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另外,补药也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

总之,冬至后,中国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人们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添衣服,注意保暖;室内要通风换气,减少和抑制病菌病毒繁殖;多吃补益身体的食物,如莲子、芡实、薏仁、赤豆、大枣、银耳等;保持畅达乐观,适当进行锻炼.....

(注,文中部分资料和所有图片系网上下载,感谢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