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老人说:“人过五代另立坟,屋过三代换新人”,啥意思?有何道理?

 838528296 2021-12-20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罗万千,其中的一个分支,便是俗话,俗话简而言之,便是通俗易懂,但是言简意赅的话语。很多俗话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口口相传,流传至今的。俗话源自于生活,作用于生活,它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农村,老人家们常说的这句俗话——“人过五代另立坟,屋过三代换新人

这句俗话字面上的意思,非常容易理解,符合俗话通俗易懂的特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人过了五代,则要另起新坟祭拜,房屋超过了三代,则要重新修缮或者另起新房。

那么,为何俗话要这么说?有何讲究呢?

第一、人过五代另立坟

这句俗话比较令人费解的是前半句,为何五代另立坟?众所周知,古代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这里所说的“五代”,与成语“五世同堂”中的“五世”一样,指的是五个辈分,也被称为“五服”。

如果以自我为中心,五代上可追溯到父、祖父、曾祖、高祖,下可追溯到子、孙、曾孙、玄孙。上下合起来,包括自己,便是人们所说的“九族”

了解了五代的含义,俗话的上半句就更好理解了,“五代另立坟”,是古人对当时的社会现象之总结,如果你与另外一个人之间的亲缘关系,超过了五代,十有八九祭拜的不是同一个祠堂,也就是说,很多情况下,五代之内,就已经完成了“另立坟”。

人们常说,“八百年前是一家”,很多姓氏,原本祭拜的是同一个祠堂,但是后代经过开枝散叶繁衍开来,由于各种原因,例如迁徙、移民、流放等等,便演变成各支各脉。

俗话还说:“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而五服之间,相隔近百年,现代社会心理学也提出“邓巴150数字”,指的是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如果超过了“五服”,则联系少了,亲缘关系也自然而然疏远了。

因此,“一堂亲万年,一表三千里”、“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乃至于“人过五代另立坟”,都不是空穴来风。

第二、屋过三代换新人

至于俗话的下半句,屋过三代换新人,则比较容易理解。

由于古代的建筑水平有限,房屋的整体牢固性不强,如果房屋超过了三代,墙体受损严重,房屋整体都不牢固,通过修缮是不能解决问题,唯有将房屋拆了重修,或者另盖新房。

虽然说,古人建房子是人生大事,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但是经过三代人的积累,也已经有足够的资本去重建新房。

最后,经过了三代,原先的房屋,则成为儿孙一辈的共同财产,有的地方,会将此处当成祠堂或者仅仅当成记忆。

总结:

俗话的前半句告诫人们,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祠堂,则演变成两个祠堂,正本溯源,都是炎黄子孙。

俗话的后半句也有现实意义,虽然现在房子牢固了,但是经过三代,房子内的装潢,基本上都焕然一新,不也是屋过三代换新人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