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石笔记:从“青蛙”石中读“咏蛙”诗

 雨花石之乡 2021-12-21

简笔“青蛙”石

这枚红、褐、白三色相间的象形“青蛙”石,长约11.5cm,宽约6.5cm,厚约4cm,属于不太多见的主题突出,层次清晰,杂扰较少的大块天然缠丝玛瑙抛光画面石。

石画中,一只由几条粗纹白筋线条廓形勾勒的简笔画“石蛙”,正虎踞在一块由粗纹白筋线条一气呵成而连体勾勒的简笔画“悬空”大石上,昂首挺胸,蛙目圆睁,好像若有所思地翘望着天空。

在“悬空”大石的周边和远处,是由无数条略显桔红的白色细丝筋纹,重重叠叠环若缠丝般简笔勾勒的山峦沟壑和层层梯田“俯视”图。
整幅石画纹理清晰,主体突出,衬景自然,巨幅石蛙就像一位正在莅临高山之巅视察群山环抱的傲慢王者,很有一种居高临下,藐视苍穹的英雄气概和“一览众山小”的悠远意境与霸气。

这不禁使我想起了我曾读过的据说是1987年7月17日《羊城晚报》一篇很小短文最早刊登的毛泽东早年读小学时写的一首气概不凡非常霸气的《咏蛙》小诗。

七绝·咏蛙

毛泽东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该文写明诗的处。至少从孙


玉良网文《“青蛙欲称霸,六人争版权”的


千年疑案》里我们知道,该诗最多也只能


算是对唐太宗李世民、明理学大师薛瑄、


明嘉靖内阁首辅张璁、明代权臣严嵩、


末名士郑正鹄五人的雷同之作又做了个别


字词句“再推敲”的模仿诗。

李世民《咏蛙》

独坐井边如虎形,柳烟树下养心精。

春来唯君先开口,却无鱼鳖敢作声。

薛瑄《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生,独卧地上似虎形。

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张璁《咏蛙》

独蹲池边似虎形,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吾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

严嵩《咏蛙》

独坐池边似虎形,绿杨树下弹鸣琴。

春来我不先开口,谁个虫儿敢出声。

郑正鹄《咏蛙》

小小青蛙似虎形,河边大树好遮荫。

明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咏蛙诗词并不多,但

写“蛙鸣”的诗词却不少。其中我最喜欢

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是

一首意境清幽的田园风光夜景诗。明月别

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

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

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

忽见。

另外,南宋赵师秀的《约客》、元代元好

问的《眼中》以及明代政治家刘伯温的

《五月十九日大雨》我也都很喜欢。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眼中

元好问

眼中时事亦纷然,拥被寒窗夜不眠。

骨肉他乡各异县,衣冠今日是何年?

枯槐聚蚁无多地,秋水鸣蛙自一天。

何处青山隔尘土,一庵吾欲送华颠。

五月十九日大雨

刘伯温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青蛙是卵生两栖动物,幼体为水中蝌蚪,

成年后多以各种有害小昆虫为食,属于

国家禁止捕食的保护动物。青蛙有很好

的伪装肤色,擅长跳跃。据科学家考察,

在夏天雨后的田野里,常会遇到几十甚

至上百只青蛙“呱呱”鸣叫声彻数里的景

象,但这并非是各自乱鸣,而是有“领

唱”、“齐唱”、“伴唱”等多种形式的名副

其实的“大合唱”。

虽然青蛙在之前《咏蛙》诗中相当霸气和

可爱,“蛙声一片”也是很有审美意境的

受,但在井底之蛙、管窥蛙见、井蛙醯

鸡、蛙蟆胜负、蛙鸣蝉噪、春蛙秋蝉、

蛙鸣狗吠等众多成语中则多为贬义。由此

可见,对待生活中的同一事物和现象,用

不同的心境和视角去观察、体会和思考,

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同,甚至相反。

赏石既是一种唤醒自身知识和生活经验的

综合性审美享受,同时也是一种触类旁

的再学习和思考过程,所以人们才把赏石

誉为修身养性。这也是我在把玩《简笔

“青蛙”石》时的再次体会和感受

随文以记。2021年12月5日随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