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史氏曰】前些时候有学校领导问及家校沟通如何才能更有效的问题时,我直接了当的回应是,我们所做的或者介绍的家校沟通经验和案例,其实是凭直觉的,经验型的,很少有符合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支持的,即便是在开家长会这个活动上,也是不专业的。所以,付出很多,效果并不理想。其实要使家校沟通切实有效,还是要读点书。下面抄录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或许会对改善家校沟通会有些启发。 在关于儿童的教育方面,老师和家长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原因在于,老师对儿童的纠正通常都缘于家庭教育的不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家长会觉得这是老师对自己的控诉。 老师需要把处理与家长的关系视为一种心理问题。 老师和家长沟通时,必须委婉且富有技巧,这样才能让沟通变得有效。 在底层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在皮鞭下熬过来的。如果这样的孩子出现问题,在学校接受完老师的批评教育后,回到家中通常还要面对家长的暴力惩罚。显然这些家长的做法并不正确,老师的工作成果也往往因此付之东流,这让我们感到很悲伤。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因为同一个错误而受到两次惩罚,但是我们认为一次就够了。 这种双重惩罚有时会导致非常恶劣的结果。 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个孩子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彻底地了解他。家中最小的孩子通常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符合自己年纪的特征,但也有例外存在,有些最小的孩子会有想要超越所有哥哥姐姐的心理。他们永远躁动,奋发图强,试图赶超哥哥姐姐的想法激励着他们不断向前。以上这些观察对儿童的教育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它们决定了我们应该对儿童采取哪些特定的教育方法。我们不可能将同样的方法用在所有儿童身上。所有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当我们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他们进行分类时,必须把他们当作个体来谨慎对待。虽然学校几乎不可能满足这种条件,但是在家中可以做到这一点。 老师最好尝试将沟通往更加友好、平和的方向引导,让自己以一个善意的帮助者的形象出现在这些家长面前。 即使有正当的理由,老师也不能苛责家长。如果我们能够说服家长改变态度,让他们配合我们的方法,并和我们达成一致,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教育孩子。简单粗暴地指出家长在孩子过去的教育中所犯的错误是无济于事的。我们应该试着让他们采取新的正确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如果只是告诉他们这里或者那里做错了,那么他们就会感到自己受到冒犯,因而不愿意配合后续的工作。 当父母被老师叫到学校时,他们也会觉察到可能是自己忽略了什么。我们要尽量打消他们的这种顾虑。我们在和他们对话时不能是居高临下的姿态,即便是提建议,也应该多用“或许”“很可能”“有可能”“你可以尝试一下这种方式”等委婉的句式。即使我们清楚地知道错误出在哪里,以及该如何对其进行纠正,我们也不能直言不讳,因为这样做会显得我们是在强迫他们。 我们有必要扪心自问:“如果我继续下去会发生什么?这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我有多大把握认为这样做会对孩子产生有益的影响?孩子到了能够承受这样的负担的时候吗?他能够从中学到一些有建设性的东西吗?” 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实践和勇气必不可少,我们必须坚信,无论面对什么情况,我们都会有办法挽救孩子。首先,我们应该遵循教育宜早不宜晚这条古老的法则。其次,不能机械地处理出现在孩子身上的问题,而应该将问题视作孩子整体处境的一部分,进行审慎的综合分析,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帮助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