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例篇 | 疾病的因和果

 妙音禅韵 2021-12-21

现代医学是一个实证科学,“眼见为真”是最重要的原则。对于疾病的定义也是如此。如下图,现代医学以眼见的身体异常和不适来定义疾病。从中医的观点,这些异常是结果,不是原因。“治因不治果”是中医非常重要的原则,如果找不到原因,是无法开处方的。

现代医学直接将身体的不适和异常定义成慢性病

因此,中医有“辨证论治”的诊断程序,必需就看得到的各种人体信息,进行推理,找出看不到却是可能的疾病原因。每一个中医师在累积了一段时间的经验后,脑子里都有一个自己的人体模型,做为推理的根据。

下图是我自己建立的人体模型。这个模型的核心,认为身体内部存在一个功能强大的自修复系统,能够修复人体各种损伤。

再以前面提过的过敏性鼻炎为例,图中的“慢性病”是身体长期存在体内的寒气。自修复系统排除寒气时,产生了液态的垃圾“鼻水”,即是图中的“异常”。然后用打喷嚏的方式把寒气喷出去。“打喷嚏”的动作即是图中的“不适”。也就是异常和不适都是身体排寒气的结果。病的根源是寒气。

寒气是从异常和不适推理出来的第一层病因。但并不是最终的病因,还需要进一步推理,找出寒气那里来的。最终的病因,通常和病人的行为直接相关。

寒气的来源最多的是天冷时穿得不够,以及对于感冒的处理不当。这就是病人行为上的缺失。只有推理到这个层次才算是找到的最终病因。

养生时透过推理,假设体内存在一个功能强大的自修复机制,多数症状是自修复机制修复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结果

找到真正的病因后,调理去病的方法也就自然呈现。就是把那些造成疾病的原因去除就行了。过敏性鼻炎的病因是天冷时穿得少了,以及感冒的处理不当。穿少了,是寒气进入身体的原始原因。感冒则是身体自己排除寒气的行为,却常被当成疾病阻止了。大多数治疗感冒的方法都在消除症状,实际上却中断了人体排除寒气的动作。

先谈去除原始病因,也就是如何停止让寒气进入身体。这是一个看起来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却有一些背后的因素需要说明。首先要说明的是人体在不同季节时有不同的能量分配模式。冬天,身体会调用大量血液进行抗寒。

我们从经络仪的检测数据中可以发现,当寒流来袭时,每一个人的经络状况都大致相同。身体处于“肺热”和“肝热”两种状态。“肺热”是身体集中大量气血能量在肺部,防止呼吸时冷空气造成肺的损伤。“肝热”则让身体表面分布了较多的气血能量,增加身体总体的抗寒能力。

这时由于抗寒消耗了大量的能量,身体能够调用来进行自修复的能量很少。这时多数身体的损伤只要能暂时搁置的,就搁置不处理。

虽然身体处于良好的抗寒状态,但是寒气仍然可能因穿得不够保暖而侵入身体。这时身体由于没有多余的能量清除这些寒气,会以某种特殊的形式,将寒气储存在身体内部。等到春天或夏天气温回升后,身体有较多可调用能量时再处理。那可能是三至六个月之后的事。

身体的这种操作很容易造成人们的误会。许多人会因为穿少了,一时没有出现感冒,而误认自己足够强壮,可以应付这种低温的状况。却不知受寒和寒气排出症状,可能会间隔几个月。因而整个冬天都穿少了,让身体积存大量的寒气。

这是大多数人身上积存了大量寒气的主要原因。许多重病患者在调理的过程多数时间都在排除寒气。寒气的垃圾会积存在身体许多部位,形成各种各样的疾病。

谈论到这里,有几种中医特有的概念必须说明,第一个概念是身体会因应季节有不同的能量配置。冬天需要调用能量保温,实际上秋天和春天也会调用部分能量保温。只有夏天,身体才会把所有保温的能量释放出来。因此,夏天身体拥有最大量的能量,可调用来做自修复,多数人体的自修复工作在夏天进行。

第二个概念是寒气是可以储存的。在身体能量不足以将之排除时将之储存,等身体有能力排除时,再启动排寒气的动作排除寒气。因此,感冒所排的寒气,有时不是近期进入身体的,可能是数月或数年之前进入身体的。

第三个概念是人们的行为创造了疾病的因。寒气是因为病人天冷时没穿暖,让寒气侵入身体,创造了病因。

第四个概念是表面上的症状是结果,不是原因。中医称这种结果为“症”。推理找到的病因才是真正的“病”。因此中医有“治因不治果,治病不治症”的基本原则。这也是中国人常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庸医”的由来。头痛和脚痛都是症状,是结果。好的医生不会直接治头或脚,必须先分析推理,找出真正的病因,才能治病。

以打喷嚏为例,虽然从表象看症状在鼻子。根据经验的推理,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天凉时穿得不够保暖。对治的方法自然是加强天凉时的保暖,再加上每次打喷嚏时,喝点如姜茶或桂圆红枣茶之类的热汤剂,提升身体排寒的能力,让身体彻底将寒气排出。调养的重点从来都不是鼻子,病根本不在鼻子。

第五个概念是去除疾病的方法,分为两个部份,第一个是停止创造疾病的因。第二个是利用身体自修复系统排除已经进入人体的病因。等病因都排除后,病自然就好了。在皮肤伤口康复的例子,皮肤受伤后,医生能涂的药只有防止感染的药,没有修复皮肤的药。同样的,人体内部的损伤也没有真能修复皮肤的药,医生用的药多数只是防止细菌感染,所有修复都是自修复机制身体自己修复的。

从过敏性鼻炎的实例,清楚说明慢性病养生的第一步,就是重新定义疾病。定义中必须包含疾病的原因,定义了原因,调养的方向也就自然呈现。

健康的人容易生病?

很早就发现一个现象,比较幼童和老人,幼童经常出现感冒或腹泻的症状,老人却很少出现这类症状。从症状看来,幼童比老人容易感冒和腹泻,也就是“幼童比老人容易生病”。但我们的常识里,年轻人比老人健康,“幼童自然也比老人健康”。

把“幼童比老人健康”、“幼童比老人容易生病”两句话放在一起,可以得出一个矛盾的结论,“健康的人容易生病”。这样的结论显然不符合我们的常识,却又事实存在。

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这些症状并不代表生病,常出现这些症状的人也不一定就比较不健康。我在演讲中常举一个腹泻的例子说明身体的运行模式。

八个人一起吃饭,饭后七个人腹泻,一个人没事。这个没事的人比较健康还是比较不健康?吃到不洁的食物,身体最好的策略是将这些脏东西尽快的排出体外。

假设我是人体的设计者,应该设计什么样的机制来启动腹泻?其实很简单,只要把外来的食物和体内的环境相比,如果外来的食物太脏,就启动腹泻把这些东西排出去。那个不腹泻的人,可能体内的环境远较吃进来的脏东西更糟,身体才不启动腹泻的机制。原来不腹泻的他是健康最差的人。

这个例子中的腹泻,是身体的异常行为,很像是生病了。其实它是身体的自我保护或自修复的行为,不是疾病。同样的那些幼童的感冒和腹泻,可能和这个例子中的腹泻一样,是身体自修复行为所创造出来的症状。幼童的自修复能力比老人强,只要身体有任何异常,就启动自修复机制排除。老人的自修复能力弱,内部环境也远比幼儿脏。许多问题根本没能力处理。幼儿的自修复活动频繁,自修复创造的症状也就比较多,看起来就比老人更常生病。

从老人和幼儿的比较,以及腹泻的例子,说明对于症状和疾病的定义,中医和西医可能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当前大多数慢性病都没有痊愈技术,很可能问题就出在疾病的定义。

在管理学中,企业干部工作最重要的两个原则,第一个是做对的事(Do the right thing),第二个是把对的事做好(Do the things right)。在学习中医养生的过程,很自然的找对的事做,发现医学是极少数不依这个原则做事的。看到症状就治,目标就在阻止症状的出现。不管症状的出现是好事还是坏事,终止异常和不适的症状是大多数医生努力的目标。

在腹泻的例子中,那些出现腹泻的人可能是正常而且健康的。反而那个不会腹泻的人才是需要治疗的对象。同样的,常感冒和腹泻的幼儿是比较健康的,相反的需要积极改善的反而是那些很少或从来不感冒和腹泻的老人。

但是实际上医学体系的做法却是相反的。许多治病的方法违反了管理学中“做对的事”的原则,所做的许多事可能都只是“把错的事做好”。慢性病痊愈技术的研究,可能需要重新定义每一个慢性病,找到对的事,是第一步。



微信视频号
人体负荷能力的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吴清忠经络科技

微信号:jlkjkkh

有赞商城 问答系统

吴老师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