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古墓出土穿越物,专家争论了50年,中科院:世纪悬案

 石英书屋1956 2021-12-21

对于很多三国迷来说,“周处”这个名字远没有关羽、张飞、陆逊这些三国英雄人物的知名度高,但作为东吴的无难都督和西晋的建威将军,周处在教科书上的知名度却非常高。


周处的父亲是东吴的鄱阳太守周鲂,靠诈降计策大败曹魏名将曹休,打赢了三国历史上著名的石亭之战,正是凭借这次战役的胜利,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完成了三国最后一块帝王拼图。

与周鲂相比,身为儿子的周处首次成名却不是靠军事才能,而是靠“周处除三害”这一典故。年轻时的周处自恃出身世家,横行乡里,被百姓称为“三害”(另两害是南山猛虎、长桥蛟龙),后来周处幡然醒悟,杀蛟龙、除虎患,改过自新。“周处除三害”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浪子回头的经典范例,被编入了小学语文课本。


1952年12月,江苏宜兴精一中学在整修操场时意外掘出一座古墓,华东文物工作队紧急进驻后发现,墓葬主人为三国至西晋名臣周处,可惜墓葬已遭遇多次盗掘,但还是在人骨架中部发现了17件带有镂空花纹的金属带饰,考古专家按惯例将样本送到南京大学化学系进行成分检测。


检测出的结果却让中外专家为之一振,因为样本中85%的成分为铝,而众所周知,铝是一种极难冶炼的金属,直到1825年,丹麦化学家奥斯特才首次从无水氯化铝中还原出几毫克金属铝,而铝的大规模提炼要到1886年电解制发明之后了。

所以,铝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而生活在三国至西晋时期的周处墓中发现的铝,无疑属于穿越物。考古专家夏鼐就认为周处墓历史上多次被盗,所以,周处墓里发现的铝有可能是后世混入的。


但是,这一说法立刻遭到其他考古专家反驳。参与现场发掘的罗宗真教授明确提到,金属带饰是在人骨中部发现的,正是死者腰带的位置,而带饰出土时厚度30厘米的地层并未扰乱,带饰和铝残片上的沉积物,无论是色泽、组分还是厚度都相同,绝非后世混入物。周处墓里的铝片就是三国西晋遗物。


显然,无论是化学界还是历史学界,均已形成共识:金属铝是现代产物,但参与发掘的考古队工作者们又都作证:二号墓中有盗墓贼遗留的现代物品,而周处所在的一号墓没有此类现代物件,金属铝的确是随同带饰一块从人骨中部下的淤土层出土的。此外,周处墓两次被盗的时间为元朝至正年间和清朝咸丰年间,均在金属铝的提炼法发明以前,所以,当时金属铝绝不可能混入墓中。


东北大学对其他几块样本残片进行了检测,发现成分为银基合金,此后又对完整的16件带饰检测,发现银的成分为90%。但破碎的那块残片检测结果却是97%铝。清华大学教授杨根对残片进行光谱定性分析后,也得出了是纯铝的结论。

这也就意味着,17件带饰中,破碎的那块确实为铝(可能是整条带饰上的点缀品),为什么偏偏是铝那块破碎了呢?这是因为铝易被侵蚀,残片锈迹斑斑恰恰佐证了这一点。


于是,三国古墓出土穿越物这一悬案又陷入了僵局,考古学家们为此已争论了近50年,依然没有明确说法,中科院的华觉明教授称:“周处墓铝质残片来历是世纪悬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