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本论入门系列推送(一):《资本论》学说已经过时了吗?

 蚂蚁上树啃大树 2021-12-21

导言:距离马克思《资本论》的问世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世界已然剧变。一个世纪前《资本论》所描绘的图景是否已经消失无踪?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是否过时了?我们应当如何面对《资本论》与当前世界的联系?为了厘清这些困惑,我们请到一位朋友为我们做了资本论的入门指引,如果你怀有类似的问题,或对马克思相关理论的兴趣,相信此次系列推送能给你带来一些帮助。

资本论入门系列目录

一、《资本论》学说已经过时了吗?——对两种过时论的回应

二、《资本论》已经过时了吗?——内卷、打工人和经济危机

        ■   “内卷”与产业后备军理论

        ■   “内卷”与工资制度

        ■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与危机趋势

三、《资本论》与历史唯物主义

四、《资本论》的分析为何从商品开始?

五、政治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的区别

当我们准备去阅读《资本论》的时候,我们首先会面对一种流行的看法:马克思的《资本论》学说,或者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从今天来看已经过时了。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我一度也持这样的看法。因为我们确实可以找出很多的理由来支持这样一种“过时论”。在中国的语境下甚至尤其如此,因为在我们具体的历史中还可以找到一些特殊的理由。

图片

从更一般的角度看,我理解的“过时论”有两个最基本的根据。第一个就是说我们今天的资本主义早就不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批判的、他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了。《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次出版是在1867年。第一卷是马克思自己整理出版的,而后面的第二卷和第三卷实际上是由恩格斯在马克思过世之后,根据马克思的手稿整理出版。从阅读体验差异看三卷的差异其实是很明显的:第一卷的内容可读性要更强更精彩,而第二卷和第三卷确实有非常大的篇幅的内容会让你觉得非常枯燥。第二卷是在1885年出版,第三卷是在1894年出版,至今都超过100年。在这100多年间,资本主义也的的确确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尤其是在20世纪的上半段,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发生了1929年到1933年的大危机,尤其是人类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也就是苏联。在苏联之后又出现了很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在20世纪的下半叶形成了一种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峙的冷战格局。

这些历史进程实际上都对资本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相对“友好”,也非常流行的看法,认为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实践实际上深刻地参与了资本主义自我调整的过程,从而使今天的资本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马克思所指出和批判的那些资本主义的矛盾。如此说来,《资本论》当然已经过时了。这是资本论过时的第一个根据。

第二个根据是苏联的解体。如果我们把《资本论》比作一部医书,也就是把《资本论》的内容视为对资本主义这样一个有机体的病理学分析,那么马克思所开出的药方——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然后采取一种跟市场经济对立的计划经济的经济模式——随着苏联的解体,这一药方在实践上被宣告破产。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实践的破产在很多人看来就意味着理论的破产。这是《资本论》过时论的第二个根据。

图片

那么如何来回应这样一种过时论呢?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我们今天所处的资本主义还是不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分析的资本主义?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有这样两个理由。第一,需要明确的是《资本论》所要分析的是一般的资本主义,而不是具体的某种形式下的资本主义什么叫一般的资本主义?当然马克思自己也说他写《资本论》主要依据的是当时欧洲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经验,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采取的是一种特殊的叙述方法,最简单的说就是“从抽象到具体”。所以我们看到《资本论》第一卷的内容实际上是在一个比较抽象的层次上展开对资本主义的论述的。所以在第一卷中,我们看不到一些在资本主义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比如说第一卷内容里面没有国家,没有世界贸易,也没有对土地这个很重要的一种生产要素的分析,同时也没有对资本主义信用的分析。在第一卷里登上舞台的就是马克思所分析的一般的资本主义。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马克思抓住了那些使资本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的本质性的规定,然后再从这些规定出发去阐述、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些机理,从而指出它的一般趋势。

那么在当今时代,这些“使资本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的本质性规定是否已经发生变化了呢?《资本论》开篇的一句话叫做:“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商品的庞大堆积。”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绝大多数的劳动产品,其实依然是以商品的形态出现的。换句话说,我们生产它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销售,社会配置资源的主要的手段遵循的是商品交换的原则。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力量。这在马克思的时代如此,在今天依然如此。再比如说,资本主义生产最基本的生产关系——也就是在生产过程中那种人与人最基本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这在马克思那个时代如此,在当今依然如此。再比如“资本”。资本的首要的动机叫“逐利”,也就是追逐利润。这一点没有发生变化。搞资本很重要的一个行为叫“积累”,也就是说资本赚取利润之后,不是用于企业家自己的消费,而是要尽可能将比较大的一部分投入到再生产的过程当中。积累在资本主义马克思那个时代的资本主义中是主导性的力量,在今天依然是主导性的力量。资本的另外一种规定就是竞争。虽然今天资本竞争的形势跟马克思那个时代有所区别,但这只是形式的差别,资本竞争依然是资本非常重要的一种规定,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所以从一般的资本主义角度出发,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讨论的那些“使资本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的本质性的规定在今天依然是成立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克思分析的绝不仅仅是他的时代的资本主义,恰恰也是当今时代的资本主义。这是第一个理由。

图片

第二,如果我们真的要去谈资本主义在这100多年所做的自我调整的话,我们也发现这种自我调整主要是发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到70年代之前的一段特定时期内。现在经济学把它叫做“战后的黄金年代”。这段时期确实因为两次世界大战、因为大危机、苏联的出现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使资本主义发生了一种自我调整。简而言之,这种自我调整,试图对资本的原则予以约束。比如说,在战后黄金年代,即便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工会的势力也很强大。所以可以发现在那个时期,工人工资基本上是跟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的。同时,在国家层面和政策层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凯恩斯主义的政策,试图通过国家经济政策的形式缓解资本主义经济内部有效需求不足的趋势。

然而,这种形态的资本主义大概在1970年代末实际上已经基本退出了历史的舞台。1970年代至今的资本主义形态,我们把它叫做新自由主义的形态,其特征恰恰是对“战后的黄金年代”的那些试图对资本的原则予以约束的制度或者力量的否定。比方说,新自由主义改革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击工会。一部纪录片叫《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它以一种非常讽刺的形式对比了美国在1970年代前后的一些政策。首先是打击工会,然后是放松对金融资本的管制,以及教育和医疗这些公共事业的大规模私有化和一些国企的私有化。所以在1970年代之后的出现的所谓“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恰恰是向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分析的一般的资本主义的回归。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并不是处于21世纪,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在回到19世纪。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分析的资本主义恰恰就是我们今天的资本主义。以上是对过时论的第一个根据的回应。

图片

《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2009)

那么怎么看“苏联解体”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我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我们不去深入地讨论苏联解体本身。但我想有一件事情非常清楚:《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他并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手册,实际上关于怎么搞社会主义,或者怎么搞共产主义,马克思谈论得很少。原因也很简单:在马克思那个时代,社会主义的实践本身是非常有限的,而实践的理论只能从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既然是一种实践,那么就会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经验。我们并不能用一次历史的失败来宣告一种理论的破产。实际上我们回顾一下历史,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其实也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也经历了几百年,其中也有各种各样的反复。苏联的解体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永恒的丧失了可能性。这是我对过时论的第二个根据的回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